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斌:房地產對宏觀經濟的貢獻可能會越來越弱
7月10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9期)於線上舉行。本期論壇聚焦“房地產市場的超級分化與堅定調控”,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出席論壇。
朱海斌在會上表示,這一輪疫情之後的宏觀經濟反彈裏,房地產的復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推力,可以説,房地產再次挽救了中國經濟。對房地產市場來説,通過總量帶動的時代早已過去,更加重要的是結構性調整。疫情之後,房地產再次顯示其韌性,對宏觀經濟的復甦起了重要作用。
朱海斌指出,未來房地產對宏觀經濟支柱產業的貢獻可能會越來越弱。
從住房擁有量來講,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9年城鎮居民資產負債表的統計,中國城鎮居民的住房擁有率是96%,其中擁有多套住房的比例非常高:擁有一套住房佔比58%,二套住房佔比31%,三套及以上佔比10%,户均住房擁有1.5套。
從未來市場需求看,中國住房需求在2017年已經到達頂峯。從銷售量來講,2017年以來每年在14-15億平米之間、每年2000萬套。當前估算是1600-1700萬套之間,到2030年預計會下降到1200萬-1300萬套左右。
而中國住房需求主要有四類。
一是城鎮居民新增家庭(結婚)。而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的變化,會導致新增家庭的住房需求會逐步放緩,因此未來的住房需求會進一步下降。
二是城鎮化。目前我國城鎮化已到達60%以上,從國際經驗來看,城鎮化仍有上升空間,但速度會放緩。這樣和城鎮化相關的新增需求,會由目前600萬套左右下降到460萬套左右。
三是棚户區改造。在2017年規模達到高峯後逐年下降。
四是改善性需求。按照2019年的數據看,如果户均達到1.5套,這一需求也不會太高。
由此可見,中國房地產市場已經過了總量推動的時代,那為何房地產市場仍然有相當強的韌性?朱海斌認為,這和2017年以後房地產去庫存有直接關係,雖然總量下降,但供給和庫存也同步下降,因此房地產市場整體還是非常平穩。
朱海斌還提到,從未來來看,如果總量供大於求,未來的房地產市場發展動力來自哪裏?來自於結構性轉變。新一輪城鎮化向都市圈和城市羣集聚,會產生新需求。在城市之間、區域之間及城市內部的房地產分化會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