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信託正在"消亡"

資產管理規模近22萬億元的信託業,即將迎來2007年以來最重要的行業調整。“資金信託”新規(徵求意見稿),旨在將非標比例限制在50%以內,這相當於給信託公司非標資金池業務下達了“死刑”,意味着信託公司要進行大規模的騰籠換鳥。去通道業務之後,信託行業開始以不太明顯的節奏“消亡”,由於存量非標業務眾多,地方融資平台資產多,且週期均較長,有人稱目前10%的不良率在信託業內司空見慣。但剛兑打破後,過往借新還舊的遊戲不能繼續,信託業不斷積累的風險項目,正在一個接一個的“炸開”。雖然此前信託行業向主動管理轉型聲勢浩大,但信託公司過去坐吃紅利,靠資金池剛兑、躺着賺錢的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

"影子銀行"信託正在"消亡"

近日,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投向標準化資產的信託計劃,包括投向標準化債權的固收類信託計劃、投向股票二級市場的淨值型信託計劃等。相比過往高收益的非標投資,標準化債券的信託計劃並非信託公司心之所向,從整個信託行業來看,絕大部分信託公司是以非標投資為主,整個行業非標資產佔比可能達80%-90%。然而前有川信的200億缺口,今有華信的40億缺口,信託公司在資金池業務盡折。資金池和剛性兑付是信託公司過往比較集中的問題,但本質上都和非標有關,而這也讓其面臨史上最大政策調整。

今年5月監管剛剛推出了空前嚴苛的“資金信託”新規(徵求意見稿);6月就相繼有信託公司出現了產品暴雷、資金挪用等消息。對很多信託公司而言,衝擊最大的是新規對非標資產佔比做出約束。非標資產比例限制在50%以內,意味着信託公司要進行大規模的騰籠換鳥。雖然上述政策目前處於徵求意見階段,但已有信託公司開始轉型,2020年上半年集合信託投向房地產領域規模佔比只有27.43%,而標準類信託產品在悄然增加。事實上,非標投資佔比的降低也將直接降低信託公司的收益率。

"影子銀行"信託正在"消亡"

(來源:信託網)

根據用益信託網數據,2020年上半年集合信託產品發行的平均收益率7.62%,環比下降0.29個百分點;上半年集合信託產品成立的平均收益率7.66%,環比下降0.34個百分點。數據顯示,從2019年下半年度開始,市場上發行和成立的集合信託產品的收益率持續走低。轉型並非易事,相比具備天然渠道和宣傳方式優勢的銀行理財,保險資管等專業做標準化業務的機構,信託公司的競爭力將徹底不足,資管新規出台後,信託公司將直面業務結構調整的壓力和利潤空間縮小的打擊。有人正瞄準信託騰挪出的市場份額。

資管新規劍指“資金池”

近日,一則“資金池”信託業務被暫停的信息將華信信託推向了風口浪尖。9月21日,有媒體報道華信信託產品早在3月左右就已經停止發行,而這背後或是禍起資金池、底層資產。實際上,不只是華信信託,四川信託200億元資金窟窿、安信信託500億元產品逾期、國投泰康踩雷31億元通道業務,信託業不斷積累的風險項目,正在一個接一個的“炸開”。

這些暴雷的信託公司曾經都以“黑馬”的姿態現身過,無論時間長短,都曾經在某一段時間稱霸全行業。因為有剛兑,信託牌照,高收益也頗具吸引力,即便資金池三個字略顯灰色,但還是成了信託公司規模擴張的利器。但背後隱藏的高風險,在爆發的一瞬間還是將其建立起來的形象一舉擊潰。

但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已經對山西信託、中江國際信託、中航信託、中鐵信託、安信信託、山東省國際信託6家信託公司開出了7張罰單信託公司的連續爆雷,已經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今年5月監管剛剛推出了空前嚴苛的“資金信託”新規(徵求意見稿),意在對資金信託業務作出界定,並要求非標準化債券類資產的比例不得超過全部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合計實收信託的50%,這相當於給信託公司非標資金池業務下達了“死刑”。6月,多家信託公司日前收到來自銀保監會信託部的窗口指導,明確各家公司壓縮主動管理類融資信託的具體規模,劍指資金池,包括工商企業類信託貸款、房地產信託貸款、政信類信託貸款等。

按照監管部門的年初規劃,2020年全行業壓降1萬億元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融資類信託業務。

扮演影子銀行的信託

10年前,信託還不是一個被人所熟知的行當。

1979年中國第一家信託投資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經國務院批准成立。

自這一年開始,中國有了信託業務,但是信託在中國的發展並不順利,信託亂象重生下監管直接叫停了整個行業的發展,截至最近的一次行業整改即2007年信託業整改,信託公司才得以重新持牌經營。經歷了六次整頓後,2007年信託僅留下68家。信託,簡而言之就是“受人之,代人理財”,其特殊之處在於信託業,其和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並稱為中國的四大金融行業,且是除了銀行之外唯一具備法定的放貸資質的金融機構。

藉助於2006-2007年的大牛市、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及2008-2009年的4萬億元刺激計劃,尤其是2007年後銀信之間的密切合作,推動了信託規模的快速壯大,特別是由於銀行信貸規模受到管控、表外業務需求急速增長的情況下,配資業務(兩輪大牛市的重要資金助手)、政信等基建業務和房地產業務(源於信貸規模管控等)、理財資金通過信託發放貸款等通道類業務開始大幅發展。

2008年末房地產信託產品悄然而生,那個時候的信託產品多是與銀行做對接,即銀行的理財資金會進入到信託公司購買信託產品。很快,2010年信託行業的營業收入就已經逼近了300億元大關。而後銀信之間的合作從主要以證券投資信託為主變成了以融資類信託為主。

2013年開始,在當時“大資管”的口號下,從銀行到券商,從信託到基金,都加入到了推動中國影子銀行體系大擴張中來,尤其是銀信通道業務。2014年,影子銀行大規模擴張形成的過剩流動性,又催生了“委外”業務的大擴容。到了2018年,信託業資產管理規模增長到24萬億,10年增長20倍。多年來,信託扮演了影子銀行的角色。

信託產品高收益

信託規模擴容的十年,也是房地產狂飆突進的十年。

影子銀行在中國房地產市場融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房地產商資金短缺,信託公司為房地產商的待開發項目設計理財產品,委託銀行代銷,由投資者購買。房產商獲得項目資金後,把項目開發完畢並銷售後,將支付給銀行託管費,信託公司服務費以及投資者收益,這一模式稱之為銀信合作。

又如,過去地方政府融資土地融資平台直接向銀行貸款籌資,為地方政府籌集資金。現在,土地融資採取城投債、基建信託、房地產信託、資金池信託、票據貼現等與影子銀行相關的融資方式。而由於信託基本上都是高息發債,高息貸款的生意,大比例傾斜投至非標產品使其早期基本收益率都在10%以上,即便是在目前投資市場黯淡的大環境下,信託大都能達到8%以上的年化收益水平。

信託產品的高收益源於三個方面,其一,信託產品收益率不受限制,融資類信託計劃在發放貸款時,無需參照人民銀行制定的基準利率上下浮動限制;其二,信託公司是境內唯一可以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實業領域進行投資的金融機構;其三,運用槓桿策略加大了信託產品的收益。此外,剛性兑付,收益高風險低備受富人的青睞。

通過TOT模式來做資金池

而為了配置更大比例的非標資產來獲利,信託公司開始通過TOT模式來做資金池。

所謂“資金池”信託,泛指資金運用方式為組合投資的信託產品業務,其特點是資金沒有固定投向,一般投向為多個領域,由信託公司自主管理。資全池業務興起的初衷就是通過期限錯配達到短募長投的目的。

對於信託公司而言,早期的池子業務好處是很明顯的。

在項目青黃不接的時期,池子可以有效吸納客户的資金,提高投資者資金效率的同時,有助於信託公司品牌建立;在項目應接不暇時,又不必擔心臨時募集資金速度太慢,有助於提高資金使用方對信託公司的信賴,有點“旱澇保收”的意思。2009年平安信託推出“日聚金”產品,開闢短期理財型資金池的模式。

過去“信託無非標”,監管並沒有對非標的比例限制,這也直接導致信託幾乎成了非標大本營,部分信託公司非標占比甚至超過了80%。過去為規避監管,信託公司創新出了TOT產品,同樣的主動管理和分散投資,卻難辨它究竟是不是資金池的替代品。

上海信託的“現金豐利”系列可謂信託資金池始祖,可將“現金豐利”理解為“能投非標的貨幣基金”,收益率比貨幣基金可觀,又如中鐵匯利、中航天富以及湘信匯金等系列,一年內期限收益高達8.5—9%,但玩法同最初的貨幣資金已經有所區別。比如此前99號文規定信託產品門檻一般設為100萬起,而伴隨着私募陽光化時代,信託公司巧用TOT模式來做資金池,該模式的主要功能是資金拆零,採取TOT可以降低投資門檻,如中鐵信託的TOT門檻一般為50萬元。從合規角度出發,100萬元以下的投資者必須出具財產證明。

信託資金池大多投向了非標產品,而信託非標資金池業務,實質上是以資管名義從事的類存貸業務,資金端是發行預期收益率的類存款產品,資產端則投向類似貸款的非標業務。資金池業務由於其自身特點(業務期限錯配,但資金投向不明,底層資產不明確),很容易出現某個項目出現兑付危機,則有新的資金接盤,形成“剛性兑付”預期,如果不加監管,最終走向龐氏騙局。

在外界看來,信託資金池隱秘、強大,似“洪水猛獸”;操盤手隱於幕後,操縱數百億資金在各類非標、場內資產間騰挪,一旦募資青黃不接,資金池暴雷的風險比較高。巔峯時期,信託資金池的規模有3000多億。實際上,對於此類業務的監管,銀監會早在2014年就亮明態度,99號文就開始強調清理非標資金池業務,壓降存量,禁止新增。

信託轉型標準化優勢不再

自2018年開始,資管新規出台,劍指剛兑和資金池,破剛兑,“三年內清理信託公司非標資金池業務。”

在壓通道、打破剛兑、禁止期限錯配、房地產融資收緊等一系列監管政策導向下,信託公司紛紛對業務結構進行調整。從集合信託投向領域看,其投向房地產領域的規模佔比在2018年的下半年和2019年的上半年達到極大值,超過40%。之後開始持續降低,2020年上半年集合信託投向房地產領域規模佔比只有27.43%。這個拐點其實正是監管部門開始嚴格管控房地產信託融資規模(即所謂“630”政策)的時間點。

在監管的導向下,信託行業開始積極調整業務戰略佈局,從這個拐點開始,集合信託投向基礎產業、金融和工商企業領域的規模佔比持續提升,分別從2019年上半年的21.75%、27.31%和8.49%提升到2020年上半年的24.37%、31.57%和13.7%。

不過,信託公司過去坐吃紅利,靠資金池剛兑、躺着賺錢的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68張牌照優勢變弱。

數據顯示,信託通道業務規模佔比已經放緩,從2010年到2012年其規模迅速擴張,2012年末規模是10年末的1.3倍;而其佔比自2013年來逐步下降、增速也逐漸放緩。一方面監管加強對銀信合作業務的約束,另一方面券商資管與基金子公司相比約束較小,部分取代了信託通道的功能。打破剛兑後,過去借新還舊遊戲不能繼續,但信託回到“信而託之,代人理財”轉型標準化的優勢卻不再了。相比具備天然渠道和宣傳方式優勢的銀行理財,保險資管等專業做標準化業務的機構,信託公司的競爭力將徹底不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71 字。

轉載請註明: "影子銀行"信託正在"消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