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徐昊)訊,持續一年多的產業鏈上游價格上漲,已經讓不少車企苦不堪言。
在上游原材料端,動力電池所使用的鋰電材料價格飛漲。據上海鋼聯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11月30日部分鋰電材料報價再度上漲,四氧化三鈷漲2500元/噸;碳酸鋰漲4000元/噸;氫氧化鋰漲1000-2000元/噸。此外,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也在一年內大幅波動。
“主機廠和零部件供應商有一套定價機制,不同的廠有不同機制、不同週期,時間節點也不同。”對於自己所在企業是否調價,有國內某知名車企高層予以了模稜兩可的答覆。而這幾乎是所有接受採訪的主機廠給出的“標準答案”。在要銷量、還是保利潤面前,車企陷入了兩難選擇。
漲與不漲,這是個難題
從目前市場反饋看,新能源車企跟漲的情況並不多見。理想汽車在11月30日的財報電話會議上明確表示,“面對動力電池成本等上漲情況,理想汽車目前沒有漲價計劃”。
不過,也有部分車企已經開始採取行動,以應對成本上漲。10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破萬的廣汽埃安,在11月1日正式上市2022款廣汽埃安Y,售價區間10.96萬-15.76萬元,相較現款車型售價均有所上漲,其中頂配車型上漲了9000元。
而價格一直起起伏伏的特斯拉已在一個月內先後上調了兩次價格。其中,11月24日,後驅版Model 3由原先的250900元漲至255652元,而後驅版Model Y則由之前的276000元漲至280752元。兩款車型均漲價4752元。
儘管特斯拉最新一次調價,是對明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預期而為,但對特斯拉此前不斷進行的調價行為,有券商分析師表示,“成本高了很多,大家都想漲價,但都不想成除特斯拉外第一個漲價的。”
在市場和利潤上,特斯拉顯然選擇了後者。今年以來,受芯片短缺、原材料價格上漲、車型配置調整等因素影響,特斯拉已經多次在海內外市場調整了車型價格。
成本壓力不僅來自動力電池原材料,汽車必不可少的輪胎原材料價格亦持續走高。有統計表明,截至11月3日,國內已有84家輪胎企業宣佈提價,有的企業甚至宣佈漲價到明年;而整體看,此輪提價漲幅多在2%-5%不等,最高漲幅達10%。此外,11月8日以來,橡膠期貨呈節節攀高走勢,截至11月25日,半個月時間內,橡膠期貨主力合約漲幅超過12%。
此外,汽車普遍使用的鋼、鋁等原材料也在今年一年內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波動。據發改委數據顯示,2月,國內市場鋼材價格綜合指數平均為125.98點,至9月達到了最高的157.7點,上漲31.72點,隨後在10月出現回落。
被不斷吞噬的利潤
事實上,除了新能源汽車,部分車企已經開始對傳統燃油車進行了提價。據瞭解,11月底,奔馳對奔馳G級進行了價格調整,其中奔馳G350指導價從142.98萬元調整為146.8萬元,漲價3.82萬元;奔馳G500指導價從182萬元調整為184.2萬元,漲價2.2萬元。
另據外媒報道,大眾汽車將在明年1月提高其海外車型售價。據發給經銷商的通知,大眾乘用車計劃最早在1月10日進行調價。大眾方面對此解釋稱,“和之前一樣,原材料市場的情況仍然沒有緩解,我們必須通過提高價格來應對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
這已是在不到12個月的時間裏,大眾汽車的第三次提價。今年9月初,該品牌已經將車型價格平均上調了1.8%左右,3月初平均上調了1.5%左右。
除此之外,終端市場折扣的力度減小也是不爭的事實。據乘聯會數據顯示,11月月中乘用車總體市場折扣率約為11.2%,與上月末相比回收0.3個百分點,仍維持較高水平。其中三季度價格漲幅較大的豪華和合資品牌市場價格保持穩定,自主品牌折扣開始出現一定程度的回收。
成本上漲無疑對產業鏈各方利潤帶來了一定影響。據國家統計局的汽車行業效益統計,今年三季度汽車行業營業收入18,788億元,同比下降14%;三季度汽車行業利潤923億元,同比下降48%。
比亞迪便是其中一個縮影。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比亞迪營業收入543.07億元,同比增長21.98%;歸屬與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12.7億元,同比下降27.5%。前三季度累計營收1451.92億元,同比增長38.25%,歸屬與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24.43億元,同比下降28.43%。針對利潤下滑問題,比亞迪在公告中表示,利潤下滑主要和成本增長有關。
“由於上下游行業間盈利不平衡的問題較為突出,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汽車行業成本壓力加大,導致車企三季度的利潤同比腰斬。今年三季度的汽車行業利潤率4.9%,已較大低於下游工業企業平均利潤率的7.9%。”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今年四季度車企促消費拉增量的情況仍然比較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