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生鮮電商有點熱鬧。
兩家生鮮電商企業前後腳提交招股書,爭當生鮮電商第一股。一時之間行業被炸開了鍋,各路人馬齊聚,議論紛紛。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兩家企業其實是“流血上市”。
2019年至2020年,其中一家企業淨虧損分別為29.1億和16.5億,另外一家淨虧損則為18.7億元和31.7億元。加起來,這兩家企業的虧損為96億元。
虧了將近百億元,至今沒有盈利。怎麼看,這兩家生鮮電商的前路都頗為艱難。
實際上,虧損還算好的了,更多生鮮電商企業,早已消亡在商業的大潮中。
死傷無數的生鮮電商
從2012年開始,生鮮電商已經走過了9個年頭。
這其中,倒閉的倒閉,破產的破產,就算是背後有巨頭支持,也不一定活得下去——
從“資本女王”徐新那裏拿過2億投資的妙生活,開了80多家門店,最後燒光了錢,轟然倒塌;
融資金額超過2億元的吉及鮮,出現資金問題,創始人找了3個月投資,最後無人接盤,不得不宣佈歇業;
安徽的呆蘿蔔,一共拿了7億多人民幣的投資,卻在15個月燒光光,最後因為資金鍊斷裂而破產;
生鮮電商鼻祖易果生鮮累計融資超59.3億元,投資方包括阿里、蘇寧、高盛集團,最後還是走向了破產重組……
可見,生鮮電商是一個殘酷無比的戰場。
非常有意思的是,這些生鮮電商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生鮮電商的老闆們,在成立最初大多都痛心疾首地批判過菜市場的落後,並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將如何顛覆生鮮零售格局。
最後卻落得一地雞毛,根本無法撼動所謂“落後”的菜市場。
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2016年到2020年,生鮮電商在中國生鮮電商零售市場的佔比僅為2.8%、4.2%、6.2%、8.8%和14.6%。
也就是説,生鮮電商努力了9年,在全國的份額仍然不到四分之一。反觀線下的生鮮零售即菜市場和超市,在去年仍然以85.4%的份額遙遙領先。
我們再來看市場規模——2020年,中國菜市場的零售規模為30810億元。而生鮮電商呢,則為4585億元,只是前者的十分之一。
生鮮電商雖然口口聲聲説要幹翻菜市場,但是實際情況是菜市場仍然活得好好的,反倒是生鮮電商自己死傷無數。
要知道,生鮮電商的老闆們都不是常人,要麼是高學歷的知識分子,要麼腰纏萬貫揮金如土,做起企業來那是大開大合,氣勢逼人。
而菜市場的主人公,則大多是面朝泥土背朝天的小攤販,只求個温飽,哪懂什麼零售、供應鏈呢?
那為什麼這樣的他們,始終不敵菜市場小販?
又苦又重的生意
先説生鮮電商自己。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生鮮電商的老闆們始終沒有找到很好的商業模式來賺錢,以至於虧損連連,最後只能關門大吉。
網上賣菜看似簡單,只是把菜送到消費者家裏罷了,但其實是門又苦又重的生意。
首先,菜要怎麼採購?
為了讓減少菜品的損耗,讓商品更新鮮,生鮮電商企業往往會採取“產地直採+供應商採購”的方法來保證商品的品質。
由於農場和供應商所處地理位置非常分散,生鮮產品又特別容易腐爛。所以存儲、運輸都需要耗費巨大的成本,這就導致了採購成本的居高不下。
2019到2020年,某生鮮電商的採購成本就分別佔了年收入的 82.9% 和80.3%。有八成的收入都耗費在採購上了,生鮮電商還怎麼賺錢?
其次,菜存在哪裏?
生鮮從直采地運輸出來之後總是要先儲存在倉庫,而後再被送到消費者家裏。其中產生的倉儲成本也是個大難題。
倉儲成本不僅包括租金,還包括水電、耗材。生鮮還需要冷藏,所以就產生了冷鏈成本。生鮮在運送之前還需要分揀和包裝,這裏就產生了人工成本。
最要命的是,倉儲成本還會隨着規模的擴大而增加。企業擴張的城市越多,意味着要建的倉庫也越多,那燒的錢也就越多。
家底薄的企業,早就被倉庫玩死了。
再者,菜由誰來配送?
生鮮電商的訂單越多,需要的配送小哥也越多。那從中產生的人工成本,也勢必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2019和2020年,某生鮮電商企業就花了整整12億元和 25億元來給配送小哥付工資。
十幾二十億元的人工成本,一般企業根本頂不住。
再加上生鮮本身就是毛利極低的品類,平台產生的運營費等雜七雜八的費用……生鮮電商能盈利就怪了。
“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就放他去菜市場吧。”
我們再來看菜市場。
首先,流通秩序穩定。
不知道大家沒有聽説過“菜籃子工程”。所謂的“菜籃子工程”,由農業部於1988年提出,主要為了緩解我國副食品供應偏緊的矛盾。
經過33年的努力,我國早已形成了以“自主生產、自由購銷、市場定價、多渠道流通”為主要內容的產銷體制。
也正是在“菜籃子工程”的努力下,生鮮的流通環節已經變得井然有序,呈現從農户到產地批發商到銷地批發商再到菜市場的渠道。
這樣的流通秩序,怎麼都會比生鮮電商企業的採購鏈條來得穩定。
其次,有一定的利潤空間。
有數據顯示,二三線城市菜市場的攤位日銷額在1000元左右,年淨收入約5萬元。一線城市菜市場的攤位日銷額則約2000元,年淨收入7萬左右。
5萬元,足以讓二三線城市的小販維持不錯的生活水平了。而7萬元,也勉強能夠維持一線城市的小販的生存。
正是因為有一定的利潤空間,攤販便能夠繼續堅持下去,菜市場才能夠生生不息,屹立不倒。比起虧上百億的生鮮電商來説,菜市場有足夠的競爭優勢。
再者,菜市場還具有生鮮電商無論如何都無法比擬的一個優勢——人情味。
我們在生鮮電商平台上是怎麼購物的?打開APP,挑選商品,再將它們一鍵加入到購物車裏,付款,下單。整個過程是冰冷機械的。
而菜市場又是怎麼樣的呢?
古龍説得好:“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心一窄想尋短見,就放他去菜市場吧。”
鮮紅的肉擺在案上,綠油油的蔬菜整整齊齊,雞鴨魚蝦活蹦亂跳,再配上熙攘的人羣和喧譁的講價聲,熱熱鬧鬧,挨挨擠擠,總是能讓人感到生活的樂趣。
你在同一個攤位買過兩三次菜,就和那個小販是熟人了。下一次你來,他保準會招呼你——剛下班嗎?今天剛進了水靈靈的大白菜,新鮮得很!
有時候,小販還會幫你把肉切好,把瓜皮去好,把玉米剝好。等你挑完菜,再附送你幾根小葱,歡迎你下次光顧。
這樣接地氣的市井味道和樸實的情感交流,是任何生鮮電商都替代不了的。
當生鮮電商的老闆們忙着談前置倉、零售雲的時候,菜市場的小販們,正是用這樣温暖的人情味,打動了消費者。
結語
當然,生鮮電商存在本身也有其意義。在“懶人經濟”的浪潮下,它可以滿足消費者高頻即時的生鮮消費需求,為消費者帶來便利。
只不過生鮮電商需要思考的是:我到底能解決什麼樣的市場痛點?有真正解決消費者的需求嗎?
如果只會瘋狂燒錢,那可能連一個菜場小販都敵不過。
作者: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