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希上節目頻頻被“打臉”, 陳曉要心疼了!
最近,隨着《那年花開月正圓》熱播,陳曉的人氣也是水高船漲,他飾演的“沈星海”逐漸由一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成長為一個有擔當責任感的男主,可塑空間相當大。
而另一邊,他的好媳婦陳妍希也沒閒着,上了真人秀節目《我們來了》,充分綻放着自己温柔嫺靜的魅力。
可在最近一期節目裏,陳妍希倒是有點慘,頻頻被“打臉”,看着都疼。
首先,是下水摸魚時。和魚兒有了不一樣的親密接觸。
被“飛魚打臉”,估計以後都有陰影吧。
後來做音樂時,陳妍希就被自己的長鼓給打臉,真是一個“容易受傷的女人”。
陳曉看見該有多心疼啊。話説當年,兩個人大婚時,陳曉掀開面紗那動人一吻比偶像劇還浪漫。
婚後兩個人也是其樂融融,鶼鰈情深,有了兒子“小星星”之後,更是幸福的一家三口。
不過,心疼之餘,不知道會不會有點小吃醋呢?這次,陳妍希還和男神吳秀波一起唱歌了呢。這畫面,這場景,看上去還真的有幾分羅曼蒂克的夢幻感呢。
之前陳曉曾經為了宣傳新劇參加了綜藝節目《明日之子》宣傳新劇,期間一名選手孟子坤竟當着陳曉的面向陳妍希表白説,“我喜歡像陳妍希姐姐這樣愛笑的女孩。”
陳曉聽完先是説,“好的,你一定要堅持喜歡下去”,但隨後説對方唱歌的表情像自己喝醉酒的樣子,這分明就是吃醋的節奏啊。
美好的愛情有很多種模樣。而陳妍希説,嫁給陳曉之後,最大的變化就是比較有安全感了。看來婚姻的確讓“沈星移”成長了不少呢。
9月6日,紀錄片《奇域:探秘新絲路》在北京舉行研討會。
《奇域:探秘新絲路》紀錄片研討會。左起:餘曉勇、陳曉卿和王小山。
當天,央視製片人陳曉卿出席了《奇域:探秘新絲路》的研討會,會後,澎湃新聞就他辭職央視的消息進行了求證,他説:“我還是央視的,哪兒有什麼變動,我還是照常在進行我的工作。”關於《舌尖上的中國3》的拍攝,他説:“正在策劃,正在準備階段,需要一定的時間,廣告商什麼的台裏面要弄好。”
記者問起網上流傳的關於他離職的各種消息,他説:“都是假的,我跟誰回應?最好就是不搭理。”陳曉卿還表示,他現在仍在央視工作,手裏抓的項目有一百多個。
《奇域》劇照
自8月18日在騰訊視頻播出後,截至9月6日,紀錄片《奇域:探秘新絲路》已經累計有1600多萬次有效點擊。
《奇域》第一季攝製組經甘肅戈壁,從喀什向南沿喀喇崑崙公路翻越帕米爾高原,在海拔5000米記錄塔吉克族的生存狀態;因洪水斷路輾轉從中國最西的縣城塔什庫爾幹直達阿拉伯海岸邊,抵達巴基斯坦卡拉奇,記錄了當地在槍聲背後的温暖的故事;隨後跨越波斯灣,以阿巴斯港為起點,穿越盧特荒漠一路向北縱貫伊朗;然後飛越裏海,縱貫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翻越大小高加索山,抵達黑海東岸,走過蘇聯時期的國土;再沿裏海抵達亞歐分界點伊斯坦布爾,拍攝伊斯蘭國家土耳其。
《奇域》劇照
《奇域:探秘新絲路》出品人陳爽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説:“最早想從北歐下去,走到西歐,葡萄牙,西班牙。後來我們覺得這些地方太多中國人去過,拍出來也沒什麼新鮮感,所以選了這麼一條路,也比較有意思。比如巴基斯坦,大家總説中國和巴基斯坦關係這麼好,但實際上我們對巴基斯坦的瞭解很少。拍這個片子初衷就是想讓大家簡單看一看‘一帶一路’現在到底什麼樣,大家吃什麼?人是怎樣一個精神狀態?是怎麼生活的。”
《奇域》的語言字幕旁白交由三個人完成。
首先是主持人王小山,他承擔着站在幕前帶大家旅行的角色。陳曉卿在研討會上説:“王小山的特點第一是膽大,什麼英語都敢説;第二是沒有‘恥感’,不知道什麼是‘羞恥’,這是一個主持人特別寶貴的素質。”王小山略顯“粗獷”的畫風,反而讓他拿掉了與觀眾之間的“隔”,他的聲音響起,就像是巷子口搬個凳子跟你嘮嗑的隔壁大爺。
《奇域》粉紅清真寺王小山
然後是旁白老師齊傑,他的嗓音很有特色,沉穩熨帖,適合抒情。
最重要的是《奇域》的總撰稿人苗展,他撰寫了一部分王小山的語言以及全部的旁白。他説:“《奇域》給我很大的創作空間,我可以將自己的一些個人感受投射進去。這也形成了《奇域》的解説的特點,就是將‘一帶一路’這樣的大題材,用個人化的視角來表現,這也是當初策劃《奇域》的時候,整個團隊堅持的一種角度。”
《奇域》劇照
《奇域》劇照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雨薇”:第二部那個誰誰給錢才上舌尖,現在生意好的呀。再也不看舌尖
網友“uxtiig”:第一部最好看,第二部太分裂,風格不統一
網友“-Ganst”:第二部硬生生的把美食紀錄片拍成人文故事片。
網友“看客”:好期待
網友“Zhaowenhe”:77歲的劉陝西端着印有百度標誌的藍色水杯接受澎湃新聞採訪,稱自己是研究血友病幾十年的專家,否認自己曾向百度購買血友病吧。
網友“吉大山”:離不離沒關係,舌三還需您掌案,才有味道!
網友“sibakelin”:從專業角度來説舌尖真不算一檔好的紀錄片,太煽情,把專業以外的東西摻進去太多。也許有些人就喜歡這種煽情味道。
網友“個性男人”:期待
網友“kastier”:喲,還會用成語了~~爾曹身與名俱裂,不廢江河萬古流
網友“索立德高日德”:舌尖也不算突出。最近看到尋味順德,是不是一個製作班底的?也不錯啊。
網友“廣西糖蜜網”:時無英雄,豎子成名。舌尖真的一般
網友“kastier”:喲,還會用成語了~~爾曹身與名俱裂,不廢江河萬古流
網友“廣西糖蜜網”:時無英雄,豎子成名。舌尖真的一般
網友“廣西糖蜜網”:時無英雄,豎子成名。舌尖真的一般
(1970-01-01)
《那年花開》引追劇熱潮 紈絝少爺陳曉實力圈粉
2017-09-05
騰訊娛樂
陳曉花式上熱搜
陳曉化身“紈絝少爺”圈粉無數
陳曉魅力十足
陳曉與孫儷搭檔
陳曉專注事業
(2017-09-05)
2015年11月19日,北京,《舌尖上的新年》主創陳曉卿在京舉辦發佈會。 視覺中國 圖
一個古董商在巴爾幹半島的一個農民家裏,發現一個十四世紀的盤子,農民用它喂貓。古董商問,你家的貓多少錢啊,我買。然後説怕貓不習慣,我把盤子一塊帶走吧。主人説,我靠這個盤子賣了很多貓。“實際上美食就是這個盤子,你想在這個盤子背後賣什麼東西,其實有很多的選擇。”
11月19日,紀錄片導演陳曉卿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專訪,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此前他剛出席了《舌尖上的新年》的發佈會。該片由陳曉卿任藝術總監,沈宏非、蔡瀾等任美食顧問,電影製作班底來自於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原班人馬。據説劇組在全國35個地點,尋訪到60種美食,拍攝了10000多分鐘素材,最後剪輯成電影。該電影將於2016年1月7日上映,選這個日子是為了取“要吃”的諧音。
發佈會當天正好是陳曉卿五十歲生日,他對澎湃新聞表示,“我希望能為整個紀錄片行業多找到一些可能性。”
我給《舌尖上的新年》打80分
澎湃新聞:你是怎麼想到用電影來呈現美食的?
陳曉卿:實際上,每一個做電視的人都有一個電影夢,你要知道很多做電視的人做着做着最後就做電影了。有名的像陸川,還有一些做紀錄片的導演也都想做一些電影的嘗試,像拍《開往春天的地鐵》的那個導演(張一白)。
澎湃新聞:你做大電影《舌尖上的新年》是隨大流,還是有自己的考慮?
陳曉卿:不是隨大流,實際上《舌尖上的中國》結束了之後有很多活找上門來,包括一些掙錢的活兒。我也跟陳磊説了,紀錄片又不養人,我們又要接着做片,那就只能自己找點其他的短期的活兒做一做,但是他不願意做,很有情懷的樣子,説那你們想做什麼,要麼做個電影吧。我説我正好有個電影的想法,我來看看投資有沒有可能。然後找到《舌尖上的中國》的大故事片的合作方,最後決定做個紀錄片電影,故事片我也不太會做。
澎湃新聞:當初為什麼會做美食方面的紀錄片,是因為你比較喜歡吃?
陳曉卿:就是這樣,第一次和蔡瀾先生和沈宏非老師一起做節目,就比較喜歡這個事情。然後我也一直寫美食專欄,混美食界。這個可能給這個片子增加一些厚度。
澎湃新聞: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到電影《舌尖上的新年》,你覺得兩者的區別是什麼?
陳曉卿:總體駕馭的方法不太一樣,電影要很大限度地滿足影院觀影的效果,電視裏很多的噱頭甚至都不能用。我們第一次在電影院裏放,就發現有些在電視上看非常舒服、很有呼吸感的鏡頭,在影院裏就有點暈船。因為電影院的屏幕實在太大了。
澎湃新聞:與《舌尖上的中國》相比,《舌尖上的新年》範圍縮小了很多,怎麼想到做這個呢?
陳曉卿:我們想的很多,實際上“舌尖上的”後綴還可以有很多,而且我一開始也不想叫“舌尖上的”什麼,因為和很多電視作品離得太近了。我們想做一個比較全新的,比方説《食物裏的新年》這樣温和一點的。但是這個電影和電視台內部的流程不大一樣,它不是我們完全決定的,要尊重投資方的意見。
澎湃新聞:你們接下來會出類似於《舌尖上的中秋》這樣的節目嗎?
陳曉卿:《舌尖上的中秋》可能不會有,但可能會有“舌尖上的”其他的。不僅僅是時間結點上的,還有空間上的。其實我們的理念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比如我們可以做“舌尖上的塔里木河”,這不光是一個地點,它很長,又有共同點,又有很多的不同點。
蔡瀾為《舌尖上的新年》助陣。 視覺中國圖
澎湃新聞:如何選擇拍攝地點和美食?
陳曉卿:非常非常難,要説好久。我們有一套調查的方法,每個導演要到不同的地方去找。像我們這次拍了大概七十多個視頻,一路上大概有四十多個。我們調研了很多和春節相關的內容。
澎湃新聞:怎麼從200個拍攝地點裏最後確定這35個的?
陳曉卿:我們有我們自己的工作方法,像操作手冊一樣,像好玩的啊、有意思的啊,包括主人公表現力強不強、美食覆蓋的面強不強、過去被人提及的程度多不多,有一個綜合評價的標準。
澎湃新聞:你將來拍的紀錄片會偏向於民俗文化多一些,美食少一些嗎?
陳曉卿:還是用美食來承載吧。一個古董商在巴爾幹半島的一個農民家裏,發現一個十四世紀的盤子,農民用它喂貓。古董商問你家的貓多少錢啊,我買。然後説怕貓不習慣,我把盤子一塊帶走吧。主人説,我靠這個盤子賣了很多貓。實際上美食就是這個盤子,你想在這個盤子背後賣什麼東西,其實有很多的選擇。
澎湃新聞:《舌尖上的中國》把美食與人文結合得很好,在製作上有什麼秘訣?
陳曉卿:多請教專家。實際上我們也沒有多大能力,更多的能力在於我們能夠把一些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包括美食和科學的研究成果,結合在一起,大家一起來工作。昨天配完音後,我們的科學顧問打電話來説有兩個地方不準確,需要修改。同樣的,民俗學家如果説我們這個地方不準確,我們都要做一個統一的修改。
澎湃新聞:這樣會不會有科普片的感覺?
陳曉卿:不是科普,是讓自己少犯錯誤。電影的工業化並不能確保這個片子成功,而是最大限度的避免失敗。
澎湃新聞:看完大電影《爸爸去哪兒》觀眾們的普遍感受是,像是在電影院看了一期電視節目,無論內容、形式,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電影《舌尖上的中國》如何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
陳曉卿:你要説多大不一樣,還真的沒有。因為製片方要IP的價值,他肯定希望有元素在裏面,但是從我們操作上是太大的不同,控制一個90分鐘的長度和控制一個50分鐘長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很多人看電視版的時候,會出現沒看過癮就結束了的感覺。我們就把大家的幸福時間儘可能延得長一點,背後也做了不少工作。
澎湃新聞:滿分一百分的話你會打多少分呢?
陳曉卿:八十分吧。
澎湃新聞:丟掉的二十分在什麼地方呢?
陳曉卿:在我們對電影工業的不熟悉,而且我們開始的時間稍微有點晚,我們如果從十月份提前到八月份,樣本挑選、準確度、覆蓋的精彩程度都會更強。
我今年五十歲,希望能為紀錄片行業多找到一些可能性
澎湃新聞:比起同期上映的更輕鬆的電影,你覺得這部電影跟其他電影最大區別是什麼?
陳曉卿:我覺得大家形成了良性競爭關係,都是剛剛冒頭,處於相互攙扶的關係,大家都談不上競爭,只能和故事片競爭,紀錄片都談不上競爭。
澎湃新聞:第一次做這個會有壓力嗎?
陳曉卿:當然有,別讓信任我的人賠錢賠得太多。
澎湃新聞:你從一開始就做好賠錢的打算了?
陳曉卿:我從一開始談的時候就沒説要掙錢,就是想圓一個電影夢。
澎湃新聞:那到底是想藝術上把它做好,還是要掙錢?
陳曉卿:肯定是藝術上做好。
澎湃新聞:但投資方不同意啊。
陳曉卿:這個片子是不是先天掙錢,這是目前大家都看不到的。只有在藝術上做到極致,才有可能去掙錢,做得爛糟糟不可能特別賣錢。如果能掙很多錢,但有很差的口碑,那我寧願不去做。
澎湃新聞:但我看現在蠻多人説,看慣了你以前做的比較硬的紀錄片,現在突然做這個比較軟的民俗文化類的會不習慣。
陳曉卿:紀錄片分兩種,一種是作者紀錄片,很明顯的作者個性的東西,作品感非常強。還有一種就是商業紀錄片,符合大面積觀眾口味。
澎湃新聞:你覺得《舌尖上的中國》屬於哪種呢?
陳曉卿:肯定是屬於商業紀錄片,它只按照電影的工業化流程來做,必須在幾點幾分做什麼,基本都是規定,沒有特別多的變通。
澎湃新聞:以前都是做比較文藝的作品,現在這樣會不會覺得有背初心?
陳曉卿:這個不是我一個人,這是很多人都需要轉型的,你要迎合媒體的需求、觀眾的需求,那才會有紀錄片市場。但是我們可能又會有一些,商業紀錄片有一些調動人慾望的部分。
澎湃新聞:有情懷的東西?
陳曉卿:對,有人就會用作者紀錄片來要求商業紀錄片,説三觀不正啊,或者又會用商業紀錄片的標準來要求作者紀錄片,你這個片子做得挺好的但是沒收視率啊。實際上這個是很糾結的,它們應該有各自不同的法則。
澎湃新聞:所以你做這個是有志於改變紀錄片市場?
陳曉卿:想做這方面的嘗試,但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其實上院線的紀錄片已經非常多了,像《歸途列車》、《喜馬拉雅天梯》、《布達拉宮》已經做了很多了,從國內的反響來看還沒有找到一個好的突破點。我們可能也是劣勢,但是這種尋找突破點的努力肯定還要繼續。
澎湃新聞:你之前做過題材偏硬的《遠在北京的家》,到現在做《舌尖上的中國》,中間的轉向是怎樣的,你怎麼定義它?
陳曉卿:這很久了,是二十多年了的事情了。我年輕的時候,有紀錄片夢想,這是我個人的夢想。我今年五十歲,希望能為整個紀錄片行業多找到一些可能性。行業發展如果沒有產業基礎,這個行業真的很難發展,發展發展就死了。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長江”:應該是社會學
網友“hu r u”:先是綜藝拍成電影,現在紀錄片也拍成電影…下回頒獎禮也拍成電影,演唱會也拍成電影
網友“十一”:以前紀錄片倒是經常在電影院放,不過以現在的觀影趨勢,《舌尖上的新年》票房未卜。
網友“龍駒”:堅決不看中國的記錄片電影,全是失望,只會看大型記錄片
網友“囯之天嬌”:哇哦!開始變相吸取資金啦
網友“huoshanas”:除非錢有撿,否則堅決不去電影院看
網友“TheBigDaddy”:別再出些不倫不類的所謂當地美食啦
網友“政治經濟公司”:昨天的經驗不可再用。
網友“鄙名曰D”:這樣多不好。。。你讓一堆人在電影院看這種電影,嘴裏只能吃零食。。。。。。啊啊啊啊人民大眾的唾沫會淹死你的
網友“olivever”:有病?
網友“老達”:文章中提到的獸性應該是社會性麼?
(1970-01-01)
【短篇連載】陳曉頻小説:玉米稈上開玫瑰(9)
2017-09-05
江南綜藝
作者簡介:陳曉頻,男,1976年生,大冶茗山人。作品散見於《延河》《火花》《散文百家》《散文選刊》《文學界》《湖北作家》等刊,曾獲首屆黃石市文藝獎、“法潤黃石·五個一批”法治文化作品創作比賽文學類一等獎等獎項。
9
class
玉米稈上開玫瑰
王天偉感到脖子涼颼颼的,猛地睜開眼睛,見馬宜春一臉怒容站在他身邊,手裏的尖刀白晃晃的,寒氣逼得他倒吸一口氣。
二十萬放在銀行裏,王天偉居然沒提取出來。這倒是出乎馬宜春的意料。好大的膽子!也不怕警方凍結賬户。或者,他壓根兒不想還賭債,逃走了之?馬宜春慶幸及時找到了他,一旦逃往外地,後果不堪設想。即使被警方抓捕回來,錢肯定是拿不回了。
馬宜春把被搶的錢裝進揹包裏,左手挽着王天偉的肩膀,右手持刀挾持他來到農行。銀行剛開始新一天營業,辦理業務的人不算多,八九個人的樣子。
恐懼感一陣陣襲上心頭,馬宜春感到心臟狂跳不止,發出沉悶的響聲,汗水浸透了全身衣服。王天偉卻是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神情自若地叫號、靜候、填單。
馬宜春回首張望銀行大門之際,突然滋生出拼命逃走的想法,不停地用力緊握刀把。王天偉察覺到馬宜春恐懼異常,在取款單簽名處飛快地寫下:110。
工作人員接過取款單,臉上掠過一絲驚恐。
“對不起!櫃枱……沒這麼多錢……我到後面取錢……”
馬宜春見工作人員神情慌張,立馬明白了一切。他揪住王天偉的頭髮,厲聲叫道:“你敢玩陰的害我!”舊恨新仇一齊湧上心頭,馬宜春不由自主地拽緊刀子,朝王天偉刺去,血珠子噴射到櫃枱的玻璃上……
“出事啦——”
人羣頓時騷動起來。
馬宜春楞了一下,隨即扔下刀子,奪路而逃……
(待續)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9-05)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