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力”國產新冠藥 舒泰神會成為“黑馬”嗎?
在疫情持續反覆的大環境下,國內多項新冠藥物佈局密集,而舒泰神的一款治療新冠肺炎重症的單抗藥物,因其臨牀試驗進入收尾階段備受資本市場關注。
4月28日,舒泰神在投資者平台表示,公司BDB-001項目II/III期國際多中心臨牀試驗已進入收尾階段。
不久前,舒泰神也發佈了2021年年度報告及2022第一季度報告。從2021年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去年營業收入約為5.5億元至6.3億元,同比增長30%至50%;淨利潤虧損1.3億元至1.45億元。
2021年營收雖然看起來有所增長,但實則還沒有達到2019年之前的營收水平。而泥濘中的舒泰神似乎在資本市場的關注悄然下着一盤大棋。
除手握新冠藥BDB-001,多款重磅產品的研發也正緊鑼密鼓的進行中,而當前被市值被嚴重低估的舒泰神背後站着的是打造中國CRO龍頭昭衍新藥的馮宇霞、周志文夫婦,沉寂中的舒泰神似乎也在是一匹被市場期許已經的“黑馬”。
重磅新冠藥成創收“黑馬”
在疫情常態化大背景之下,新冠治療藥物成為資本市場追逐的焦點。
4月28日,舒泰神2021年度業績説明會在全景路演舉行。交流會上,多數投資者對公司新冠藥DBD-001的臨牀數據結果提問。
對此,舒泰神董事長周志文表示:BDB-001項目的II/III期國際多中心臨牀試驗,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待有具體結果會及時公佈。
據悉,BDB-001注射液是一種針對Ca5靶點的單抗藥物,由德國InflaRx公司開發,舒泰神全資子公司德豐瑞獲得授權,擁有該藥的中國獨家許可權益。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該項目申請增加用於新冠病毒肺炎感染者降低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發生率和用於新冠病毒肺炎感染所致重症肺炎的治療2項適應症的新藥臨牀申請。
舒泰神方表示,當前德國InflaRx公已於3月底發佈最新臨牀數據,從此前公佈的數據來看,五種統計方法中四種成功,治療效果穩健且顯著,且德國研究團隊Riedemann教授表示,預期今年將小分子C5aR抑制劑INF—904用於人體試驗。
目前全球疫情形式仍然嚴峻,新冠病毒感染後的重症患者和高危人羣基數大,大環境對重症相關治療要求仍有強烈需求,該款藥物的獲批上市將被市場寄予厚望。
而負責研發該款藥物的德國InflaRx公司也頗有實力。官網顯示,InflaRx是德國的一家純新藥研發型公司,在C5a 靶點目前是全球研發最領先的公司。
(截圖來自InflaRx德國公司官網)
C5a是補體系統的一種重要蛋白,它是天然免疫系統(innate immune system)的基本武器,當細菌入侵人體時,補體系統產生攻膜複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能夠在細菌表面打洞,溶解、殺死病原體。
InflaRx公司獨有的反C5a技術抑制劑,涉及多種自身免疫和其他炎症疾病的進展,也就是説除在新冠病毒治療領域,InflaRx在多個疾病領域的治療前景也十分可期。
InflaRx授權舒泰神在中國境內使用、開發、銷售其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獨佔許可權,也就意味着此後該類藥物將涉及到公司在中國權益轉讓,營收前景堪比“搖錢樹”。
手握兩家上市公司的周氏夫婦
此次研發藥物的InflaRx公司於2017年11月 08日(美國東部時間)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
而德國InflaRx公司多年來一直備受矚目,除其研發產品專業外,其強大的科學家團隊離不開關係。
對於周氏夫婦來説,投資InflaRx是舒泰神最具前瞻性的佈局之一。能攀上德國InflaRx,只因為那裏有一個華人科學家。InflaRx GmbH 最早由華人科學家郭仁鋒教授與Niels Riedemann在2007年創立。
2015年 9月 25日. 舒泰神為購買德國InflaRx授予德豐瑞抗體藥品的特許經營權,出資5000 萬元對註冊資本20萬元的北京德豐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進行單方資本克隆增資取得60%控股權。
兩年後舒泰神出資7000 萬元收購德豐瑞40%剩餘股權,原股東劉睿、郭欣和張志華分別持有德豐瑞18%、18%和 4%,共計 40%股權,完成註冊後,舒泰神持有德豐瑞 100%股權,德豐瑞將成為舒泰神的全資子公司,收購20萬元註冊公司的代價總計1.2億元人民幣。
2016年7月21日,InflaRx宣佈完成3100萬歐元的C輪融資,而此次融資的領投人正是舒泰神香港投資有限公司,舒泰神用1810萬歐元認購德國InflaRx發行的C 輪優先股,經歷D輪和上市兩輪稀釋,此後在InflaRx上市前持股15.99%。
舒泰神香港投資有限公司的實控人也正是舒泰神的創始人及實控人——馮宇霞、周志文夫婦。除去舒泰神,夫妻雙方名下實則還手握另一家“A+H”股公司——昭衍新藥。
來源:看究竟App
上世紀末,本就學醫出身的馮宇霞、周志文夫婦在下海潮中也選擇了創辦北京昭衍新藥研究中心,此後2002年,周志文又創辦起舒泰神藥業有限公司,專注於生物製品和部分化學藥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二人的專業背景也使得幾年後有所成就,2011年,舒泰神在深交所創業板A股上市,而馮宇霞本人,也因此一夜之間躋身“億萬富翁”行列。2021年昭衍新藥在港交所二度上市。
多年來,昭衍新藥突破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關,成功打破外國公司的技術封鎖,成為國內第一家通過美國FDA GLP檢查的CRO企業,也是國內首家獲得所有AAALAC、OECD GLP及藥監局GLP認證的民營企業,目前公司已成為中國非臨牀藥物安全評估領域最大的CRO。
而2011年先行上市的舒泰神,自2018年開始走下坡路,2019年淨利潤下滑近80%。與眾多研發藥企前期一樣,舒泰神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也是淨利虧損的原因之一。
2021年全年,公司研發投入金額為3.47億元,同比增長38.87%;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為59.47%,相比上年同期上升0.62個百分點。此外,公司全年研發投入資本化率為-4.32%。
2006年,蘇肽生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新藥證書和生產批文並開始上市銷售,適應症為“具有促進神經損傷恢復的作用,用於治療視神經損傷”。
然而,好景不長。受行業政策以及醫保控費等因素影響,從2017年起,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mNGF)市場規模逐步縮微。2009年被納入醫保目錄的鼠神經生長因子,在2017年版醫保報銷範圍被調整,限定為外傷性視神經損傷或正己烷中毒。
這直接導致2018年蘇肽生銷售收入不甚理想。這一年,蘇肽生實現營收5.45億元,較2017年下滑43%。2019年,蘇肽生被列入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此後蘇肽生又被調整出2019版國家醫保目錄。這直接導致蘇肽生2019年營收僅實現3.43億元,同比下滑37%。
另一款產品舒泰清雖然自2020年起,首次超過蘇肽生的營收規模,成為舒泰神的營收主力。但是相對於蘇肽生能夠創造出2017年高達11億元的營收規模相比,舒泰神的營收規模較小。近五年,舒泰清最高年營收也僅為4億元規模。
相反,近年來,昭衍新藥業績也持續增長。
此前公司發佈的2021年度業績快報公告顯示,2021年1-12月營業總收入為15.1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0.9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557百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6.83%。
當前來看,舒泰神總市值為74.59億,而昭衍新藥A股總市值達373億,遠遠高出舒泰神。
而夫妻倆身價也水漲船高,《2021世茂港珠澳口岸城·胡潤全球富豪榜》顯示,周志文、馮宇霞夫婦以175億元人民幣的財富名列其中,而馮宇霞也以110億元財富登上了《2021胡潤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末公司十大流通股東中,新進股東為李玉娥、馬潔、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神文斌,取代了此前的曾瀟、華高永利2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王睿哲、博時裕益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
在具體持股比例上,香塘集團有限公司、王民、申萬宏源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客户資金持股有所下降。
對標國際巨頭,估值後市可期
短暫陣痛的舒泰神當下似乎也正在蓄力中。
從公司的研發管線來看,公司主要研發平台可概括為蛋白藥物,其中包括C5a,和小核酸基因藥物研發平台,目前兩大主力研發藥物是以治癒為目標乙肝和艾滋病基因治療方案,此前亦有相關專業人士表示,公司的管線及現狀實則可對標世界級的製藥公司吉利德科學。
具體來看,吉利德科學目前已經是一家市值約760億美元的公司,在抗擊艾滋病毒方面也是無可爭議的領導者。
2020年,吉利德科學為了避免過於依賴艾滋病毒藥物,公司開始在腫瘤學領域進行了11項收購和合作,在腫瘤學領域已經有10種藥物處於3期臨牀試驗。
此前,自2015年以來一直在走下坡路的公司,因研發經費投入較大長期處於負盈利階段,2010年至2018年的研發支出幾乎持平。
研發支出對製藥公司來説至關重要,當下的舒泰神便如同早期的吉利德科學,而同時研發投入也增加了未來新藥商業化的可能性,當下隨着商業化的實現,吉利德科學已經展現了非常好的盈利能力。
當前,吉利德科學尚有多數重磅產品管線在研,該公司仍然呈現出較大的潛在上漲空間。
另一邊,舒泰神方,從當前主要在研項目來看,除了新冠藥,公司同樣手握幾張王牌。
據悉,舒泰神致力於研發、生產和銷售臨牀需求未被滿足的治療性藥物,主要包括蛋白類藥物、基因治療/細胞治療藥物、化學藥物三大藥物類別,治療領域覆蓋了神經系統相關疾病、感染性疾病、胃腸道疾病、泌尿系統疾病以及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等多種研發管線。
(截圖來自舒泰神官網)
當前,舒泰神共有6個一類新藥對應的9項適應症正在開展臨牀試驗。公司共擁有102件專利,其中30件國際專利,國內註冊商標244個,國外註冊商標18個。
負債方面,公司2021年末資產負債率為15.12%,有息資產負債率為0.31%,相比去年同期下降2.63個百分點,整體低於行業均值。
被寄予厚望的新冠重症治療藥物能否支撐起新的利潤增長點,還需要時間的檢驗,此前受醫藥集採影響公司估值嚴重下降,未來一段時間內公司研發費用將投入仍將持續呈增長趨勢,但隨着研發產品的獲批上市,公司有望迎來估值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