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電動三寶被“放棄” 高瓴資本獨寵比亞迪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財經

新能源汽車近兩年來備受資本市場追捧,成為新的投資風口,各方勢力紛紛佈局。此時,牽動着部分投資者神經的高瓴資本,近日的舉動令外界困惑不已。不久前剛清倉了蔚來、理想、小鵬3家中國造車新勢力頭部企業的全部股份,轉身就被爆出欲斥資2億美金認購比亞迪股票。

消息傳出後的第二天,比亞迪汽車品牌及公關事業部總經理李雲飛,回應並確認了該傳聞。高瓴資本斥資2億美金參與了比亞迪最新一輪定向增發股票的購買。

市值已超傳統車企仍遭機構清倉

據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三季度時,高瓴資本剛新進買入蔚來、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分別買入241.2萬股、167.1萬股、91.7萬股,彼時持股市值為5117.7萬美元、2905.7萬美元和1839.5萬美元,合計近1億美元。

去年下半年新能源車經歷了階段性高漲,蔚來汽車在2020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市值為766億美元,已經超過傳統車企寶馬和戴姆勒公司,從破產邊緣一躍成為時下最炙手可熱的新興企業。同為去年下半年上市的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兩者市值均突破250億美元,且股價漲幅也超過80%。

正處於快速成長期的新勢力造車企業,遭到高瓴資本全部清倉,並不意味着其不看好新能源領域。目前在新能源板塊上,高瓴資本仍大量持有A股市場隆基股份(601012.SH)、通威股份(600438.SH)、寧德時代(300750.SZ)、恩捷股份(002812.SZ)等新能源產業鏈上游、中游公司的股票。

對於此次令人捉摸不透的操作,有業內人士給出了這樣的解釋:“一方面,新能源汽車正處於投資風口,新勢力造車在短期內自然會獲得投資者的青睞。儘管目前市值超越傳統車企,若後期業績跟不上估值,資本泡沫早晚會破裂。另一方面。從長期投資角度來看,自身擁有較為完整供應鏈的比亞迪,不會因零部件的短缺受制於人,從發展來看更為穩定。這也符合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信奉的“長期主義”投資理論。”

這樣看來,高瓴資本此時清倉新勢力造車的股票也不難理解。目前無論是跨界造車還是傳統車企,紛紛加碼新能源產業,這也使得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比亞迪作為電動化領域的先行者,底藴較造車新勢力不可同日而語。

自主產業鏈完整新能源領域比亞迪更有潛力

依靠生產電池起家的比亞迪,在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掌握着一套非常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形成產業生態閉環。上游,比亞迪擁有穩定的鋰礦資源。早在10年前,比亞迪出資2.01億元收購了西藏扎布耶鋰業18%的股權,該企業主要從事鋰礦、硼礦、鋰硼系列產品開發生產。

中游,比亞迪一直堅持自主研發IGBT、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尤其是在電池方面的突破,2020年3月,比亞迪推出了刀片型磷酸鐵鋰電池。該電池密度大、穩定性強、更安全。進一步提高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

下游,比亞迪能夠獨立完成新能源汽車的整車研發製造。由此可以看出,相比新勢力造車的不確定性,比亞迪對新能源已經架構了一個穩定、可靠的產業鏈生態。做好了萬全準備的比亞迪,正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釋放出自身所有的能量。

銷量與股價齊飛成為中國市值第一車企

上天總會眷顧努力的人。隨着政策的傾斜和大環境的轉變,比亞迪成為新能源市場上的領路人。2020年該品牌在新能源汽車已經累計總產銷超91萬輛,連續8年銷量全國第一。

從乘聯會公佈的2020年新能源銷量排行榜中能看到。全新秦EV排名第五,去年累計賣出41,219輛,同比暴增1279.0%。旗下另一款熱賣車型比亞迪漢,上市不到1年2020年總銷量為28,772輛,其中去年12月銷量創單月曆史新高為12,089輛。

值得注意的是,在銷量排行榜中,比亞迪是唯一一家,兩輛車均進入前十榜單中的車企,由此可見比亞迪的高光時刻已經來臨。

銷量增長是品牌競爭力的一方面,資本市場的風向更能反映出,企業所在行業的自身能力。2020年比亞迪在A股市場股價持續大漲,漲幅超過400%,市值突破7000億,一躍成為中國市值第一車企。

不僅如此,近期國際知名投行高盛發表報告提高了比亞迪2021年至2023年電池及新能源汽車銷量預測,大幅調高比亞迪目標價,由38元升至293元,評級“中性”。

面對新能源汽車未來將會成為市場上的主流車型,高盛預測,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未來5年內市場佔有率將由2020年的16%升至24%;在2023年至2025年,電池的市佔率將升至13%。

寫到最後:電動化時代即將來臨,部分行業人士認為,新能源汽車造車門檻降低,各方勢力爭相進入,然而最終能被消費者認可的車企,屈指可數。要想存活下來,企業只有掌握電池等核心技術,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享有主動權。

比亞迪通過精準的市場預測,提前佈局與規劃,並始終重視技術研發。不僅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同時也吸引了眾多投資機構的青睞。在多重利好的背景下,比亞迪很有可能成為汽車界的華為,肩負起“彎道超車”的使命。

(圖/文網通社毛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