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衞星通訊社2月26日最新報道,芬蘭就業和經濟部消息稱,該國立志要成為歐洲最大的電池生產國,已經在2021年的國家預算中額外給芬蘭礦業集團準備了3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3億元),鼓勵芬蘭投資生產鋰離子電池的前體和陰極活性材料。
目前,芬蘭礦業集團(Finnish Minerals Group)正在積極與中國中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在芬蘭哈密納建設電池組件廠展開討論。據悉,中偉新材料主要從事的是新材料和能源的生產,為全球客户生產活性陰極前體材料。
要知道,歐洲曾提出一個遠大目標——2030年,歐洲新能源汽車要拿到全球20%的市場。然而尷尬的是,該地區的汽車電池很大一部分都依賴中國供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最大電池生產國,鋰電池產量約佔全球的80%;全球十大鋰電池企業中,中國獨佔6家。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馬羅斯·塞夫科維奇指出,“希望到2025年,歐盟能夠生產足夠的電池,而不需要依賴進口。”此次,芬蘭選擇中企合作23億電池項目,也是由於中企在鋰電池領域實力較強。該國希望藉助中企的實力,建設當地的電池產業鏈。
不過,歐盟還忘了一件事——中國已經掌握了全球50%的鋰資源。中國鋰業2019年數據顯示,在已探明的6200萬噸鋰礦資源中,南美洲、澳大利亞佔據大多數,而歐洲幾乎沒有份。不過,在慢慢佈局之下,中企逐漸拿下了多個鋰礦的股份。
也就是説,即使歐盟在當地建立其電池生產鏈,中企也能從中分得一杯羹。據統計,歐洲已經有4家動力電池工廠。如果加上15家在建電池工廠,到2030年歐洲鋰電池年產能將達198GWh,較當前18GWh的產能翻了11倍。
文 | 呂佳敏 題 | 徐曉冰 圖 | 饒建寧 盧文祥 審 | 徐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