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淨值型理財產品浮虧,保本不保本,如何樹立正確投資理念
大家好,我是葉老師。
這兩天,我的微信朋友圈充斥着各種關於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暴雷的文章和評論,內容基本分為兩派:
一派是以和銀行理財有競爭關係的保險公司同事,以及銀行負責存款業務的同事;該派同事的論調主要有以下幾點。
1、資管新規即將於2020年年底結束過渡期,銀行理財,信託等金融產品的剛性兑付確定將全面被打破,各種產品虧損將成為常態,然後配圖一般是這樣的。
注意理財產品單位淨值欄目
2、轉載一些投資大咖的名言名句:比如巴老爺子的投資最重要的三個原則:保住本金,保住本金。。。。。然後後面推介一些保本保證收益的產品,比如銀行存款,人壽保險等等。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點評一下:首先我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是能夠100%確定的,大的到生老病死(這也是保險產品的真諦,你説什麼都能確定了,你買保險幹什麼),小到家庭的資產配置和單一金融產品的投資理財等。
另外,很多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説剛性兑付被打破,但是卻不知道什麼是剛性兑付,他們更加不知道,銀行理財其實絕大部分都是銀行的表外業務。這個表指的是資產負債表,銀行為了確保信貸業務的正常開展,都要從利潤中計提撥備,用來彌補貸款放款過程中出現的損失。由此來確保儲户的存款即便是在貸款出現不良的情況下,依然能正常的還本付息。所以如果問什麼叫剛兑,那銀行存款就是最明顯的剛兑。但是表外理財業務就是我們俗稱的非保本理財,因為這項業務本身是計算在銀行資產負債表之外的,所以銀行不具備提取撥備的先決條件,那麼如何有錢來確保產品的保本不虧損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通過調節產品的期限和結構。
大家都知道,股票中有個詞叫“套住”,指的是股票賬户賬面浮虧,但是股民不願意賣出股票,坐等股票漲回到成本線以上的行為。其實我個人理解這就是一種對於金融產品持有期限的調節,最後的結果可能是漲回到投資成本以上並獲得盈利,另一種情況是不斷擴大虧損並虧完退市,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投在了一些垃圾股的情況,所以這個基本的邏輯是,只要底層資產本身具備良好的運作能力和收益性,那麼最後都會隨着經濟的增長獲得一個比較好的回報。
好了,説到這裏,我就是要他們掛在嘴邊的巴老爺子的名言拿出來了:保住本金,保住本金。。。好,我們看看巴老爺子這些年是怎麼投資的。巴老爺子有十大投資名言:
1、找到傑出的公司;
2、少就是多(買股別太多種);
3、把賭注壓在高概率事件上;
4、要有耐心;
5、不要擔心短期價格波動;
6、穩中求勝;
7、簡單、傳統、容易;
8、永遠不許失敗;
9、一鳥在手勝過白鳥在林;
10、不迷信華爾街、不聽信謠言。
看完了這十句你有什麼感想??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巴老爺子的投資回報:大家都知道的,超過20%的年化,老爺子虧過嘛?當然!!請看下圖。
老爺子的股價的近20年月線圖,回撤的厲害的我都標明
看完了你有什麼感想,假設你聽信了網上的謠言,或者很多所謂專家的話,一出現波動就放棄的話,我相信你已經成為了一棵徹徹底底的韭菜。
到這個位置我們回到我們之前的話題,是不是要找一個確定的能保住本金的理財項目來投資呢。答案是不一定,原因很簡單,我們可以羅列下目前行業內能夠提供保證本金的投資理財項目,基本可以找到,保險產品:3.5%,銀行存款5年:2.75%-4%,銀行保本理財:3%左右。好了,大概就這幾種。而2019年,我國的CPI指數是2.9%,那麼很好,從表面上看,是不是意味着這些產品,就可以很好的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了呢。其實不然,因為我們知道是的,2019年,我國GDP的增速是6.1%,也就是説,整體國民創造的財富增長了6.1%,而您手上的資金,增長幅度低於整體國民創造的財富增長速度,這如何稱得上是保值呢??
我一直認為,財富管理,承載了一個家庭的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工薪和家庭企業的經營收入與投資理財的回報是殊途同歸的兩條道路,彼此扶持,互為依靠。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而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的數據來看,2019年,我國共發行銀行理財產品45000款左右,最終到期虧損的能有多少比例大家心裏有數,即便是到期虧損我們也可以通過拉長投資期限的方式來將博取本金的安全。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的意見永遠是,在投資理財這件事上,大家一定要做好資產配置。調整好權益類產品和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比例,通過諮詢專業人士等方法來確保投資行為的安全和合理。
記住:如果是保命的錢,那麼最好不要有投資風險。如果是改善生活的長期投資資金,那麼如果你選擇的是一條極度保守的,只求賬面不虧損並且有微利的投資,那只是在坐等貨幣購買力貶值吃光資金的過程。
點到為止,歡迎線下溝通,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