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產業目前處於“從無到有”的商業化初期階段,而實現“從有到優”則需要進一步從產業用氫源頭上對制氫工藝路線進行界定,更加凸顯氫能的綠色環保屬性。
近日,由中國氫能聯盟牽頭制定的《低碳氫、清潔氫與可再生能源氫的標準與評價》正式發佈實施,首次通過標準形式對氫的碳排放進行量化。
據悉,該標準建立了低碳氫、清潔氫和可再生氫的量化標準及評價體系。業內分析認為,這一標準的出台填補了國內製氫環節從碳足跡的角度界定標準的空白,有利於從源頭上推動氫能全產業鏈綠色發展。
(文丨本報實習記者 仲蕊)
為氫源提供界定依據
根據標準的徵求意見稿,氫氣分為低碳氫、清潔氫、可再生氫氣三種類型。標準明確指出了在單位氫氣碳排放量方面低碳氫、清潔氫和可再生氫的具體閾值,可再生氫同時要求制氫能源為可再生能源。
同時,該標準運用了生命週期評價方法建立了低碳氫、清潔氫和可再生氫的量化標準及評價體系,這意味着包括氫氣生產原料的獲取、運輸、氫氣生產製造及現場儲運等四個階段都將納入評價體系。
一直以來,氫氣按照生產來源分為“灰氫”“藍氫”和“綠氫”三類。TÜV南德意志大中華地區氫能業務拓展經理姚健表示,目前產業用氫仍以石化能源來源(含工業副產氫)的“灰氫”為主,但“綠氫”缺少定量標準,用可再生能源製取的“綠氫”較少,且各種來源的氫氣之間缺乏從碳足跡角度出發的定量界定標準。同時,如何從生產“灰氫”過渡到“綠氫”缺乏一定引導,此次出台的“綠氫”標準用更為嚴謹的量化方式對氫源進行界定,有利於從源頭推動氫能產業的綠色發展。
“與此前考察氫氣純度和品質的標準不同,此次‘綠氫’標準從制氫過程中碳足跡的角度考察制氫過程的工藝去碳程度,且只和上游制氫環節相關,標準的認定範圍到氫氣產品出廠為止。”姚健補充稱。
彌補“碳足跡”核查空白
氫的核心優勢是無污染、零排放,而氫的來源是決定氫能產業能否實現零排放的關鍵,但事實上,相關專家均表示,在現階段的氫能產業鏈中,制氫環節遠未受到足夠的重視。
日前,工信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長李毅中在公開場合表示,“綠氫”是產業發展的方向,在氫能產業鏈中,制氫是源頭,需相關部門組織調研,並編制合理、務實的規劃,同時根據應用場景、市場需求制定相應標準、規範。
姚健表示,氫能產業目前處於“從無到有”的商業化初期階段,而實現“從有到優”則需要進一步從產業用氫源頭上對制氫工藝路線進行界定,更加凸顯氫能的綠色環保屬性。此前行業對氫的來源關注較少,而是更關注用氫環節的應用,“綠氫”標準的出台對制氫綠色工藝路線的形成、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的推進、以及推進石化制氫添加CCUS裝置方面起到關鍵支撐作用。
“本次‘綠氫’標準的制定,彌補了國內製氫環節碳足跡核查的空白,不僅為實現‘碳達峯’和‘碳中和’目標提供支撐,同時也將制氫的來源界定清楚,明確氫的低碳屬性,引導高碳排放制氫工藝向綠色制氫工藝轉變。後續標準也會在各參編單位的合作下,以一些示範項目的認證為模板,為氫能產業提供實際參考。”姚健表示。
將獲“政策+市場”雙重鼓勵
記者查閲資料發現,事實上,在去年9月五部委發佈的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補貼政策中,對氫源的碳排放量就做出了相關政策鼓勵。在補貼政策附件《燃料電池汽車城市羣示範目標和積分評價體系》中,氫能供應及經濟性關鍵指標明確鼓勵清潔低碳氫氣的製取,爭取實現每公斤氫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小於15公斤。其中,每公斤氫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若小於5公斤,將給予3分/百噸的獎勵。
一位氫能行業資深專家對記者表示,“綠氫”標準的出台為上述政策中的鼓勵舉措提供了更好的執行支撐,讓制氫企業有明確、科學的生產依據,同時為“綠氫”的規模化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瞭解到,實現氫能產業的持續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充分發揮“綠氫”的能源價值,對“綠氫”碳交易價值的挖掘也尤為重要。
日前,生態環境部宣佈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碳排放權交易已成為控制温室氣體排放的重要市場化手段。姚健認為,隨着氫能產業的發展及“綠氫”規模的增長,“綠氫”或將成為碳排放市場中重要的交易內容。生產低碳氫的企業既能拿到國家直接給予的政策補貼,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配額還可以進行交易,清潔氫和可再生氫的製取將獲得“政策+市場”的雙重鼓勵,綠色低碳氫能將迎來更好的發展環境。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編輯丨李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