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交易機構高位接盤 聯手“坐莊” 鎖倉 偽市值管理套路“迷人眼”
前私募人士葉飛日前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公開爆料,聲稱自己作為中介,撮合某券商資管與某“莊家”操縱上市公司中源家居股價,並從中收取中介費。此舉震動了市場。據記者從多個渠道採訪發現,這種以市值管理為外衣,動用機構資金影響上市公司股價的現象頗為普遍,上市公司、多重鏈條的中介、公私募以及券商自營等各類機構均捲入其中,受益者多為少數個人,但受害者往往最終是二級市場的普通投資者。
記者發現,一般而言,機構參與此類偽市值管理的方式主要有四種:大宗交易、機構高位接盤、聯手“坐莊”、鎖倉,隱蔽性較強。在監管手段和技術日趨成熟的背景下,這種偽市值管理牽涉的利益鏈條也逐漸拉長、所規劃的時間也相應變長,更加具有迷惑性。
實現路徑有玄機
原券商投行人士張強(化名)曾經近距離接觸此類市值管理業務。他告訴記者,一般來説,上市公司普遍都有市值管理的需求,而根據需求的出發點不同,承接此類市值管理業務的中介一般會規劃出不同的實現路徑。
這位人士指出,大部分偽市值管理產生的背景是大股東出現了強烈的減持需求,但又不希望股價短期暴跌,因此需要中介尋找接盤人,而各類有公募或私募產品的機構一般是首選。
基於減持的市值管理業務會根據時間長短,採用不同的合作模式。張強告訴記者,如果大股東短期減持需求強烈,一般會推薦使用大宗交易的方式。在這個模式中,大股東減持對股價的壓力轉移到了機構身上。從歷史上此類個股的表現來看,機構在二級市場拆單賣出股票的過程,往往伴隨着股價的緩步下跌。換句話説,機構承擔了虧損的風險。
“因為這種屬於短平快的方式,所以中介要的對價也會比較高。當然,這些錢最後會被利益鏈條裏的各個參與方瓜分。”張強説,“由於機構有較高的交易技巧,以及內部產品協同消化的能力,一般人看不出其中存在利益交換,隱蔽性很強,很受中介青睞,市場上存在大量以此為生的‘掮客’。”
不過,據瞭解,也有少部分情況下,中介會採用迅速拉昇個股股價,然後機構高位接盤大股東所拋售籌碼的模式,來實現大股東減持需求。但張某表示,這種方式過於急功近利,股價波動太過明顯,比較容易被監管發現。因此,除非有特別大的利益對價,否則,機構極少會願意參與這種交易。
但如果大股東減持的時間規劃在半年甚至以上,中介一般會推薦多家機構聯合拉昇的模式。這種模式相對更普遍,即資源豐富的中介會找自己信任的一家或多家機構,通過多次反覆買入的方式,緩步將股價拉到一個高位。與此同時,上市公司配合不斷出利好,而券商研究員則在股價相對高位時,開始頻頻發佈研究報告,打造出一個基金機構重倉持有的優質個股形象;然後上市公司股東可以選擇在拉昇期分批次減持;最後在市場情緒狂熱時,基金機構也將籌碼賣給散户,實現“割韭菜”。
“這是中介最喜歡的模式,時間長、隱蔽性強,不容易被抓住把柄,而且可以承接非常大體量的大股東減持需求。雖然最後犧牲了散户的利益,但卻實現了大股東、上市公司、中介和機構的四方共贏,利潤非常豐厚。”張強説。
除了上市公司外,偽市值管理中還存在一種情況,即許多中小上市公司的流通盤中已經進駐了一個籌碼眾多、足以操縱股價的資金方,它們實質上承接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需求,即俗稱的“莊家”。但有時候,這類“莊家”的資金實力有限,不足以將股價有效拉昇至目標位,需要找到一些合作資金進行“鎖倉”。此時,中介就會介紹機構參與“鎖倉”。
具體來説,即在合作方商議的價格範圍內,機構買入該上市公司股票後,承諾在一定時間內不賣出股票。而當這份“鎖倉”承諾生效後,該上市公司實際可流通的股票數量會鋭減,而“莊家”的資金和籌碼操縱股價的能力就會大增,從而通過操縱股價的方式來實現市值管理的目標。
變窄的“通道”
張強告訴記者,伴隨着A股上市公司數量的增長,以及機構資金向頭部集中趨勢的加劇,大批中小市值公司的二級市場交易非常不活躍,大股東減持難度激增,使得大股東的持股市值成為“紙面財富”。這是偽市值管理業務十分活躍的根本原因。
“因為市場越來越大,想從中分一杯羹的人也越來越多,所以,鏈條也拉得越來越長。”張強告訴記者。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利益鏈條拉長的同時,中介想找到合適的基金機構也越來越難。
上海某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就明確向記者表示,對於這種業務,基金公司內部心知肚明,所以大部分基金公司都會嚴格規範投資流程,讓基金經理的操作更加透明化,想悄悄地接盤已經不可能。
“基金公司都有股票池,一般來説,基金經理買賣股票,只能在股票池中選,股票池以外的個股買賣,需要履行流程,那就非常扎眼了。如果裏面摻雜了個人利益,其實是很容易看出來的。而即便採用個股入池的方式,也需要研究員進行調研、並經過集體討論後方能入池。基本面很差的股票基本沒有這個機會,基金經理想借機牟利的概率不高。”該基金經理對記者説,“更何況,現在大中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待遇都不差,大家犯不上去冒這個險。”
張強也贊同這位基金經理的觀點。他告訴記者,現在中介機構想找到公募基金來參與偽市值管理業務越來越困難,尤其是那些基本面不好、純粹需要高位接盤的業務,大中型基金公司基本不做考慮。
據瞭解,信息披露不透明的私募基金等已成為中介們攻堅的對象,而一些此類從業人員也頗有參與市值管理業務的興趣。
新的“信息差”
這種少數人牟利的偽市值管理,不僅通過“做局”讓散户蒙受損失,也在實質上製造了A股市場新的“信息差”,影響投資者對信息披露制度的信任。
一位從公募轉行私募投資的基金經理指出,偽市值管理的核心是讓少數人牟利,但在上市公司基本面較差的背景下,這種牟利其實是在“零和遊戲”甚至是“負和遊戲”下進行的,少數人牟了多少利,就意味着普通投資者蒙受了多少虧損。這種行為不僅違法違規,也在相當程度上擾亂了市場的價值觀、破壞了A股發展的基石。
但在一位資深個人投資者眼裏,偽市值管理所挑戰的,不僅僅是法律法規的底線,還有對現行信息披露制度的衝擊。他指出,在監管層的努力下,信息披露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強,投資者已經可以根據公開的信息披露進行合理化投資佈局,構成A股市場至關重要的“信任基石”。但偽市值管理在本質上建立了公開信息披露之外的另一套“信息”,而這些信息只為少數人掌握,並構成盈利的根本來源。這種新的“信息差”如果氾濫,最終會引導投資者再度熱衷於追逐所謂的“內幕信息”,極大地破壞掉公開信息披露的“信任基石”。
該投資者建議,作為影響上市公司股價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業務應該“陽光化”,強化市值管理的公開信息披露。監管層應根據法律法規的要求,對市值管理中每一個足以影響股價短期和中長期波動的要素,予以強制性的信息披露。這樣一來,不僅消弭了偽市值管理製造的“信息差”,同時也讓市值管理迴歸初心,有利於投資者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