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賠是服務客户的最後一公里,近年來,發佈理賠報告已經成為險企秀服務“肌肉”的一種方式。據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月29日,已有58家險企發佈2021年理賠年報,總賠付金額高達2186.69億元。
其中,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人保健康、新華保險、太平人壽等6家險企賠付金額超百億元,中國人壽賠付金額最高達546億元。
從各家險企的理賠金額結構來看,醫療險、重疾險等健康險理賠金額佔比均較高,一些險企的這兩項理賠額佔比甚至約9成,比如太平人壽,2021年重疾、醫療理賠金額比例約為88%。這表明,消費者在購置保險產品時應該首要考慮購買重疾險、醫療險等產品,更為實用。
同時,隨着醫療成本提升等,理賠年報也呈現一些新趨勢,比如多年前購買的重疾險保額已嚴重不足,這提醒消費者並非買了保險就一勞永逸,而應隨情況變化為自身增添保障。
58家險企理賠總額超2千億元 賠付手段、方式升級
據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2021年中國人壽理賠金額最高,達546億元,其次是平安人壽,達412億元。太保壽險、人保健康、新華保險、太平人壽賠付金額均過百億元,分別為193億元、177億元、140億元、103.46億元。
此外,去年建信人壽、泰康人壽、人保壽險3家險企的理賠金額超50億元,多數險企理賠額在幾億元水平。
與2020年相比,不少中小險企2021年的賠付金額大幅上升,比如國富人壽年賠付0.88億元,同比提升377%,三峽人壽賠付1.19億元,同比提升234%,橫琴人壽賠付金額則同比上漲160%達1.3億元,這些險企成立的時間都不算長,去年賠付金額較大應該與成立後幾年業務量快速增長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保險理賠手續多、步驟多、材料複雜等問題一直是飽受詬病的行業頑疾,保險公司正試圖通過各種科技手段解決問題,比如平安人壽去年便推出了“免材料·省心賠”服務,全面聯通地級市衞健委所轄醫院,在客户授權的前提下,實現身份信息、就診記錄、交易信息等的網絡加密互信驗證和點對點傳輸,截至目前,已有1500餘位客户率先體驗這一服務。
此外,此前保險客户一般都是先治療,後理賠,但這樣就會出現理賠款下不來,沒錢治病的問題,近些年,越來越多保險公司將理賠環節前置,即預賠一部分錢,及時滿足客户治療的資金需求。
健康險更實用 可通過惠民保等提高保障水平
透視各家險企的理賠數據,可以明顯發現,無論是從賠付件數來看,還是賠付金額來看,重疾、醫療責任佔比都比較高,以同方全球人壽為例,重疾/輕症佔理賠總額的77%,醫療佔8%,合計佔比85%,醫療則佔理賠總件數的83%,重疾/輕症佔14%,合計佔比97%,這説明,消費者購買重疾險、醫療險等健康險將更為實用。
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雲對記者表示,隨着經濟發展和醫學進步,醫療費用上漲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問題,也是醫療衞生領域長期關注的重要問題,多項研究表明,收入增長、人口老齡化等都是醫療費用增長的重要因素,甚至有研究表明醫療保險(包括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也是醫療費用增長的因素之一。對於個人來説,保險仍然是轉移醫療風險的最優選擇,其中,百萬醫療保險以及各地的惠民保比較不錯。
不過,理賠年報數據也表明,消費者購買重疾險的保額並不高,遠無法覆蓋目前的重疾治療費用,太平人壽2021年度理賠報告稱,50萬元以上的重疾險理賠件數僅佔3%,0~5萬元佔比最高,達29.23%,15萬元以下的重疾險理賠件數佔比近7成。
記者採訪中瞭解到,一些消費者在十幾年前就已配置重疾險,當時購買的保額普遍不高,時過境遷,5萬元、10萬元的保額顯然已無法覆蓋需求,但這些消費者又因年紀大或有其他疾病等,難以再配重疾險,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該如何提高保障水平?一位業內專家表示,一方面,可以通過購買防癌險的方式提高癌症保額,畢竟防癌險投保門檻低於重疾險、醫療險;另一方面,可以購買當地的惠民保,投保基本0門檻,保額較高,發生高額醫療費用時可以獲得賠付,減輕負擔。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