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武麗娟
來源 | 獨角金融
12月14日“某量化私募基金年終獎5000萬”的消息刷屏社交網絡,着實讓廣大網友羨慕不已。同時,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簡稱“中基協”)近日披露,私募基金當前管理規模已直指20萬億元。
作為資產管理業“皇冠上的明珠”,私募基金的吸金能力正在凸顯。
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從野蠻生長到規範發展,私募基金已經從鮮為人知成為頗受高淨值客户追捧的理財方式。
截至12月8日,私募基金成立數量達到30035只,歷史性地突破3萬隻大關。與此同時,資產管理規模超過百億元的證券私募基金也突破100家。
1
行業規模衝擊20萬億私募證券基金突破6萬億在2016年底總規模實現10萬億後,2021年私募基金的增長依舊勢如破竹。
據中基協統計,截至今年11月末,我國私募基金管理規模達19.73萬億元。按照今年前11個月超過0.2萬億元的月均增量推算,私募基金規模離20萬億元只差“臨門一腳”。
同時,目前全國百億級股權類私募突破200家,百億級證券類私募超過100家。
值得注意的是,從存量數據來看,今年以來,私募基金規模已連續11個月保持增長。從具體類別來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貢獻了當月增長的主要力量。僅僅11月份,新備案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2707只,佔新備案基金數量的75.15%。
同時,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從2020年的3.7萬億元擴大到2021年12月最新的6.1萬億規模,比去年底增加2.4萬億,增幅達65%。
我國首批私募誕生於90年代末期,但長期處於非陽光化狀態和灰色地帶,野蠻生長。2003年第一隻“陽光私募”基金成立,作為開創者,趙丹陽也被賦予“陽光私募教父“的稱號。
隨着《證券投資基金法》等10餘條監管政策的出台,私募基金走上合法化發展道路。
2016年10月底,私募認繳規模已達到9.13萬億元,也是私募基金管理規模首次反超公募規模。
2020年以來,私募行業迎來新的爆發性增長。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私募證券基金規模增速為75.8%,遠超公募基金34.2%的增速。
究其原因,天風證券認為,在房產税落地催化下,預計高淨值人羣的資產配置將會從投資性地產持續向權益類產品轉移。私募基金主要追求絕對收益和風險控制、投資策略更為多元化,且從收費模式角度管理人利益與客户高度綁定,更為適配高淨值客户的需求。
2
教師、醫生也紛紛“入行”私募基金為何成香餑餑?隨着私募基金規模的不斷壯大,各行各業人士開始在證券私募領域嶄露鋒芒。
值得一提的是,“公轉私”的基金經理不在少數。其中,朱雀投資的李華輪、從容投資的呂俊、世誠投資的陳家琳、鼎鋒資產的張高、民森投資的蔡明、武當投資的田榮華成為公奔私的第一批主力軍。“公募一哥”王亞偉於2012年9月辭去華夏基金副總經理職位,轉而創辦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千合資本,當時在基金圈可謂名噪一時。
2020年是“公奔私”的大年,有原東方紅資管基金經理林鵬創辦和諧匯一資產,前富國基金基金經理於洋加盟欽沐資產等。今年“公奔私”再掀高潮,盧安平、謝軍等不少公募高管、明星基金經理紛紛加盟私募。
與此同時,實業大佬進軍私募並不罕見。繼76歲的前首富宗慶後、67歲的農夫山泉(9633.HK)實控人鍾晱晱之後,劉強東也進軍私募。
11月29日,海南三亞天博產業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股權穿透顯示,該公司由劉強東(持股比例30%)、章澤天(持股比例49%)、李瑞玉(持股比例21%)共同持股,章澤天為該公司疑似實際控制人。
有意思的是,除了金融圈內的“科班”人士,不少圈外人士也“跨界”入行私募基金。
今年11月成立的青島智聚量盈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規風控負責人魏波曾在鄭州市一中學任教12年;漢石(平潭)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總經理温春泉也有擔任教師的經歷;珠海橫琴康居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有從醫經歷;11月8日完成備案的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玄鋭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海玲曾有在酒店前廳服務中心擔任接待的經歷。
征途投資高級合夥人王兆江表示,成立私募要有資產證明、過往業績等,除非有專業團隊和雄厚的資金實力,否則外行很難進入私募行業。能夠在私募取得成功的往往是業績非常優秀的基金管理人,行業競爭很激烈,如果不能持續實現正收益,會被市場淘汰。
談及私募的吸引力,王兆江認為,在激勵回報機制、倉位要求上,私募基金的優勢更明顯。比如,私募操作靈活,在投資品種、投資比例、投資倉位等方面限制少,私募更加註重絕對收益,如果沒有持續賺錢能力,就無法支撐公司長期運營,現在一個私募至少要募集一個億的規模才能實現較好的運營效益。而且私募行業是“固定管理費+業績提成”模式,基金經理也可以購買自己的產品,因此更強調和投資者的長期關係,對於基金經理來説,如果能夠持續穩定地獲得超額收益,業績提成所帶來的薪酬回報會大大超過公募的收入。
其次,近幾年A股市場整體演繹結構性上漲行情,私募基金憑藉良好的業績表現,自然吸納了大量資金。
根據私募排排網、朝陽永續的數據,截止2021年11月30日,公開數據的5億規模以上的私募基金有762家,其中今年收益為正的有631家,收益為負的有131家,82.8%的私募基金取得了正收益,平均收益在0-10%的私募基金數量有200餘家,平均收益超過50%的私募基金有51家,佔比6.7%。其中,納入統計的22815只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今年前11個月的平均收益為11.99%,有73.38%的私募基金賺錢。
百億級私募作為行業的頭部梯隊,其產品的收益表現更是備受關注。今年以來業績排名前五的百億私募平均收益達58.1%;業績排名前二十的百億私募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為35.71%。
很多有公募背景的基金經理,大部分也在較長時間維度裏取得了不錯的收益。私募排排網數據表明,截至11月底,有業績展示、擅長策略包含股票策略的私募基金經理共2616人,將運行中管理產品數大於等於3只的列為有效數據,共1270人。其中,公募派基金經理156人,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為10.67%。
3
賺錢效應可觀違法違規問題頻現私募基金整體賺錢效應良好,但在規模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諸多問題。
今年10月,知名百億量化私募鳴石投資股權爭奪風波發酵後,多家券商採取了暫停相關產品募集、將其產品不再納入重點產品池等處理方式。詳情請戳:《百億私募鳴石投資控制權之戰打響,股權代持協議能引發清盤嗎?》近日,隨着李碩辭任總裁消息的確認,鳴石投資控制權之爭得已落幕,旗下產品申購也恢復。不過業內人士一致認為,此事也反映出私募機構內部治理的缺陷以及對投資者利益的漠視。
12月3日,知名私募萬方資產因內部操作流程存在缺陷,向投資者披露錯誤預估淨值信息,給投資者造成誤導,廣東證監局對其採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督管理措施。
針對量化私募的監管政策趨嚴,基金公司開始主動調整產品申報節奏和控制存續規模。12月10日,幻方、明汯等多家百億級量化私募發佈通知稱,基於合規考慮,將不再提供預估淨值推送服務。
行業發展迅猛、持續擴容的同時,私募基金仍存在機構發展不平衡、“頭部聚集”特徵顯著的問題,以及魚目混珠、合規程度參差不齊等風險。
根據近期各地證監局的監管措施來看,私募基金主要有未按基金合同約定履行信息披露的義務、部分基金產品協議內容表述存在承諾最低收益情況,挪用和侵佔基金財產、未按規定填報所管理私募基金的投資運作情況等違法違規行為。
歷經野蠻生長、趨向規範等多個發展階段,如今,私募基金在資管行業中的地位逐漸提升。你有投資過私募基金嗎?收益怎樣?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