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鐸
邢心怡
郝英凱
張鈺鵬
近日,“小米造車”的消息不脛而走。有媒體報道,小米確定造車,並視其為戰略級決策,或由雷軍親自帶隊。儘管小米此後回應:“就電動汽車製造業務的研究還沒有到正式立項階段。”但該消息還是引發了不少討論。
事實上,除了躍躍欲試的小米,不少科技企業已經將目標瞄準了汽車行業。此前,百度已官宣造車,蘋果將造車的消息也愈演愈烈。再加上此前蔚來、小鵬、威馬等新創造車企業,新能源汽車將迎來傳統汽車廠商與眾多新創造車企業競爭的新格局。
作為消費的主力軍,當代青年如何看“小米造車”?對於新創造車企業,他們會投出手中的“信任票”嗎?
智能電動車的賽道不能缺少“新玩家”
西安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 楊振鐸
在新興的互聯網時代,很多傳統的產業都在不斷創新、嘗試技術改革與互聯網結合,以適應新的時代,汽車業亦是如此。在這樣一個技術革新、產業佈局重新洗牌的時刻,包括小米在內的眾多科技公司與新創造車企業,都加入到了和傳統造車廠商角逐的隊伍之中。
在我看來,傳統老牌汽車廠商體量大,轉型難,在進行革新時難免行動緩慢。相比之下,以小米為代表的科技公司本身紮根IT領域,在汽車智能化上的轉型速度或許更快。但是,從另一個方面看,新創造車企業在汽車相關技術的積累上並不像傳統汽車廠商那樣深厚,造車體系也並不完善,這或許會成為新創造車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克服的一項難題。
在我看來,要做到科技的發展與創新,就需要在一個領域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我很看好以小米為代表的這些科技公司和新創造車企業,並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智能新能源汽車將會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在那時,我會很願意選購這些新創造車企業的產品。
就算有互聯網思維加持 汽車核心技術也不能缺位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英語專業 邢心怡
在我看來,汽車將成為人們生活的第四空間,是繼電視、PC、移動端之後,又一個大的流量入口。誰掌握了這個入口,誰就掌握了未來,這也是眾多“門外漢”入局造車的邏輯所在。
我認為,科技公司造車具有兩點較大的優勢。第一,利用大數據,科技公司能比較精確的為消費者提供定向服務,滿足大多數人的實際需求。第二,科技公司具有較強的融資能力。但不可忽視的是,作為重資產行業,造車同樣伴隨着高風險。其中,一些關鍵技術如果攻克不下,便很難在市場上立足。
所以,我希望,新創造車企業能夠與傳統造車企業共同發展,取長補短,在保障車輛安全性能等基本駕駛性能的前提下,用新思維為汽車賦能,讓汽車更加智慧。
科技巨頭扎堆兒造車背後 打造生態才是大生意
太原理工大學軟件工程(信息與大數據方向)專業 郝英凱
科技公司進入汽車行業,其優勢顯而易見。除了在汽車智能化領域的技術積累外,科技公司可以藉助新能源汽車完善自己的產品生態,給用户全方位的用車體驗。
例如,小米以手機起家,其手機、智能家居等多類產品的成功,為小米帶來了海量的用户。目前,用户可以在家中使用小米的產品實現語音控制等功能。我認為,小米加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後,不妨打造自己的汽車交互系統,並與小米手機還有小米的家電網絡進行整合,使用户能夠在多種場景下感受到萬物互聯的便捷。
當然,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科技公司要跨過的坎兒還有不少,如製造體系的搭建以及品牌的打造等。但是,作為當代青年,我對於新興事物有很大熱情,未來,我一定會親身體會科技公司打造的智能新能源產品。
新賽道更需要“鯰魚效應”
中國人民大學電影學專業 張鈺鵬
在我看來,小米等科技企業的加入將在汽車業引發“鯰魚效應”。
儘管汽車業的“智能化轉型”口號已經喊了多年,但是車載的車機系統一直較為落後,使得上車打開手機仍是不少年輕人的首選。
在我看來,以小米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可以藉助自身的積累,在自動駕駛、車載系統等領域進行創新。
例如,小米可以根據我的用户信息,為我創作專屬於我的用户畫像,並根據我的用户畫像,利用算法為我推薦我常去或可能會喜歡的地方,省去我信息搜索的煩惱。
我相信,在眾多科技企業跨界入局後,傳統汽車企業的轉型也將加速,最終為出行者帶來更智慧便捷的出行體驗。
程鴻鶴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2月25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