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賺不賠?“雪球”類信託“吸睛”背後……

穩賺不賠?“雪球”類信託“吸睛”背後……

“年化收益率可達15%-20%”“穩賺不賠”!今年以來,“雪球”類信託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投資者“追捧”。

8月27日,記者登錄中信登官網,產品公示信息顯示,2021年以來已有十餘家信託公司發行名稱中帶有“雪球”的集合信託產品。

那麼,“雪球”類信託究竟是什麼樣的產品?實際的風險和收益情況如何?是否真的“穩賺不賠”?

產品要素與特性

記者注意到,標品信託產品的種類較多,其中,“雪球”類信託在今年以來受到部分投資者的追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視為固收類產品的替代。

“需要注意的是,該類產品與傳統固收類產品存在着較大差異。”信託行業觀察人士林峯(化名)對記者強調,在震盪行情裏,如果能夠理解相關投資邏輯,投資者可以小幅配置一定比例的該產品,但是如果將其等同於“固收替代”或者“信託替代”的產品則並不明智。

公開信息顯示,以掛鈎中證500指數的“雪球”產品為例,已有券商資管、私募、信託等機構參與其中。

具體來看,“雪球”產品的重要構成要素包括:期限、掛鈎標的、敲出價格、敲入價格和或有收益率。

相關分析認為,“雪球”類產品實際上是一種結構化收益憑證,利用帶有障礙價格的期權來實現勝率較高的收益率。只要標的資產價格不發生單邊大幅下跌,投資者就能拿到高於純固收產品的回報率,但若標的資產價格發生大幅連續下跌,投資者則可能面臨較大幅度的本金虧損。

據業內人士透露,信託公司目前的“雪球”類信託產品資金主要用於購買證券公司的結構化收益憑證,自身主動管理能力相對較弱。

用益信託研究員喻智指出,總體來看,“雪球”類產品適應了部分具有相應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的投資交易需求。同時,作為一類結構複雜的場外衍生品,發行“雪球”類產品對投資者適當性及銷售管理、證券公司風險管理能力均提出了較高要求。

切勿盲目投資

“‘雪球'類產品在一段時間裏的火爆也讓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接觸到這類產品,開始考慮要不要買。”某三方機構理財顧問莉莉(化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喻智告訴記者,在實際銷售過程中,對於“雪球”產品來説,如果銷售人員片面強調“高收益”“穩賺不賠”,容易造成投資者盲目投資該類產品,出現虧損時容易引發糾紛。

莉莉對記者坦言,對於投資者來説,在合適的時間點去買“雪球”類產品,性價比才最高。而這個合適的時間點,往往是熊市或者市場行情相對較為低迷的時期。在這樣的情況下,“雪球”類產品往往比較容易賺錢,勝率較高,可能會在80%-90%之間。

在莉莉看來,結合風險和收益的情況來看,“雪球”類產品是一個大概率賺“小錢”、小概率虧“大錢”的產品,並不建議所有的投資者參與。“畢竟從投資者方面看,往往缺乏相關數據與過往歷史業績”。

林峯告訴記者,“雪球”類產品的核心是對掛鈎標的未來價格走勢的判斷,且掛鈎標的是權益資產,因此和固定收益類產品沒有太大關係,投資者需要特別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喻智分析認為,“雪球”類信託產品與衍生品投資類似,其一度比較火爆的原因一方面是較高的收益率,即只要沒出現極端情況,有較大概率獲得一定的收益;另一方面是股票市場波動行情持續,在這種情況下,對結構化的雪球類產品較為有利。

向標品業務轉型

信託行業轉型已經步入深水區。記者瞭解到,不少客户此前的配置一直以非標固收類產品為主,而在標準化、淨值化轉型的背景下,相關資產配置結構或也需要進行一定調整。

那麼,什麼樣的產品有望成為傳統固收產品的有效替代?其所基於的底層邏輯又是什麼?

在林峯看來,備受關注的“固收替代”或“信託替代”產品,本質上是想尋找一種替代選擇,即基於相關選擇構建出的投資組合,其“風險-收益”特徵和此前受到認可的信託產品最接近。

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8月上旬,信託行業TOF(基金中的信託)產品已經成立多達600只,較2020年(同期多達400只)、2019年(約為200只)有了顯著提升。

從數據上,不難看出信託公司進行相關佈局的積極意願。

有北方地區信託公司從業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來看,信託公司轉型標品業務已經是迫在眉睫,需要在業務邏輯、產品方向、銷售轉型、風險控制、系統梳理及團隊建設等方面進行轉變。

“具體來看,對於信託公司來説,轉型標品業務需要前台投資、中台產品、後台風控和包括財富團隊在內的銷售人士進行相關能力建設,並且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該人士進一步表示。

記者 | 吳林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63 字。

轉載請註明: 穩賺不賠?“雪球”類信託“吸睛”背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