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妙投APP
作者|丁萍
頭圖|視覺中國
本文核心看點:
1.牧原股份未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和資產減值準備存在合理性,這意味着其2021年盈利造假的可能性較小;
2.牧原股份存在流動性風險,該風險也是豬企如今共同面臨的問題。但整體來看,牧原股份的流動性風險可控。
因逆勢盈利,牧原股份引發深交所質疑,陷入“財務造假”疑雲。如今回應來了,能否打消投資者疑慮?
2021年,在豬企大面積深度虧損之際,但牧原股份卻成了一個特例——2021年實現歸母淨利潤69.04億元。同時,在豬價暴跌,其他豬企均發生不同程度資產減值損失的情況下,牧原股份卻未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如此差異也吸引了深交所的關注。5月18日,深交所要求牧原股份説明六大問題,包括是否存在流動性風險、貿易和屠宰等業務收入暴增數倍的原因、大額關聯採購的合理性、豬價大跌卻未對存貨計提跌價準備的原因及合理性、固定資產等未計提減值準備的原因及合理性等。
5月31日,牧原股份就此問詢函做出回覆。
本文根據牧原股份的回應,一是分析其2021年利潤是否造假,這主要取決於牧原股份未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和資產減值準備是否合理;二是判斷牧原股份目前是否存在流動性風險。
牧原股份存在一個“大雷”?妙投為您解析。本文為妙投付費專欄“妙解公司”中《牧原的“雷”是這個》,妙投會員可以在妙投APP免費閲讀全文。
為何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牧原股份2021年並未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究其原因,在2020年行業產能亟需恢復,種豬和仔豬價格高企時,牧原股份因獨特的育種技術,不僅不需要高價購買種豬和仔豬,反而可以通過大批量銷售種豬、仔豬獲得超額收益。
反觀其他豬企,為保持正常的出欄節奏或者為獲取更多利潤而激進擴張,不得不高價購買種豬和仔豬,並最終在2021年豬價暴跌中帶來大規模的減值損失。
2021年,牧原股份存貨期末賬面餘額為344.76億元,同比增加62.78%。其中原材料(包括小麥、玉米和豆粕等)為70.65億元,庫存商品(冷鮮肉和冷凍肉等)為2.86億元,消耗性生物資產(包括仔豬、保育豬和育肥豬等)為271.25億元,同比增加93.78%。
在行業下行同行們均發生不同程度資產減值損失情況下,牧原股份卻未對上述存貨計提跌價準備,原因是什麼?
首先,牧原股份在回覆中確定了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方法——按照成本與可變現淨值孰低計量。
在期末,當存貨成本高於可變現淨值時,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計入當期損益;反之,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1)牧原股份原材料均為進一步生豬養殖生產所持有,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為生產而持有的材料等,用其生產的產成品的可變現淨值高於成本的,該材料仍然應當按照成本計量,不單獨進行減值測算與計提;
(2)庫存商品不存在減值的情形,無需計提庫存商品跌價準備。
(圖片來源:公司公告)
(3)消耗性生物資產不存在減值情形
假定將仔豬、保育豬和育肥豬飼養至可銷售狀態的商品豬出售,以出售價格扣除由期末狀態飼養至可銷售狀態的商品豬期間發生的飼養成本,以及銷售費用後的金額作為其可變現淨值。
經計算單頭生豬的可變現淨值與期末成本如下:
(注:單位—元/頭;期末消耗性生物資產中包含待產仔豬,由於該成本為歸集的待產仔豬的成本,等待 母豬生產時,將相應成本分攤至對應的仔豬,因此在做減值測試時不對其單獨進行測算)
以上可見,報告期內,牧原股份消耗性生物資產可變現淨值高於期末成本,因此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符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
那麼,為何其他上市豬企大面積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
究其原因,2019年-2020年因疫情影響,國內母豬總量急劇下降,為保證供應及獲取利潤,温氏股份、正邦科技和新希望等豬企高價外購母豬、仔豬,2021年豬價下跌導致單頭可變現淨值降低,低於期末成本,由此帶來大規模的消耗性生物資產減值,其中仔豬減值最為嚴重。
2021年,新希望計提存貨跌價準備14.07億元,其中消耗性生物資產計提13.28億元;正邦科技計提存貨跌價準備3.30億元,消耗性生物資產計提2.80億元;温氏股份則計提存貨跌價準備8000餘萬元。
本文為妙投付費專欄“妙解公司”中的文章,全文3444字,單篇售價84微信豆,非會員可直接購買本文查看,也可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備註“文章標題”,免費查看全文。
本文繼續討論:
1、牧原股份為何不進行資產計提減值準備?
2、牧原股份是否存在流動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