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天IPO(ID:pedailyIPO) 作者:劉福娟 戴昌洲
今年科創板最大IPO誕生了。投資界-天天IPO消息,“國產設備影像之王”——聯影醫療今日正式登陸科創板,成為國產高端醫療影像設備第一股。此次IPO,聯影醫療發行價為109.88元/股,開盤大漲184%,最新市值超1500億元。這是兩位同事兼好友的創業故事——薛敏與張強。薛敏畢業於復旦大學,早年間開始創業,後來把公司賣給西門子,順勢進入了西門子任職。在那裏,他遇見了日後的搭檔——畢業於上海交大的張強。看着國內高端醫療器械領域長期被GE、飛利浦和西門子等外國巨頭壟斷,他們萌發了創業念頭,一拍即合,聯影醫療應運而生。
“2011年的春天,我們赤手空拳,白手起家,從無到有搭建起了聯影這一平台,一起將改變的種子埋下。”聯影醫療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強在公開信動情回憶公司歷程,那時一個全球巨頭林立的年代。如同芯片一樣,國產高端醫療器械領域也同樣長期處於“卡脖子”境地,但所有人堅信,國產替代的一幕終將來臨。
復旦、上海交大校友,幹出一個千億IPO研發人員超2000名
聯影醫療的創業故事,要先從靈魂人物薛敏説起。
1957年,薛敏出生於湖北麻城,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專業,後來又在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磁共振物理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期間,薛敏師從著名核磁共振專家吳欽義教授和葉朝輝院士,成為中國從事磁共振成像研究的第一人。畢業後,薛敏留在武漢物理所工作,並擔任關鍵研發項目負責人。
1988年,薛敏決定到凱斯西儲大學/克利夫蘭醫學中心攻讀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1995年到1997年,薛敏留任CCF研究院並獲聘醫學影像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在國外,無論是攻讀博士還是工作期間,薛敏一直從事影像工程技術方面的研究。
而彼時,國內幾乎所有大型醫療儀器設備的核心技術高度依賴國外,都是從國外進口。其中醫學影像設備一直被GPS(即GE、飛利浦和西門子)三家外企巨頭壟斷,薛敏看到了其中的機會,決定回國創業。
1998年,41歲的薛敏創立深圳邁迪特儀器有限公司(簡稱:邁迪特),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公司就研製出了國內首款1.5T超導磁共振系統,打破了國外在高場磁共振系統領域的壟斷地位,在業界打開了知名度。
然而,由於邁迪特設備的核心零部件面臨被外企“卡脖子”的窘境,產品競爭力並不高。2002年,邁迪特被西門子收購,薛敏也從公司掌門人變成西門子的一個職業經理人。
在西門子工作期間,薛敏認識了後來的創業夥伴——張強。張強本碩均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後赴美留學。巧合的是,他們兩人去的是同一所大學同一專業。畢業後,張強加入西門子,一路做到了美國東南區市場開發總監,後因工作調動,才回到國內擔任西門子在中國的磁共振事業部總經理。
兩人的求學工作經歷如此有緣,相見恨晚。2010年,中國當時正啓動新一輪醫改,在高端醫學影像領域設備方向,國內基本上沒有”能打”的企業。薛敏意識到,此時正是創業的好時機。創業夢重新燃起,他説動張強一起創業。
2011年3月,薛敏和張強北上,到上海創辦了聯影醫療。這一次,為突破外企卡脖子困境,薛敏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路——產品線必須覆蓋全線高端醫學影像設備,所有核心部件必須自主研發。“如果單點發力,根本不可能突破寡頭公司強勢的技術和品牌圍剿。如果不自主研發,將來某一天勢必被扼住喉嚨。做高端醫療設備,短視是大忌。”薛敏曾表示。
這是破天荒的舉動——畢竟在當時,“全線覆蓋、自主研發”的戰略被大多數人認為“不可實現”,甚至很多同行認為“薛敏簡直瘋了”。
想要和外企抗衡,需要用過硬的技術突破它們的壁壘,這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他們回到大學“招兵買馬”,組建起了公司的核心技術團隊。招股書顯示,如今,聯影醫療共有超過2000名研發人員,佔公司員工總數比例超過35%;其中擁有碩士和博士學歷的人員超1900人,為公司研發高壁壘產品奠定了人才基礎。
聯影醫療官方曾提到,為研發出世界一流的影像設備,薛敏甚至親手“槍斃”了質量至少不比其他國產品牌差的早期產品,而最終呈現在市場上的全線產品性能均達到甚至超過國際標準。
事實證明,薛敏選擇的路是正確的。如今,聯影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眼中最具威脅性的挑戰者。招股書顯示,截至報告期末,公司累計向市場推出80餘款產品,包括磁共振成像系統(MR)、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系統(CT)、X射線成像系統(XR)、分子影像系統(PET/CT、PET/MR)、醫用直線加速器系統(RT)以及生命科學儀器。
圖片來源:招股書
今天,聯影醫療開盤大漲184%,市值突破1500億元,成為2022年科創板最大的IPO。
醫療器械一隻超級獨角獸融資經歷轟動,VC/PE陣容豪華
聯影醫療憑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成立以來,聯影醫療努力為全球客户提供高性能醫學影像設備、放射治療產品、生命科學儀器及醫療數字化、智能化解決方案。招股書顯示,2019年到2021年,聯影醫療的營收分別為29.79億元、57.61億元、72.5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4805萬元、9.37億元、14億元;扣非後淨利分別為-2.55億元、8.78億元、11.66億元。這意味着,聯影醫療直到2020年業績才扭虧為盈。
按新增銷售台數計,2020年聯影醫療已成為中國市場最大的MR設備廠商,領先國際廠商。在中國1.5T MR設備市場中,聯影醫療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但在中國3.0T及以上MR設備市場中,GPS(GE、飛利浦和西門子)三家依然佔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聯影醫療市佔率目前排第四。
一路走來,聯影醫療身後集結了一支龐大的投資人隊伍。招股書顯示,2017年5月,聯影醫療完成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中科道富、上海北元、上海易端、上海聯和、深圳先進院、上海高研院。
四個月後,聯影醫療完成33.33億人民幣的A輪融資,由中國人壽大健康基金和國投創新(國投招商)共同領投,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中金智德、中信證券、國開開元、招銀電信、聯新資本等投資機構共同出資完成。此輪結束後,公司投後估值高達333.3億人民幣,創下了中國醫療設備行業最大單筆私募股權融資紀錄,聯影醫療一舉成為醫療影像賽道的一隻超級獨角獸。
這一筆投資可以追溯到2015年,彼時國內醫學影像行業才剛剛興起,聯影醫療以高端產品為目標在研發,一直沒有對外融資的信息。但此時,國投創新(國投招商)生命科學團隊早已開始對CT、PET-CT、MR、DR、直線加速器等高端醫療設備及若干相關子領域進行深入的行業研究,並持續關注聯影醫療發展,與聯影醫療高管團隊就一直保持密切溝通。
正因為和薛敏團隊的相互認可,國投創新才能在2017年成功領投了聯影醫療A輪融資。生命健康團隊負責人、董事總經理呂大忠坦言:“我們不是特別急於求成的團隊,反而更希望慢慢地去建立與企業之間的緊密聯繫。一方面,作為PE機構,基金的運作期更長。我們習慣用三至五年去研究行業,用甚至十年的時間去陪伴項目成長。另一方面,大部分企業對外開放的融資窗口期其實又很短暫,如果你想要成為企業較重要的投資方,需要耐心。”
回憶起初次與聯影醫療溝通,呂大忠依然記憶深刻:“聯影醫療的管理尤為精細化,有國際範,也有科技企業的感覺。我想這也是管理細節、團隊或人文精神的一種體現,當時也很觸動我。”
2018年4月,聯影醫療再度完成B輪融資,投資方出現了高特佳投資、湖北科技投資集團、東方證券、領中資本、睿泰創投、高能資本、得令投資等機構身影。
“早在2014年,我們就知道了聯影醫療,2017年聯影醫療進行首輪公開融資時我們也參加了路演,也跟管理層有了交流,後來一直保持聯繫,到了B輪融資時我們決定參與。我們認為,中國每百萬人均影像設備的擁有量和歐美國家有着較大差距,發展空間很大。基於此,團隊覺得聯影醫療具備衝擊飛利浦、西門子等外企巨頭統治地位的能力。”高特佳執行合夥人王海蛟如是説。
時間來到2020年3月,聯影醫療再度完成一輪股權融資,本輪投資方出現了清松資本、粵科鑫泰股權投資基金、中科先進產業基金、弘暉基金、廣發信德、同創偉業、元明資本、聯升資本、上科大基金會、國泰瑞豐、將來投資等身影。
至此,聯影醫療的身後不僅有市場化VC/PE機構,還有眾多國資投資機構。比如,上海聯和是聯影醫療天使輪的投資人之一,一直陪跑至今,是聯影醫療的的第二大機構股東。而股權穿透顯示,上海聯和實則是上海國資委完全控股的子公司。
招股書顯示,薛敏實際可支配的公司表決權比例為31.88%,是聯影醫療的實際控制人,而張強通過員工持股平台合計持有公司8.56%的股權。十一年風雨同途,薛敏和張強終於獲得了人生的第一個IPO。
國產替代,正席捲醫療器械江湖還有更多獨角獸跑出
聯影醫療市值千億背後,是其所代表的“國產替代”邏輯正成為一級市場醫療器械行業普遍認可的投資方向。
“國產替代,其實是過去十年內醫療器械領域最主要的一條主線。” 高特佳王海蛟坦言。
2014年,國內開始實施創新器械審評審批制度,以加快國產醫療器械創新產品的上市速度。2015年至2017年政府開啓分級診療制度,為醫療器械拓寬了進入基層醫院的市場空間。2020年後,國內多地開啓醫療器械集採,集採時在技術等達到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國產醫療器械產品。2021年,《“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發佈,文件強調推進各類高端產品國產化及終端推廣應用……
如同芯片領域一樣,在醫療器械領域,國內高端市場長期被一些老牌歐美企業佔據。以聯影醫療所處的醫療影像設備為例,海外三巨頭——西門子、飛利浦、GE醫療,曾是國內醫療器械廠商難以逾越的高山。
而聯影醫療試圖打破國外醫療影像設備廠商在高端市場的封鎖,並取得一定成效,這對一級市場國產醫療器械圈而言,無疑是一個莫大鼓舞。
國投創新(國投招商)團隊表示,在醫療器械細分領域,巨大的國產替代需求和持續的自主創新企業不斷崛起。在國產替代及國家政策對於國產設備採購的支持之下,國內醫療市場體量將持續增大,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大量優秀的國產創新技術的誕生。
比如今年7月,微創系子公司微創腦科學成功登陸港交所主板上市,其所在的神經介入醫療器械領域因為國產替代空間較大、目前市場國產滲透率較低,成為近兩年醫療行業中資本追逐的一條細分賽道。與此同時,華大智造即將上市,主打的還是“國產替代”邏輯。而華大製造需要挑戰的對手則是在國際基因測序上游市場具有壟斷地位的羅氏、因美納、賽默飛等外資企業。
“雖然從去年開始,醫療大健康行業出現各種下滑,但將週期拉長,可以看到過去幾十年醫療大健康行業已經歷了數次起伏。在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居民整體收入水平的上升等因素影響下,人們對高質量醫療服務需求還是會持續擴大。”呂大忠表示。
國產醫療器械正在迎來爆發的前夜。正如王海蛟所認為,“毫無疑問,通過過去七八年的投資和發展,一些企業已經具備了國產替代的能力。相信未來五到十年是國產設備快速替代進口設備、佔據領導地位的十年。”
如果説過去十年,國產醫療器械更多是星星之火,那麼未來十年,燎原的時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