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口數量的劇增給社會養老帶來壓力,如何養老已成為我們必須要面對的重大社會問題。
自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社會逐步開始提倡“持續照顧”的服務思想,力求解決各國養老的問題。到了2013年之後,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凸顯,這一時期及之後,我國關於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逐漸也被更多人提及。
醫養結合的模式就是在養老服務中心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強醫療衞生務支撐,是一種集醫療、護理、康復、保健、臨終關懷和養老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新型養老護理模式。發展醫養結合,能夠進一步發展關於老年人醫療健康與養老方面的投入,從而形成一種醫養結合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
總體而言,我國的醫養結合模式雖然提出較早,醫養結合的產業市場也是相當廣闊,但確實還存在一些現實問題。截止目前,多數地區還處於探索摸索階段,還沒有一個十分成熟的模式供參考和統一實施。
具體表現在,我國現階段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還缺乏配套的法律及規章制度的支持,大部分都是各地經過實踐探索後出台的地方性法規以及部門文件和規章,存在一些短板。
一方面,根據目前的相關政策,醫院無法設置配套的養老牀位,同時養老機構也沒有資格開設醫療服務,給醫養結合的發展帶來阻礙。另一方面,國家對醫養結合的支持力度較小,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收費標準沒有統一的規定,部分地區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收費標準較高致使大多數老年人無力負擔。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推行的初衷是形成“醫養護三者緊密融合”的一種全方位的養老模式,但在實際的執行中醫療與養老體系割裂,醫養結合並未發揮聯動效果。
長期以來我國的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是由各級民政部門和衞生健康委分別監管,各司其職,造成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呈現出行政制度的分割化管理格局,導致醫療與養老資源實現有效整合的體制性障礙。
在多部門分割化管理的背景下,部門之間職責定位模糊,就更容易造成多個部門對同一事務進行管理或意見不合出現“三不管”現象,不利於醫養結合的順利開展。
值得一提的是,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健康穩定發展離不開資金鍊的持續投入。在我國,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其資金來源不外乎是老人自身所繳納的養老費用、醫保基金和國家財政的補貼三部分。
面對龐大的養老需求羣體,由於國家和地方財政的投入能力相對有限,除少部分試行長期護理險制度的地區外,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所提供的醫養服務並未被納入到醫保基金範圍內。因此在政府投入相對有限、社會力量投入相對乏力、僅靠家庭或個人承擔養老費用的情形下,容易導致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缺乏持續性的資金來源而陷入發展困境。
另一方面,由於“醫養結合”的模式並未統一實施,所以也沒有得到整個社會的認可從而導致很少有人專門從事這一專業,致使人才隊伍稀缺。
目前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人員結構呈現出兩個特點就是數量較少和專業素質不高。從人才隊伍的數量上看,我國目前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內的從業人員大約有100萬人左右,而需要特別照護的老年人數量已超過4000萬人。
正常情況下,一名護理人員可同時護理4名老年人,但醫養人員的數量完全無法滿足需求,甚至有的養老機構僅只有幾名護理人員,與老年人的需求配給完全不成比例。另外還有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由於社會上對從事養老行業的認可度較低,其工資水平較低,薪酬待遇明顯使得該職業缺乏應有的吸引力。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