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瞭望 | 擴大內需要“三箭齊發”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財經

  擴大內需,首先需要擴大最終消費。為此,應採取更有力和更具針對性的措施“三箭齊發”:以穩就業為前提,以提高收入為核心,以財政政策為重要手段

  文 | 王軍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沖擊。得益於強有力的防控舉措,中國成為全球最早走出疫情的主要經濟體,二季度GDP增速由負轉正,在主要經濟體中一枝獨秀。但與此同時,經濟增長亦有隱憂:消費的復甦弱於投資、需求的恢復弱於生產,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波動較大,表明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還是有效需求不足。

  同時,受疫情大流行影響,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國際交往受限。一些國家奉行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加劇了全球供應鏈、價值鏈的遷移和重構,加大了人們對“去全球化”的擔憂,全球經濟仍然深陷衰退泥潭。因此,後續國內外經濟復甦形勢並不明朗,外部環境仍較為嚴峻,我國未來將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以及國際大循環受阻的背景下謀求經濟社會發展。

  因此,中央明確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時還強調,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這為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指出了明確的戰略方向。

  立足內需構建國內大循環,是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和核心要義。擴大內需,首先需要“擴大最終消費,為居民消費升級創造條件”。為此,應採取更有力和更具針對性的措施“三箭齊發”:以穩就業為前提,以提高收入為核心,以財政政策為重要手段。

  穩就業是穩消費的前提。穩就業首先要保住市場主體這一就業的青山,企業不倒,就業和民生才能穩。為此,要更加重視對眾多受疫情影響較大、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的中小微企業給予直接救助,發揮好抗疫特別國債的積極作用,從直接補貼、政府採購、免除税費、降低融資成本和房租、增加金融支持、發放專項消費券等多方面加大力度,着力幫扶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讓它們不僅要“活下來”,還要“活得好”、“活得久”,防止市場主體出現破產倒閉潮和大規模裁員。

  提高收入是穩消費的核心與根本。收入是消費的前提,消費是增長的支撐。後疫情時代需要以內需為經濟發展根本動力,而擴大內需依賴於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沒有收入的提高,就沒有消費的擴大,更沒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在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時期,非常有必要繼續制定“居民收入倍增計劃”並將之列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規劃。這是從根本上激活消費、持續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必將為解決有效需求不足、暢通國內大循環產生積極影響。

  財政政策是穩消費、擴內需的重要手段。紓困市場主體、擴大有效投資、促進“雙循環”形成,主要還是靠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發力。除落實好前期一系列針對小微企業的扶持措施外,還應着重以直接補貼或無息貸款等方式,把錢更多投向困難企業和居民。

  擴大內需還離不開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當前,我國仍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中後期,與之相適應的資本積累尚未完成,要求經濟發展保持較高的投資率,以帶動技術創新,加快技術進步,促進人力資本積累和生產率提升。同時,為對沖疫情衝擊下的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一定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和重大工程建設仍然非常有必要,可以為消費的長期持續增長夯實基礎,有利於保持經濟穩定運行。

  因此,擴大有效投資的主要着力點應當是那些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意義,有利於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的有效投資。如以“雲大物移”、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項目,以便充分發揮固定資產投資在經濟復甦中的關鍵性作用。□(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