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碧報道
我國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路線圖已明確。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加快開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瞄準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導的公共領域,提出4大領域的17項建設任務,同時圈定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120個縣及縣級市納入示範名單。
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負責人對《通知》解讀時稱,加快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補齊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弱項,從短期看,有利於拉動投資、促進消費、推進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從中長期看,有利於優化城鎮化空間格局、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升人民幸福感。
加快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
縣城及縣級市城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從數量上看,縣城及縣級市城區佔全國縣級行政區劃數量的2/3;從經濟上看,2019年縣及縣級市GDP體量為38萬億元左右,佔全國GDP的近2/5;從人口上看,縣城和縣級市城區常住人口分別為1.55億、0.9億人左右,共計2.4億人左右,佔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
《通知》指出,各地區要統籌配置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公共資源,重點投向縣城(縣政府駐地鎮或街道及其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委會所轄區域)新型城鎮化建設,並在佈局建設各類公共設施時,注重做好與鄰近地級市城區同類設施的銜接配套。兼顧縣級市城區(市政府駐地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委會所轄區域及其他區域),以及鎮區常住人口10萬以上的非縣級政府駐地特大鎮,將其一併納入目標區域。
《通知》提出,各地區要綜合考慮資金保障情況、財務平衡及收益狀況,分階段、有步驟地滾動謀劃設計不同性質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成熟一批、實施一批。並在湖北、長江三角洲區域、粵港澳大灣區和其他東中部都市圈地區,兼顧西部和東北地區,選擇120個縣及縣級市開展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工作。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陶金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針對縣城等基層的公共設施和治理能力增強,能夠改善居民的生活、提升縣域經濟活躍度,同時是積極尋找中國新增長點中的有效手段。另外,此時提出縣城地區補短板,還可以就近緩解縣域就業壓力,進一步強化保就業措施。
民銀智庫宏觀區域研究團隊負責人應習文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説,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認識到過去以集中資源,依靠各類要素資源密集來提升配置效率,從而發展大型和超大型中心城市這種模式所存在的種種問題;因此開始轉而向多中心的城市羣發展,以及轉向加強縣城縣域發展,補齊短板的方向上來。同時,對於擴大投資和消費都有積極意義。
明確提出4大領域17項建設任務
對於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導的公共領域,《通知》明確提出了4大領域17項建設任務。
一是推進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含6項建設任務。包括優化醫療衞生設施、教育設施、養老托育設施、文旅體育設施、社會福利設施和社區綜合服務設施。
二是推進環境衞生設施提級擴能,含3項建設任務。包括完善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設施、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和縣城公共廁所。
三是推進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含5項建設任務。包括推進市政交通設施、市政管網設施、配送投遞設施、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和縣城智慧化改造。
四是推進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含3項建設任務。包括完善產業平台配套設施、冷鏈物流設施和農貿市場。
在陶金看來,《通知》對縣城公共設施建設領域的設定具有較大針對性,同時很大程度上覆蓋了當前縣城區域的發展弱項和短板。醫療衞生、教育設施、養老托育、文旅體育、社會福利設施等領域,並重點圍繞公共醫療衞生領域提升縣域應對能力。
“4大領域17項任務基本上涵蓋了我國目前縣城城鎮的主要短板領域,並且都是關係到公共衞生、醫療養老、教育文化娛樂、社會福利等主要民生領域,以及環境保護、縣域交通和產業配套設施等縣域產業經濟基礎領域的內容,對於補齊我國縣域人民生活短板,夯實縣域經濟非常及時。我國的富強不能只依靠一二線城市的富強,廣大縣域三四線城市,市鎮乃至鄉村的富強才是我國經濟的根基,從這點來看,本次補短板工作針對性強,意義重大。”應習文説。
他提到,從實際操作層面看,推進縣域城鎮化補短板還面臨比較多的困難。比如目前地方政府財政壓力較大,不少縣域存在人口流出問題,土地要素還有待盤活等,因此這項政策的實施需要我國深化要素市場化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的系統支持。
陶金提醒道,給予地方項目範疇界定更大的權限,旨在根據不同地方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補短板,減少了實際操作中縣城地區的推進難度。但需要注意不同地區的補短板缺口不同,若補短板任務過重,某些地區可能會在資金來源、推進速度和兼顧性等方面面臨困難。
根據項目性質設計不同的資金投入機制
在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的資金來源方面,上述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負責人表示,統籌發揮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作用,區分公益性、準公益性和經營性項目,合理設計資金保障方式,既拓寬財政資金投入渠道,又調動金融資本和工商資本投入的積極性。
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堅持“資金跟着項目走”,落實政府投資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的要求,針對縣城公益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設計多元化的財政性資金投入保障機制。縣城公益性項目主要通過地方政府財政資金予以投入,符合條件的縣城公益性項目可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予以適當支持。對其中有一定收益但難以商業化合規融資、確需舉債的縣城公益性項目,除上述資金支持渠道外,還可通過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抗疫特別國債予以支持。
二是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針對縣城準公益性及經營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設計市場化的金融資本與工商資本聯動投入機制。對符合條件的大中型準公益性及經營性項目,可通過健全政銀企對接機制,利用開發性政策性商業性金融、國家城鄉融合發展基金予以融資支持。對符合條件的縣城智慧化改造、產業平台配套設施建設等領域項目,可通過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項企業債券予以融資支持。規範有序推廣PPP模式,帶動民間投資參與投入的積極性。
應習文表示,對於外部性強,但項目本身難以產生收益的投資項目,依然需要依靠財政來支持。文件特別提到了特別國債作為資金來源之一,可以看到本次特別國債直接作用到基層、作用到實體的思路是非常正確的。對於能夠市場化的項目,可由政策性、開發性金融牽頭,商業性金融參與,並且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的方法來實施。其實這些年在PPP領域我國已經有了不少探索和實踐,對於一些縣城縣域的優質項目市場還是能發揮較大的作用。
陶金説,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導的公共領域,仍然主要依靠財政收入、專項債和特別國債等公共資金。因此需要在現有資金來源和公共財政框架下科學合理的安排資金用途,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總體而言,當前專項債的資本金作用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可在眾多補短板項目中精選一部分預期收益相對較高的項目,結合ppp等模式,加大專項債等專項資金的槓桿,給予社會資本合理的激勵機制。
此外,《通知》強調,各市縣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嚴防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審慎論證項目可行性,優選項目、精準補短板、不留後遺症;嚴防“大水漫灌”,確保精準投資、提高投資效益;嚴防“半拉子工程”,確保項目資金來源可靠、規模充足;嚴防“大拆大建”,優先採取改擴建方式,必要時採取新建遷建方式;嚴防“貪大求洋”,落實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新時期建築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