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倫敦6月1日電財經觀察:解封中的英國經濟恐留“持久傷疤”
新華社記者孫曉玲
自英國3月23日宣佈全國“封城”並實施“居家令”以來,英國非生活必需品商店關閉、大量工廠停工、商業活動數量鋭減。雖然政府迅速採取了財政和貨幣救助措施,但生產、零售、就業等各指標均斷崖式下滑,新冠疫情使英國經濟遭受巨大沖擊。
4月,英國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3月的36.0%降至13.8%,佔英國經濟80%的服務業PMI降至13.4%;通脹率從3月的1.5%降至0.8%,遠低於英國央行設定的2%的通脹目標;申領就業救濟人數升至210萬人,為1996年以來最高。
5月10日以來,政府不斷宣佈並更新解封措施,試圖儘快推動經濟活動復甦。比如,鼓勵建築業和製造業復產復工,允許汽車展銷廳和商業店鋪6月起陸續開放,允許酒店餐飲等行業自7月起陸續營業。
為挽回損失,大量商業企業出台應對舉措。哈羅德百貨公司等不少企業近日宣佈,將通過打折促銷方式招攬顧客。約翰·劉易斯百貨公司計劃6月15日重新開放,目前已開始執行網購折扣。同時,一些零售品牌也加入打折行列,最高執行7折優惠,以解決龐大的積壓庫存。
英國易捷航空公司近日宣佈,自6月15日起復航,首批覆航航班主要針對英國和法國的國內航線。同時,公司計劃裁員30%,以壓縮成本,提升效率。易捷預計,需求將恢復緩慢,約三年後才會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
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高級經濟學家安德魯·古德温表示,雖然解封之後英國經濟活動指數會高於4月份水平,但“經濟恢復到正常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報道,政府對失業率可能很快達到10%的警告高度重視,目前正在草擬一項大規模的創造就業計劃,重點預計將在基礎設施升級領域,包括寬帶和綠色能源項目。同時,教育部門也正在制定新的技能培訓計劃。
相比迫在眉睫的就業壓力,疫情期間的鉅額政府借貸則可能帶來長期影響。英國財政研究所警告,規模空前的金融救助措施帶來的財政後果將在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裏陸續顯現。《金融時報》援引英國財政部對獨立經濟學家的一項調查表明説,鉅額刺激恐給“英國經濟和公共財政留下持久傷疤”。
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最新數據顯示,本財年英國預算赤字將升至2984億英鎊。《金融時報》預計,到2024年,英國借款可能達到1340億英鎊。
經濟重啓長路漫漫,就業壓力迫在眉睫,鉅額公共支出可能帶來“持久傷疤”,步入“後脱歐”時代的英國前路荊棘叢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