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向來是殘酷的,也總是能直觀反映出一家企業的“艱難”。
2022年3月28日,華為召開了2021年年度報告。
相較以往年報發佈會,今年有兩點特殊,一是本次發佈會是華為CFO孟晚舟歸國六月後的首次公開露面,二是華為的營收首次迎來負增長。
作為被美國製裁1000多天後華為的第三份年報,與榮耀“分手”後的第一份獨立財報,2021年華為同比減少了28.6%的收入。儘管近3年來,華為收入增幅在逐年放緩,但這一次,是在過去10年裏,華為首次銷售額出現大幅下滑。
但讓人意外地,卻又大增了75.9%的淨利潤。
圖片來源:直播截圖
“2021年,我們活下來了。”在年報發佈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總結道。2021年對華為而言,也許已穿過了這次劫難的“黑障區”。
2021年,華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368億元,同比2020年下滑28.6%,這是華為自2006年公佈年報以來歷史上首次收入下滑,可見來自美國的制裁對這家公司的打擊依然巨大。不過,這一年,華為的盈利能力突出,淨利潤高達1137億元,同比2020年增長高達75.9%。
在不增收的情況下淨利潤暴增,華為是如何實現的?
淨利潤裏的“壯士割腕”
數據向來是殘酷的,也最能直觀反映出一家企業的“艱難”。
華為2021財報顯示,在主營業務帶來的營收外,2021年華為獲得了一筆高達607.97億元的“其他淨收支”,這一數據在2020年僅為6.92億元,由此變動造成淨利潤陡增。
圖片來源:華為公告
而這“其他淨收支”正是由華為對子公司及業務的割捨換來,據財報顯示,該收支包含處置子公司及業務的淨收益574億元以及政府補助25.7億元等。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從2020年8月份開始,華為就陷入了缺芯的地步。華為的手機業務,從全球市場份額第二跌至“其它”。
在手機等終端產品所在的“消費者業務”板塊,華為2021年的收入僅是2020年的一半。
“缺芯”的殘酷現實與所剩無幾的庫存,讓佔據華為收入半壁江山主營業務,在2021年陷入很長一段時間“有市無貨”的境地。
為了保證手機業務能正常發展下去,華為不得不選擇出售榮耀手機業務,從而可以專心發展Mate系列和P系列。此外,華為旗下的麥芒、Nova、暢享等系列也都交給其他公司來管理。
不久之後,同樣的情況再次上演。2021年9月底,華為召開 2021全連接大會時,徐直軍表示,“華為X86服務器確實遇到了困難,而且,是什麼困難大家也都知道。”兩個月之後,華為控股的超聚變數字技術有限公司股東變更為河南超聚能科技有限公司。這也意味着,華為X86的出售計劃也得以落實。
而如果剔除掉這574億元,華為在2021年實現淨利潤約為563億元,同比下滑約13%。
對此,孟晚舟表示:“我們的規模變小了,但我們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獲取能力都在增強,公司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在不斷提升。”可見華為管理層對於這筆成績單還是滿意的。
而如此強的現金流獲取能力,華為又何以成為“最窮的科技公司”?華為的財富都用在哪了?
研發投入史無前例
雖然華為總收入與利潤承受着不小的壓力,但其在研發投入上的決絕,仍然讓人感到敬佩。
十年來,華為投入研發已高達8456億元。在全球研發投入最多的公司排行中,華為從2019年的第五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三位,2021年,華為已經成為僅次於谷歌的全球第二大“重研發”公司。
華為無疑是中國最名副其實的科技公司。
2021年,在銷售毛利降低的情況下,華為仍然增加了研發投入(1426億元),研發佔總收入比重高達22.4%。
甚至對應到人才數量上,華為2021年研發人員比2020年增加2000人,而非研發人員則減少4000人。
在談到研發時,孟晚舟表示,華為最大的財富不在報表上。華為的最大財富是人才存儲、思想存儲、理論存儲、工程存儲和方法存儲,以及華為內部流程管理的高效有序存儲,這些才是華為財報背後真正的價值。
更早一點,2020年11月,華為董事、高級副總裁陳黎芳就表示,華為在花錢方面,不管是投入市場和客户服務(每年500億元以上)、產品研發(每年1200億元以上),還是投資人才(每年1600億元以上),從來都毫不猶豫,因為這些都是華為的未來。實際上,人才和研發投入是華為的底牌。
逐漸成型的下一個增長點
在手機業務仍將受制於人的背景下,華為消費者業務該如何增收?
此次發佈會上,孟晚舟被問及華為的下一個業績增長“火車頭”在哪裏時,並未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有且僅有地提及了“華為雲”的相關數據,是否意味着,華為雲大概率是華為接下來業績增長的重要動力。
從財報中我們不難發現,三大業務在2021華為年報裏的“地位”,發生了微妙變化。
圖片來源:華為
曾經排在最前面的“消費者業務”,被悄然調到了最後;而“企業業務”,作為三大業務裏唯一一個實現了平穩增長(2.1%)的板塊,權重上升到了第一,與運營商業務比肩。
其實,自3年前,企業業務就一直被視作可以幫助華為扭轉局勢的新興板塊。他幾乎包含了華為跟前沿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技術。
不過,此前,包括“華為雲計算”“ICT產品與解決方案”“數字能源”在內的多個企業級板塊,從來沒有在年報中被單獨披露過財務數據。甚至有人猜測,有一部分收入也可能會納入運營商業務,畢竟在許多傳統產業裏,華為仍然在通過運營商優勢來“鏈接”新業務。
但這一次,孟晚舟在接受採訪時,首次披露了華為雲在2021年的銷售數據——“銷售收入達到201億人民幣,實現了34%的同比增長”。目前在國內排名第二,在全球IaaS市場中則排名第五。
此外,在華為的企業業務裏,從2020年開始,最受矚目的業務板塊非“汽車解決方案”莫屬。甚至是“華為造車”這個名詞,成了三年來經久不衰的產業熱議話題與流量密碼。
在本次發佈會上,輪值主席郭平再次強調“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攜手夥伴加速汽車產業智能化。
在過去的2021年中,華為先後與幾十家新能源造車勢力達成合作,包括北汽、小康、奔馳、沃爾沃等車企。並且在去年12月23日的華為冬季旗艦新品發佈會上,問界M5重磅登場,這款車最大的亮點是搭載了HUAWEI DriveONE純電驅增程平台和HarmonyOS智能座艙,能夠與華為智能設備高度互通。
在對外解釋華為不造車的經營理念時,華為就曾透露出,希望成為中國智能汽車產業世界級的零部件及軟件供應商。也許正如網友所調侃,“鴻蒙的終點是萬物互聯。”
然而,無論是艱難求生的消費者業務或是衝在最前的企業業務,能否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才是最關鍵。企業削減成本和賣資產終有上限,收入提高拉動利潤增長,華為需要繼續“活下去”並活得從容。正如郭平所説,“我們面臨的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2022年還要繼續‘求生存、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