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僅僅是起點,未來的路還很長。
歷經700多天,最年輕的“AI四小龍”企業雲從科技今日終於登上科創板!
5月27日,雲從科技正式登陸科創板,此次IPO發行價為15.37元/股,首日開盤衝至25.06元/股,較發行價大漲56.15%。
若在盤中以最高價賣出,中一簽(500股)最高可賺4845元!截止收盤,報21.4元/股,總市值158.5億元。
此前,“AI四小龍”之首商湯科技已經登陸港股,但上市之後也高開低走。這不禁也讓人擔憂,看上去比商湯更弱的雲從科技,上市之後會如何?
融資11輪,VC/PE隊伍龐大
公開資料顯示,雲從科技成立於2015年3月,孵化於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其創始人周曦曾先後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取得了計算機博士學位,並以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專家身份引進回國,開始創業。
該公司及核心技術團隊曾先後9次獲得國內外智能感知領域桂冠,並於2018年獲得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此外,雲從科技還曾受邀參與了人工智能國家標準、公安部行業標準等30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工作,並同時承擔多個國家級重大項目建設任務。
雖然雲從科技是“四小龍”中成立最晚的,不過其融資發展速度是最快的。
據不完全統計,雲從科技已至少完成11輪融資,累積融資額已超過53億元。2020年5月,雲從科技C輪融資拿到18億投資,據當時報道披露,該輪融資投後雲從科技估值或超250億。
據悉,其共有37名合夥企業股東和4位自然人股東,不僅有元禾原點、廣州基金、越秀產業基金等國有股東,也有劉益謙、何震等資本大佬,雷軍的順為資本也在早期入場。
值得一提的是,雲從科技是唯一一家全內資AI企業。據悉,雲從創始人周曦在創業之初就堅持只接受國有資本的注入,原因在於為了避免國家重點行業的敏感性。
圖片來源:招股書
據招股書顯示,雲從科技發行前的股東有國新資本有限公司、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有限合夥)、上海國企改革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廣州匯垠雲興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廣州南沙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
IPO之路一波三折
2020年,剛剛獲得C輪融資的雲從科技卻被通知已被美國商務部納入“實體清單”之中,其核心芯片供應受阻,但彼時的雲從科技已經開始其上市計劃。
因此,可以説,雲從科技的IPO之路,十分的曲折坎坷。
2020年8月,雲從科技在廣東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同年12月遞交招股書,隨後又一次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更為戲劇的是,經歷證監會問詢後,2021年3月底,雲從科技因財務資料過期,上市申請被中止審核。直到2021年7月,其IPO申請獲得上會通過,2022年4月雲從科技IPO註冊才獲批,全過程共歷經20個月。
上市之路幾經周折,終於盼來上市的曙光時,卻不料,行業風口遇冷、資本熱情已過,IPO募資額和市值均有一定程度的縮水。
根據雲從科技的發行公告顯示,本次新股發行價格確定為15.37元/股,股票發行總數約1.12億股。以此計算,雲從科技實際募集資金總額為17.21億元,也就是説,較此前其招股書披露的預計募集資金37.5億元,直接減少了20億元。
面對募資縮水的結果,雲從科技對此似乎早有預判。其在招股書中提到,如果實際募集資金不能滿足募投項目的投資需要,資金缺口將由公司通過自籌方式解決。
AI盈利難,三年虧損22億
如今,雲從已經成為“AI四小龍”中第一家科創板上市公司。
不過,敲鐘只是一個時點性的事件,未來生態的打造、AI引擎如何賦能千行百業產生更大的價值,都是接下來雲從所要面臨的挑戰。
儘管已經跑出上市公司,但整個AI領域還處於發展初期,盈利難是行業的痛點。
招股書顯示,根據招股書,雲從科技2019至2021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8.07億元、7.55億元及10.7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6.77%、-6.51%及42.49%。
圖片來源:招股書
2020年受疫情影響營業收入有所下滑,2021年恢復高增長,三年營業收入的年複合增長率為30.48%。
不過同時的歸母淨虧損分別為6.40億元、8.13億元、6.32億元。從近三年的營收數據來看,截至2021年,雲從科技存在未彌補虧損達22.16億元。
就雲從科技賺錢的項目來看,2021年,雲從科技的協同操作系統實現營收1.36億元,同比下滑42.6%,佔總營收的比重為12.72%,較2020年下降18.78%,對應的毛利率達73.99%,較2020年同期減少1.87%。
而另一項收入來源,雲從科技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收入額由2019年的5.98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9.34億元,佔總營收的比重由76.52%提升至87.3%。2021年,該項收入的毛利率僅為31.34%。
圖片來源:招股書
雲從科技在財報中自承,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業務毛利率整體相對較低,且第三方軟硬件產品的毛利整體拉低了公司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毛利率水平,導致不同業務毛利率差異較大。
也就是説,“能掙錢”的協同操作系統的營收佔比不斷下滑,而“不太掙錢”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收入則在不斷上漲,加之公司斥重金研發的科技屬性等,是雲從科技持續虧損的原因。
為了提高投資者信心,雲從科技在招股書中預測,2022年到2025年,公司收入規模預計為16.82億、25.01億、32.27億和40.11億,年複合增長率33.60%。雲從科技還表示,隨着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毛利率的提升,預計公司可於2025年實現盈利。
雲從科技用了7年時間,都沒找到公司盈利的模式,再給3年時間,雲從科技就能實現盈利?不過看這股票在A股市場上的受歡迎程度,提前賺錢也不是不可能的。
時隔700多天,AI國家隊玩家雲從科技終於登陸科創板。上市成功,意味着雲從科技在科技創新能力及經營基本面上獲得認可,但同時意味其要面臨新的挑戰。
雲從是否真能如周曦所言,在三年後實現扭虧為盈呢?如今,AI估值神話遠去,如何在資本市場站住腳跟,這些問題,都需要時間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