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 正
機構投資者對於上市公司的調研動作頻頻。東方財富Choice金融終端提供的數據顯示,上週(7月6日-7月12日),包括券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險、信託等在內的眾多機構,針對98家A股上市公司進行了企業調研,調研總量為1514次。其中,相比其他機構企業,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調研最為積極,其中公募基金合計調研417次,私募基金合計調研257次。
中港融鑫資產董事長王榮欣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調研上市公司是機構投資者做出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
據王榮欣介紹,機構近段時間積極調研上市公司的主要原因,在於3月底4月初以來A股市場逐步走強,投資者對A股關注度迅速提升,機構投資者對企業在疫情前後發生的基本面變化十分關心,使得調研熱情大幅提高。
“目前機構調研上市公司情況的數據統計,主要根據上市公司披露的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客觀地講,一家上市公司是否被密集調研,與公司當前階段是否願意接待投資者的意願有一定關係。在我們的投研體系中,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股價處於較低位置,且獲得較多機構密集的調研,我們認為其投資潛力相比其他公司可能會更好。如果股價處於較高位置,則還是需要具體根據當時公司發生的基本面變化而定。”王榮欣如是説。
《證券日報》記者在梳理數據時注意到,機構合計調研頻次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與醫療行業相關的上市公司最多,有5家,其中美年健康和億帆醫藥分別被調研117次和106次,分列合計調研頻次上市公司前兩名。除醫療行業以外,高新技術企業如科大訊飛和華陽集團也頗受機構關注。
龍贏富澤資產總經理童第軼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機構對上市公司的調研,更多關注於公司的變量,以求尋找到超預期的推動力。相比成熟的傳統行業,醫藥、高新技術公司可塑性更強,發展速度更快,所以在行業屬性上具有對投研機構的天生吸引力。
他進一步表示,醫藥行業自主可供和國產替代的需求推動了一大批高科技企業走在從0到1的蓬勃之路上,具有長期關注的價值。
此外,通過梳理機構調研主要內容,《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機構與被調研對象的問答內容,主要包括2020年上半年疫情對上市公司的影響情況;上市公司2020年下半年的經營預期;公司部分產品的研發和銷售情況等。
童第軼認為,作為機構投資者,在對上市公司進行調研時,會先了解企業的行業賽道和其所處生命週期的大概位置。
“我更習慣於由上到下的研究企業。”童第軼説,首先,行業賽道直接影響着公司的業務模式,好賽道會帶來更寬廣的護城河和可持續的盈利模式,這是成為一家長牛公司的基礎;其次,會關注被研究企業的管理層,管理層是否理性、對股東是否坦誠、是否能像公司的主人一樣思考等都會是考慮的內容;最後,才是一些對經營數據的常規考察,如利潤率、現金流等。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