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曉輝
世界的變革總是伴隨着科技創新的進步進行,近年來各項關鍵科學技術的成果及產業變革的紅利推動着國家經濟的發展。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經濟衝擊,新基建的推動不僅是提振經濟的短期舉措,更將在搶抓科技和產業革命機遇、建設智慧社會中發揮先導和基礎性作用。在此背景下,筆者結合市場環境探討全球變革之下中國新基建經濟發展藍圖。
啓動新基建的價值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全球經濟受損,中國宏觀經濟、中觀行業和微觀個體也受到衝擊。宏觀的衝擊主要來自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供給方面,原材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流通受阻,物流、生產、銷售、回款等經營活動受到干擾,企業停工減產。需求方面,消費、投資、出口受到較大沖擊。由於疫情隔離防控、復工延遲,生產貿易活動均受阻礙。同時,疫情使得外需疲軟、外貿受阻,市場信心不足。對於中觀行業的衝擊,因人員暫停流動,餐飲、旅遊、電影、交通運輸、房地產等行業受到直接衝擊,家電、汽車行業因外需疲軟遭受波折,而生鮮電商、網絡遊戲等部分行業因消費和娛樂模式的轉變獲得發展機遇。微觀上,疫情打亂了企業經營計劃,生產營業停擺,收入和現金流中斷,而剛性成本的固定支出,導致各型企業蒙受損失。中國如何在此全方位的衝擊下捍衞國家經濟市場,將是當前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面對疫情所帶來的衝擊,新基建經濟學應運而生。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主要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新基建帶來重大機遇
隨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國際需求快速下降,我國將面臨國際產業分工調整的局面。新基建從科學創新理論中走向社會,隨着產業改革進入了日常生活中。新基建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七大領域:5G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
基礎建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命脈,新基建的各個領域可謂環環相扣。5G技術相當於人的神經系統,負責信息傳輸,決定了信息流通的速度。特高壓、城際交通和充電樁,是信息輸送的主要路徑和動力源。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中心相當於人的大腦,負責信息處理和存儲,是這一切的核心。工業互聯網相當於人的各個器官和肢體等,每個器官負責生產不同的東西,應對不同性質的任務。新基建的每個領域均是這個新經濟體系中不可拆除的一環,當他們結合在一起時將起着“1+1大於2”的作用。
新基建全面和高效的體系結構,決定了它是拉動國家經濟的一把利器。在舊基建難以應對疫情所帶來衝擊的情況下,新基建引領着企業進化轉型,引入新基建技術,實現企業的進化,在市場中脱穎而出。在如今數字經濟體系下,新基建支撐產業升級和鼓勵應用先試。與舊基建相比,新基建內涵更加豐富,涵蓋範圍更廣,更能體現數字經濟特徵,能夠更好地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此外,新基建更加側重於突出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物聯網,都體現出加快推進產業高端化發展的大趨勢。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一方面體現出傳統經濟生產體系的脆弱性和市場的敏感性,僅依賴線下的生產經營模式難以應對國內外市場急劇動態變化。另一方面,在抗擊疫情期間反映出數字化程度越高的企業越能更快地進行動態調整,具有更好的抗壓能力,通過柔性生產、遠程運維等方式將疫情的衝擊降到最低。因此,我國經濟發展的生產方式與商業模式須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增強經濟運行體系的穩健性,促進宏觀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此次疫情不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同時也是新基建經濟體系發展的催化劑。
未來,新基建將會大規模展開,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的基礎設施支撐,給各行各業帶來深刻變革和重大機遇,為吸引全球產業鏈、搶佔科技創新制高點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