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子公司探路消費者保障制度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張豔芬)“五六月的債券市場對理財市場產生的衝擊是一次檢驗淨值型產品管理能力和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的極好窗口。”7月7日,建信理財董事長劉興華在《中國資產管理業務監管研究》報告發佈會上表示。

  今年5月份以來,市場利率出現超預期上行,債券估值大幅下跌,市場純債券型基金指數最大回撤1.33%,63%的純債基金最大回撤超過1%。

  而一些穩固型投資者發現,自己購買的銀行系理財產品竟然出現了虧損,引發市場對一陣熱議。不過這也在提醒消費者,在資管新規的框架下,任何理財產品都不能承諾保本,“閉着眼睛”買理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不過,銀行系理財子公司人士從客户反饋總結認為,目前銀行理財的投資者在分化。儘管現在銀行理財“去剛兑”還面臨着來自部分投資者的輿論阻力,但大部分投資者較之前風險自擔意識更強了。

  “確實有些投資者眼裏容不得一丁點虧損,但其實大部分投資者還是比較理性的。這次淨值波動後我們的客户經理跟客户溝通得很順暢,客户一是能夠理解賬面浮虧不等於真實本金虧損;二是表示即使虧損,也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接受。我覺得這是一種進步,今後幾年就是一個信任建立的過程。”一名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業務人士告訴記者。

  對金融市場波動的良性反饋,是投資者教育積極的探路方向,才有助於25.9萬億元的表外理財市場的健康發展。

  “我們會通過各種渠道蒐集很多客户聲音,比如,怎麼在APP裏展示一款產品、究竟是呈現‘預期收益’還是直接呈現‘累計業績’;怎麼更突出風險提示;怎麼加載一些科普性或掃盲性的文章。”一名股份行財富管理部的客户經理表示,越來越多老客户開始認真去理解理財產品的説明書,並更注重諮詢其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是否與產品匹配。

  一名大行理財子公司高管坦言,銀行理財淨值化提速,促進着理財子公司對投資者的宣傳教育和消費者保護加強。他認為面對以保守型和穩健型為主的銀行理財客羣,有針對性的投資者宣傳教育工作做得還不夠,投資者對淨值型理財產品波動特點仍不夠了解。

  在新的投資理念下,理財產品設計、廣告宣傳、風險提示、應對輿情、客户投訴處理流程等消費者保護工作的專業性和精細化水平,是目前很多理財子公司的工作重點。

  實際上,目前已經有理財子公司在強化組織保障,完善制度流程。以建信理財為例,其已在董事會下設立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並從制度上保障投資者保護措施全面落實。

  劉興華在上述發佈會上也表示,建信理財公司一方面加強對於市場利率波動的風險預判能力,優化資產組合配置;另一方面建立宣導機制,引導投資者理性認識淨值型產品波動並形成合理預期。在消費者保護工作上積極主動作為,研究制定長效機制,保障消費者權益全面落實。

  縮小文字 放大文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37 字。

轉載請註明: 銀行理財子公司探路消費者保障制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