未來5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或將被重塑!從這個指標,看誰最有潛力
“人們通過自己的消費被辨認,而非通過他們所生產的東西被辨認。”
你很難説清楚這個時代到底是屬於誰的。
從短缺經濟年代走過來的老一輩,他們篤信節儉持家、落袋為安,在消費上更關注“大件”和剛需的支出,除了住房、醫療、教育之外,沒什麼能輕易動用他們的儲蓄。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Z世代,95後、00後們成長起來之時中國經濟已換了天地,他們通過消費表達自我,在買買買的結賬聲裏尋找價值認同和自我滿足,在花唄和信用卡里預支幸福。
兩代人之間隔着的不僅是歲月,更是中國經濟發展最迅猛、社會變化最劇烈的40年。
曾經炫耀手腕上“上海牌”手錶的有產階級,和如今以蘋果iWatch Series 6當社交貨幣的精緻無產者,要在這個“消費分級”的大時代下達成和解。
在世界工廠之上,再造一個品牌之國。
這是中國走向大消費時代的宿命,也是中國製造突圍的必經之路。
逃不開的輪迴
歷史是上升的螺旋,我們終究無法逃離週期的輪迴。
40年前,中國從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是一次驚險的跳躍,也是一次徹底的生產力解放,把中國老百姓從短缺經濟的苦難中拉了起來。
當時老百姓想消費的東西,以“三大件”為最高標準,有上海牌手錶,永久牌、鳳凰牌自行車,飛人牌、蜜蜂牌縫紉機,牡丹牌、紅星牌收音機……
對於老一輩“品牌原教旨主義者”來説,這些才稱得上一聲“國民品牌”,承載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辛酸,老百姓的共同生活記憶。
只要聽到名字,就能感受到一股浩蕩深重的歷史煙雲撲面而來。
當國門打開之後,國際大循環戰略被明確,以1987年王建的《關於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構想》為代表,其核心是:兩頭在外,大進大出。
農民洗腳進城,大量剩餘勞動力吸納進外循環,變成人口紅利,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賺取外匯,推動重工業、農業發展,使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推動。
站在80年代末往歷史下游看,風起雲湧,又苦又甜。
中國人急着在全球供應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用低成本的勞動力和資源供養全世界。
在不停生產、不停製造的同時,大家的腰包也變得越來越鼓,有更多的錢可以進行消費。
大量國外品牌進入中國,帶來了他們的生產線和訂單,也搶佔着中國的消費市場。“世界工廠”的頭銜從日本漸漸向一海之隔的中國過渡。
中國的人口紅利,既是低成本生產力,也是消費大市場。
冰箱、洗衣機、電視大量進入中國,整層樓的街坊擠在一個屋,圍着12寸電視屏幕看《射鵰英雄傳》、《紅樓夢》、《西遊記》。
彼時美日在打貿易戰,日本品牌在全球崛起,代表着製造業的高科技水平,松下、索尼、三菱、豐田、優衣庫聞名世界,而一場打斷日本經濟奇蹟的亞洲金融風暴漸露猙獰。
處在“微笑曲線”底部的中國人也已對只做低端製造業、粗加工環節不滿足了,中國製造業必須要向價值鏈上端移動。
在中國對外經濟最發達、製造業大量聚集、民營經濟改革最快的地方,湧現出一大批富有遠見和膽識的企業家,大批民營企業湧現——聯想、海爾、娃哈哈、萬科、TCL、健力寶、安踏、步步高、比亞迪……
馬雲在杭州創辦了阿里巴巴,用B2B的信息交易平台走向國際,孫正義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筆投資,世界重新認識中國企業家,但屬於他們的大時代還在十年之後。
進入新千年加入WTO之後,中國製造迎來黃金十年,這是財富爆發最瘋狂的年代,極致的人口紅利和消費紅利,先後把宗慶後、劉永好、王傳福、梁穩根、黃光裕等人推上首富寶座。
他們開啓了改革開放之後,在“外循環+工業化+城市化”三大趨勢疊加之下,中國第一次的民族品牌大興。
流水線上的二十年
今年的新國貨運動,是民族品牌又一輪崛起,也是一場輪迴。
近十年中國人口紅利衰退,增速開始放緩,中國在適應新常態。“內循環+數字化+新城鎮化”三大趨勢換檔下,為的是釋放近十年累積的技術紅利,激發國內消費活力。
但同一時間,有識之士都看到了“夾縫”裏的中國製造地位:
低端製造業向着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出清,越南、印度、馬來西亞,空心化的魔咒來了;
高端製造業則在全球市場上被卡脖子,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始,到今天的科技封鎖,我們一直沒找到突圍之路。
產能過剩、去庫存、存量戰爭、供給側改革,這個時代的競爭是更殘酷的,輕鬆躺贏把錢掙已經是過去式了。
過去同質化競爭嚴重,大家為了搶奪訂單惡性競爭,甚至超出了底線。
一方面要控制成本上升。一要靠產業整合與優化,一輪大洗牌淘汰和重組腰部以下的參與者;二靠政府優化營商環境,高抬貴手讓民營經濟釋放活力,讓市場發揮作用。
另一方面是產業升級,研發更高科技、產業帶和供應鏈集羣——提升效率;追求更高質量、創造自主品牌——創造生產附加值。
如今,中國製造、中國質造和中國智造的三大進程同時在進行。
40年的時間裏,中國製造擁有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在過去20年裏,整個中國互聯網井噴式發展;過去10年的創新,都集中在移動互聯網的風口紅利上。
這給了中國全球最領先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完整的數字化供應鏈集羣、移動支付體系、物流運輸網絡、超級電商平台……
中國製造得到了全方面的升級,無論從效率、成本還是品質,都在全球變成領先。上週阿里巴巴揭幕的迅犀數字工廠之所以引起全國範圍的轟動,就是因為其代表着未來中國新制造的方向。
未來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需求能否跟得上。
中國預計在今年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消費市場,一個關鍵指標就是中國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大關。消費是三駕馬車的第一動力沒錯,但這也不能掩蓋居民收入增速下降、貧富差距拉大、消費佔比亟待提高。
一方面是中國4億人的中等收入羣體,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羣體,他們一邊承擔着信貸,一邊也有更高品質的生活需求;
一方面是6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羣體,他們散佈在中國各個角落,互聯網要為他們實現收入增加和消費平權,讓其過上應有的生活。
這就是如今中國消費市場的一個側寫,消費升級與下沉時代同時並存。
下沉不是劣質,升級也不和高消費掛鈎。
生在這個報復性存款的年代,生在中國大市場,消費者們需要的是更符合他們需求的新品牌。
被撬動的宏觀尺度
如今的中國,製造、質造和智造三大進程同時進行,產能在區域間不斷流轉。
人口在加速流動和聚集、資金在尋找出口、倒閉和創業時刻都在發生,每一個微小選擇的匯聚,撬動着中國城市與產業格局的宏觀尺度。
未來格局重構將由今天的選擇註定,而從“新國貨崛起”的維度來觀察不同城市的選擇非常有意思。
作為未來十年中國消費市場上最大的趨勢,民族品牌崛起的內核是消費內循環和供給側改革的共同作用,是“雙循環+新城鎮化”的疊變。
在外循環時期,城市的競爭力來自於區位優勢、製造能力,更多是行政管理的資源調配。依賴外向型經濟的城市基本都具備製造業底藴。
能否轉型將製造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能否激發民營經濟、市場活力,能否調整城市產業帶、佈局數字經濟,是這次考驗的主要命題。
可以看到,能夠打破城市GDP排名的城市,如寧波、佛山、晉江、東莞等,都是有着深厚的製造業基礎,民營經濟最活躍,營商環境優良的地方。
而沒有在榜單上出現的城市似乎更能説明問題,前10城中北方僅佔1席,前20中只有城。
中西部城市在小步快跑,追趕東部沿海地區,而以秦嶺-淮河分界,南北區域經濟的差距卻在擴大。
科技的賦能是具有破壁效應和指數效應的。數字化填平了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間的數字鴻溝,給了小城市彎道超車的機會;同時也讓大城市,尤其是關鍵時候做出正確決定的地方,強者愈強。
重要的不是哪座城市在生產,而是哪座城市在創造。
越是經濟活躍、消費旺盛、城市文明突出的地方,越有可能誕生走向全國的大消費品牌。更多中小城市的特色產業也走上前台,成為促進中國區域平衡發展的新動力。
再造一個品牌大國
過去十年,中國消費品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9年中國財富500強中,大製造和大消費類的公司超180家,而且增速還在不斷上升。
圖源:《2020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
隨着農夫山泉的鐘睒睒一度問鼎中國首富,標誌着屬於大消費的時代又回來了。
從表面上看,這是人民消費水平提升的必然結果,是“內循環+數字化+新城鎮化”的合力,背後是超級平台、超大規模產業帶、全渠道供應體系的支撐。
電商經濟、平台的崛起,阿里巴巴經濟體的出現,首先改變了中國供應商渠道,然後改變了中國的消費者習慣,最後帶來的是整個供應鏈的整合升級。
人與人,人與貨,人與物的連接方式全部被改變:
對消費者來説,天貓構建了古往今來最便捷的商業基礎。包括覆蓋全球的物流網絡,和最便捷的移動支付技術,也讓足不出户、買遍全球成為可能。
對生產者來説,產業鏈高度集中,依託平台經濟的完整生態,過去各個分散、同質化、小規模行業在超級平台的整合下,快速形成一兩個頭部品牌和大量腰部品牌。
中間渠道環節壓縮,讓產生新品牌的門檻大大降低了,相應的品牌忠誠度也被沖淡。
品牌即認知,成為了一種共識。品牌價值重新與產品深度綁定。
優質產品、極致性價比、體驗式消費、價值寄託成為了一個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在任何一個極致細分、垂直的賽道都可能跑出大消費品牌,成為行業第一所需的時間大大縮短。
圖源:天貓618、雙11數據
元氣森林、鍾薛高、王飽飽這樣的品牌,在電商經濟的澆灌下短短几年就做到了前人無法想象的規模。
強大的品牌可以自建體系,自我管理,但是絕大部分的企業都將與平台經濟合作,藉助阿里巴巴的超級流量、供應鏈、數據和科技優勢來補短板。
所有品牌最終都要走向全渠道:
對老字號、傳統品牌而言,需要藉助淘寶天貓這樣的超級平台,向線上化轉型;
線上快消費、短週期起家的新品牌,也在積極拓展線下,打破電商天花板;
大量新品牌在天貓平台成長和孵化,一出生就能是一個全國鋪開的消費品牌,大幅縮短了產品前期推廣的週期。
從短期來看,尤其是疫情之後,擁抱阿里這樣的互聯網渠道,穩定銷售保證收入,是依賴傳統渠道的破局關鍵;
從中長期來看,中國消費力和消費結構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行業發展必須通過數字化轉型不斷適配中國人民生活方式、消費需求的改變,才是應對更加不確定性未來的必修課。
未來10年是新國貨的黃金10年。
有先見之明的天貓不斷升級對國貨的扶植力度,過去3年,有超過10萬的新品牌在天貓上成長起來,幾乎佔總商家數量的半壁江山,今年阿里更是重新啓動了“春雷計劃”,聯合阿里巴巴集團生態的力量,扶持中小企業發展,讓更多的新國貨深耕本土,走向世界。
真正能夠留存下來的品牌,只會是能創造社會價值的品牌。
中國經濟的升級浪潮,需要好的基礎設施,需要更強的製造業,也需要更多的世界品牌。
『熱文推薦』
☆揭開神秘面紗,看這20餘家商場會員中心和高端會員服務是怎樣的?
☆好服務才是最有力的營銷!
☆火遍全球的體育綜合體,除了Q's mall還有哪些?
☆聚焦Z世代,暖情感懷時:萬商俱樂部15週年慶典完美落幕
☆販賣生活方式已過時,全球15家最新概念店的創新解析
☆Hearts and Cra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