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個回答
捲毛八一八 06-08 19:47
2贊
踩
《肖申克的救贖》,毫無疑問疑是一部好的作品,它沒有靠動作,特效,乃至美人來吸引觀眾,它靠的是安迪在劇中表現的韌性與對自由的嚮往。
安迪沉怨入獄,不安於現狀,知道自己不能通過法律手段為自己申冤,他選擇了越獄,為了自由,他準備了20多年,一把小小的錘子,每天在外面小心翼翼地把褲腳的泥撒出來,他一日復一日地做這件事,一做就是二十年,這不僅體現了他的睿智與嚮往自由,也看出了他的韌性,以及對未來還是充滿希望,在獄中,就和黑人説,他希望可以在島裏終老。
劇中有一個場面特別讓我深刻,老布出獄後,因為適應不了外面的社會,自殺了,因為他被監獄的生活體制化了,這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怎麼去解決體制化這個問題?怎麼讓監獄的人重新適應社會。
評論
走着走着花就開了 03-31 11:20
65贊
踩
關於《肖申克的救贖》,先談談電影本身。電影劇本改編自著名作家史蒂芬·金的小説。雖然史蒂芬·金寫的小説並非每篇都是名篇,但不少小説被拿來拍成電影,並且有不俗的口碑,足以證明史蒂芬·金在故事創作上的實力。 也正是這非凡的創造力,為《肖申克救贖》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整個故事講述了安迪被誤判殺人,在肖申克監獄做了 19 年牢的經歷。當時的監獄,囚犯大多是來自美國社會底層的人,一時糊塗,犯了罪。安迪則不同,他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安迪受過高等教育,是銀行家。影片的一開始並沒有完全告訴觀眾,安迪是否真正被冤枉的。關於案發當時的閃回,依據的是地區檢察官的敍述而非安迪的證詞。在電影一開始埋下的伏筆直到影片最後才爆發,而這爆發也引出了電影最核心的主題之一:希望。 雖然沒有明確的説明,但安迪被判入獄一開始,就沒有放棄希望,放棄追求自由的希望。他知道自己是無辜的,而背叛無期徒刑根本不能翻案的他,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所以他一直沒有放棄希望。19 年,他是直到希望破滅才逃出監獄的。 和安迪不同,本片的視角提供者,安迪在監獄中的好友瑞德,和其他在監獄中的人一樣,放棄了希望。他們的放棄,讓他們漸漸地「體制化」。這個概念,是不少提及這部電影的人會説到的一個概念。一開始,來到監獄的人無法適應沒有自由的生活。但漫長的囚期和有限的自由,讓有極強適應能力的人類適應了在監獄中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與世隔絕的囚犯們,逐漸被監獄這個特殊的體制「體制化」。最為生動的例子,便是片中在肖申克監獄囚禁了將近 50 年的老人布魯克。假釋出獄的布魯克無法適應監獄外飛速發展,瞬息萬變的社會,最終無奈的選擇了自殺。在監獄裏人形雜貨店瑞德看到布魯克的悲劇,也擔心自己獲得自由後,會不會面臨和布魯克一樣的絕望。 可安迪並沒有絕望。他呵護自己心中的希望。他沒有被監獄中的基佬擊垮,通過自己的一技之長贏得了在監獄中的有限自由——掛海報、辦圖書館、教授年輕人識字。一直以來從來沒有放棄希望的安迪,挖了一條逃出監獄的隧道,但他事成之後就離開監獄——面對安迪是早已經挖好了隧道還是湊巧在湯米死後才挖好的,我個人傾向於前者。事實上安迪可能是肖申克監獄中被判長刑期的罪犯中,唯一沒有被體制化的。十幾年來,他不動聲色的挖隧道、撒石子。這不僅僅是找事情做,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心裏的秘密能憋了十多年沒跟別人説,甚至沒跟最好的朋友瑞德説,這心臟也是夠強大的。 也正是這份希望,讓安迪在電影中平靜了將近 2 個小時後,決定逃出監獄並報復典獄長,走向自由。而這,似乎是人們所熟知,卻經常忘記的。 曾經在不少情況下,我是一個悲觀的人。面對難題,我首先想到的是最壞的情況。這種思維定勢也讓我還未嘗試許多事情,就被自己的悲觀嚇壞了。我就像那些在監獄中待久的人,被自己的悲觀情緒體制化了。我不敢擁有希望,覺得擁有希望,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難題是一個十分奢侈的想法。可是,踏出第一步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其實要做的很簡單,在悲觀之外看到另一種可能。這個世上有太多的自我設限,這些限制讓我們像小説或者電影裏的人物一樣,人生的道路似乎只有少數,或者乾脆只有兩種選擇。 但人生並不是選擇題,它更像最後的作文。可能它連作文都不是,因為不會出現一個既定的命題,字數的限制。怎麼答題?言之有理即可。 從這條出發,為何要有希望呢?抱着絕望同樣是人生。寫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太宰治用自己的消極和絕望活出了自己的人生。絕望和希望也並非非此即彼的,它在每個人的人格中或多或少都有,只不過看哪個起了主導的作用。如果説為何要抱有希望,可能是隻有還有希望,人類價值中最重要的一條「自由」才不會消失。 絕望就像一所無形的監獄。它屏蔽了其他可能性,用否定搭起不可翻越的高牆和鐵窗。在電影中,新入監獄的胖子就充滿了絕望,因此激怒了獄警頭子,被活活打死。在餘華的《活着》中,福貴的希望是,只要活着,日子會越過越好。只要死了,就什麼都沒了。 希望是個好東西,不要輕易的把它踩碎了。
11評論
芒果愛説 公共營養師 04-13 06:39
6贊
踩
兩部電影都是那個年代的經典制作,而湯姆克魯斯也成了100名影響全球的人物之一,可以説這兩部都是非常好的勵志電影,阿甘傻傻的做自己堅持的事,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穫,而肖申克的救贖裏面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細節是,那個小偷在監獄裏面看書,複習考試,然後在只有一名老師監督下,很準時的交了試卷,那個小偷還很不情願的交給他,然後把試卷郵寄到大學,還通過了,我在想這在中國是不可能的事啊……
4評論
驚醒的彼格 03-23 14:45
42贊
踩
《阿甘正傳》看完感覺有點暖,《肖申克的救贖》看完有點壓抑。
阿甘智商低於常人,但他做什麼似乎都有神光籠罩,運氣逆天,做什麼成什麼。我覺得首先他智商低了些,那麼運氣好些也是可以忍受的,然而運氣那麼好讓我怎麼忍?!不過看完之後我竟然沒有站起來罵一句:“霧草,lz怎麼沒有那麼逆天的運氣?羊駝啊!”因為我突然有種靈台清明的感覺(即將突破,我要飛昇上仙啦),阿甘雖然智商低,但在他撲魚的時候,他用全部的智商捕魚。在他跑步的時候,他用心力跑步。他做一件事就全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把這件事做到了優秀,做到了極致,當然也就成了大牛。
其實這個道理非常顯而易見,每次當我看見一個人,比方説他每天都讀兩個小時的英語,或者每天都讀幾個小時的書,我就會覺得,即便他成不了大翻譯家,成不了大學者,也一定是個不平凡的人,然而當我自己要做些啥的時候,就總覺得這麼做也沒用,那麼做也沒用。事實上我覺得這是因為智商低的阿甘想得少,怕得少,做得多,而智商正常的我們想得多,怕得對,做得少。
《肖申克》是大一在宿舍看的,大學嘛,忙於迷茫。那天下午第一次看完肖申克,憋在宿舍一天了,感覺就像安迪在監獄一樣,當時看完有一行字在心裏浮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牢籠”,當時這行普通的字給了我很多力量,想要改變現狀的力量,想要衝破自己的牢籠。
21評論
雨落潤無聲 01-21 21:49
271贊
踩
雖然《阿甘正傳》看了有十多遍,但最近才意識到這是一部“保守主義”電影,有着濃重的“保守意識”。
阿甘的家鄉在美國南部的阿拉巴馬州,而南部一向以“保守”著稱。比如阿甘重視家庭、對愛情從一而終、有責任感、視朋友如家人。雖然阿甘不是種族主義者,但是電影對南部地區對黑人的種族歧視也有描寫。反正“紅脖子”、“清教徒”這些詞不斷從我腦袋中冒…
相對的,珍妮作為一位“嬉皮士”,被編劇整得夠慘,這擺明嘲笑左翼人士…珍妮的叛逆、嗑藥、濫交與阿甘形成鮮明對比,最後雖然迴歸家庭,還是死於艾滋病(這是早年吸毒濫交埋下的禍根嗎…)。
有趣的是關於越戰的態度:縱然影片對阿甘參加越戰不乏調侃,但是反戰的自由主義者也被描述成小丑。珍妮那個男友有多不靠譜啊…
《阿甘正傳》描述了保守主義對自由主義的勝利。不過這一切包裹在温暖的外殼中,觀眾不會注意這種對立。
雖然當年《肖申克的救贖》在與《阿甘正傳》角逐奧斯卡時敗下陣來,但這並不妨礙它日後成為無冕之王。電影中所傳遞的信念,堅持,希望,自由,友情等人性美無一不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主人公藉着雷聲一下下擊打着下水道管道時,每一下都像是觸到了我的靈魂深處,説真的,當主人公逃出肖申克的一瞬間,我便覺得身心滿是力量。這麼經典的作品,評價再高也不為過。
《阿甘正傳》不僅是一個好萊塢式的“夢幻”故事,也不僅是一部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傳記,更主要的是它通過智商只有75的阿甘非凡的人生經歷,宣揚了美國人淳樸、樂觀的精神風貌和堅強、執著的高昂基調,並以阿甘在美國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生活歷程,折射出一個迴歸傳統價值觀的當代美國精神寓言。
作為一部具有幽默風趣的喜劇風格的影片,《阿甘正傳》並沒有像同類型的影片那樣肆意揶揄和嘲弄,僅僅向觀眾提供一種消遣性的快樂文本,而是表達了嚴肅的人生主題,並通過主人公阿甘的眼睛和親身經歷,貫穿了美國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30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闡釋了美國一代人的精神歷程,從迷茫、掙扎、痛苦到重新尋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因此,阿甘的歷程就是美國人的精神歷程。阿甘在“二戰”後出生於美國南方阿拉巴馬州一個閉塞的小鎮,是一個智商為75的低智兒童,但是他的母親卻把他當做正常兒童看待,給他無微不至的關懷,並經常鼓勵他要自強不息。在學校裏,他認識了珍妮,兩個人成為好朋友。這個看起來有點傻的阿甘在躲避同學們追打的時候,無意間激發了他的跑步潛能,就這樣他憑藉這個特長跑進了橄欖隊,又跑進了大學,成為全美運動明星,受到總統肯尼迪的召見。在大學裏,阿甘經歷過阿拉巴馬大學黑人入校事件,畢業後參軍又經歷了越南戰爭,並在回國的一次偶然機會與黑豹黨首領見過面,和著名的搖滾巨星約翰·列儂一起接受過採訪,見證過水門事件,目睹尼克松總統下台。通過阿甘傳奇化的生活經歷,讓我們看到了美國30年的歷史滄桑,從反對種族歧視到爭取黑人民主權利的運動,從反戰運動到嬉皮士的反主流運動,從肯尼迪被刺到尼克松因水門事件下台,甚至阿波羅登月和中美建交。這些歷史事件充分見證了美國人在這一歷史時期的生活風貌和精神狀態。最後,阿甘淳樸、誠實、堅強、善良的美國精神和他所堅守的美國傳統價值觀念終於迎來了回報,阿甘成為一個國家英雄、商業大亨和優秀的父親。所以説,整部影片不僅是他傳奇人生的精彩演繹,也是美國精神的展現和寓言。
在阿甘身上秉承着樂觀、堅強的美國精神,他正直、善良,對友情和愛情忠誠,仗義疏財,具有頑強樂觀、執著進取的精神品質。正是因為這種精神品質,低智商的他在軍中能夠如魚得水,不僅表現出色,而且還立了戰功,榮獲勳章,並因球技突出參加了“乒乓外交”。服完兵役後為完成好友巴布生前的夙願,他來到巴布的家鄉,購買了一隻捕蝦船,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成為捕蝦業的巨頭。後來,阿甘在不停的跑步中,給了千千萬萬精神迷茫的人以勇氣和信念。阿甘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夢”的實現者,他依靠自己樂觀平和的心態、頑強拼搏的精神來取得事業和人生的成功,這既凸顯了淳樸、樂觀、堅強、執著精神品質的可貴,又對傳統的美國精神進行了重新確認。
傳統家庭的重要性一直是影片強調的主旨,其更深刻的含義是呼喚傳統家庭價值觀的迴歸。二戰後,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離開家庭參加工作,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發生明顯的改變,同時人們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婦女解放運動的興起,使得更多的女性從家庭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些變化也導致了女性在家庭關係中的變化,以往美國那種父親在外面工作、母親在家中做家庭主婦的傳統家庭關係破裂了。在影片中我們也能夠發現這種“破裂”,阿甘和珍妮都是單親家庭,珍妮從小就失去母親,她的家是父親對她進行騷擾的地方,而她後來所居住的祖母的家也只有祖母一個人,並且祖母的家是在拖車上,這都證明了像珍妮這種單親家庭的不穩定性,同時也暗示了造成珍妮後來放縱、墮落的原因。在珍妮每一次迷茫、放縱的時候,阿甘總是會要求珍妮回家,因為他認為只有在那個地方才能得到安寧和幸福。最後,珍妮和阿甘終於回到了他們真正的家,結合在一起。而在珍妮死後,阿甘把她原來的家給剷倒了,使那個充滿罪惡的地方永遠地消失了。在影片結尾,編導安排阿甘做單親爸爸,是因為與曾有過放縱生活的珍妮相比,顯然阿甘更富有責任感和愛心。結尾的這種安排不僅暗含着對傳統家庭價值觀的呼喚,也暗含着父親將在家庭生活中發揮着更大的作用。
影片公映後,有人説這是一部“反智電影”的代表作。從電影中阿甘這個低於正常人智商的人獲得成功的故事情節來看,這的確是一部“反智電影”,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冷戰”結束後,美國國內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狀態的厭煩、對迴歸自然生活原態的渴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那個年代的人們,在經歷了60年代的動盪不安和70年代的自由放縱之後,進入中年的他們對人生逐漸有了更為理性的認識,開始從激進的運動分子轉變為保守的傳統觀念的守護者。他們重新認可那些曾經失去的傳統的價值觀和美德。可以説,《阿甘正傳》中所讚揚和崇尚的美國精神,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保守主義思潮迴歸的產物。在後工業社會,隨着物質生活的高度發達,人們的精神生活卻嚴重失落,人自身不斷地異化,人們的傳統美德慢慢地消失,出現了道德敗壞、關係淡漠等現象,人們開始對經濟發達的現代社會產生了莫名的懷疑和恐慌。而阿甘的出現正好填補了他們對現實生活的渴望,他所具有的善良本性和執著自強的精神風貌也是對現實生活中人們精神生活的最佳指向。
在影片中,特技運用與影片主題相得益彰,使影片大放光彩。好萊塢電影製作歷來重視影片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共同體現,力求使特技的運用達到這兩點的完美結合。在《阿甘正傳》中,最完美的特技體現就是那一片飄浮的羽毛的藝術化處理和阿甘真實再現在著名歷史事件中的情境化表現。影片開始就是一片羽毛飄飄蕩蕩,最後落在阿甘的腳下;結尾阿甘送走自己的兒子,若有所思地坐着,那片從書中滑落的羽毛在清風的吹拂下飄向藍天。也許命運就像片頭和結尾那片羽毛一樣,永遠不停地飄蕩,雖然你不知道它最終會飄向何方,但是隻要你肯努力,還是能夠改變它的。面對命運,影片中有三種代表人物,一種是以阿甘母親為代表的堅守者,一種是以丹中尉為代表的懷疑者,一種是以珍妮為代表的反叛者。阿甘的母親面對低智商和身有殘疾的孩子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她將阿甘像一個正常的孩子一樣來培養。因為她知道生命中有很多事情註定要去做,對於阿甘她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而阿甘的成功也驗證了她對命運的態度。丹中尉一開始非常堅信自己作為軍人的使命,但是在受傷殘疾後開始懷疑人生,在醫院裏他對阿甘大罵、在暴風雨中向上帝怒吼,丹中尉的懷疑代表了他們那一代人對命運的懷疑和困惑。珍妮是一個反叛者,從一開始反抗自己作為平凡人的命運,上《花花公子》的封面、在酒吧裸體演奏,直至流浪、迷茫,她是那個年代美國“垮掉的一代人”的真實寫照。可是最後,這個反叛者也累了、厭倦了,回到了堅守命運的阿甘身邊,丹中尉也在阿甘的感召下,成為一個堅定的命運拼搏者,他們的轉變肯定了對命運的堅守和努力。
影片特技運用的一個獨具特色的地方是將歷史和現實交織在一起,使阿甘貫穿於戰後30年間重要的歷史事件中,如阿拉巴馬州塔斯卡騷亂、肯尼迪總統被刺、“乒乓外交”、水門事件等,並且他還經歷了3K黨、搖滾樂、嬉皮士運動、反戰運動等,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電影通過特技達到了運用個人命運揭示歷史進程的效果,並且使觀眾感覺更加真實可信。在這裏阿甘不再是歷史的審視者,而是歷史的見證者。通過電腦特技的拼貼,電影將美國戰後30年間的社會精神變遷,濃縮為一部阿甘個人的成長傳記,在這裏歷史發展和個人發展巧妙地置換,觀眾伴隨着阿甘一起來回憶、體驗、思考這段已經流逝的、帶有些許傷感氣息的歷史。這些特技的運用在加強觀眾視聽體驗的同時,也加深了觀眾對電影內容、主題的認識。
《阿甘正傳》之所以能夠受到觀眾的歡迎,除了喜劇化的形式特徵之外,主要在於影片所反映的深刻的文化內涵、人生主題以及高超的敍事技巧和電影特技。它所反映的人文內涵向美國以及全世界的觀眾提供了一種精神導向,為我們增添了一種更深的人生感悟。阿甘的人生歷程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應該需要什麼樣的心態。阿甘的命運就像影片中那片飄浮不定的羽毛一樣,雖然時而飛躍、時而下降,但總會飛向天空,馳騁自己美好的命運。也許我們會像阿甘一樣,跨越每一座山峯,跋涉每一條河流,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去經歷每一段平實或者驚奇的故事,去觀賞大自然中每一處的燦爛和優美,去聆聽每一個朋友心靈深處的聲音。
肖申克的救贖
首先,我們要先知曉肖申克的救贖到底在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當然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安迪杜福林,而我心中的安迪,則為我們講了一個“人性”和“神性”的故事。
首先我表明我是堅決的無神論者,在我看來,人的優點的集合即為所謂神的特點,完美的人即為神,即擁有了一定的“神性”。
那麼什麼才是完美?
一種是才華橫溢、努力異於常人、萬事皆順、頤養天年、流芳百世的這種人類,説實在,這樣的人類太少了。
另一種是擁有聰慧的才智、高尚的道德、不屈的意念、不斷抓住時運而拼搏、在不斷失敗和曲折中最終找到自身自由的人。
後者更多,或者説,我們更容易在周邊或者人物傳記中知曉。
後者我們的感觸也更多,也更加容易認同和學習。
安迪,就是後者中的楷模,或者説,既然後者的准入門檻很低,那麼怎麼樣才能作為後者一樣的人,並獲得有意義的人生呢?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不是小説)給予了一個近乎完美的敍事化答案。
我現在就逐一場景介紹一下我對整個答案的解讀,雖然我看了近乎5遍,但是還不一定能夠記住所有的順序和細節,希望大家給予指正:
第一幕:入罪
安迪因為涉嫌謀殺夫人被審判並且定奪入獄
這一幕介紹了安迪是一個銀行家,涉嫌謀殺其妻子的動機,以及判刑的過程
如果你涉事較深,看過整個電影,回頭再看這一段,實際上是一個墮落天使的故事,我們每一個人難道不是如此嗎?每當我們感到困惑、艱難的時候,很多時候,會想到兒時的榮耀、父母的愛、斑斕的童年、無憂的歲月、甚至聰慧的自身,但是忽然有那麼一件事情、或者經過了一個時期後,沒有原因的,莫須有的,你到達了一個窘迫的狀態,無力、無能、無望,陷入無法反抗的深淵,等待你的是黑暗的一段旅途,你曾經的所有都變成了回憶。
社會上80%以上的人都具備這樣的經歷,只是你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和安迪的處境有何不同,或者説,很多時候,安迪也好、我們也好,認為這樣的事情是偶然,其實是必然,這就是“非凡困境”的到來。
每個成人,特別是男人,到了一個時間點,都會遇到“非凡困境”,被審判入獄(窘迫的處境)。
但是,如何應對,則是安迪和其餘人、成功者與平庸者的區別之處。
入罪,才是一切的開始。
人生本是一個痛苦很多的歷程,從生下來開始,難道不是一個入罪的歷程嗎?
關鍵是安迪接下來怎麼做,關鍵是我們接下來怎麼做。
第二章:你的新環境
牢籠一關,消毒粉抹上、沖水洗淨身體、領上囚服,跟隨引導到自己的單間——新的人生變開始了。
鯊堡是一個新的開始,一個無法迴避的新生活,不同的是,這個生活要比之前的生活條件出奇的艱苦,生活更是陷入無盡的枯燥。未來只有等待。
這個環境,實際上是三重環境:
1.硬件環境——我們無法出去的宿命,鯊堡的圍牆
2.高級權力——以典獄長為首的管理階層
3.一般社會——以犯人構成的日常社會
胖子被打死説明了兩個事情,第一,一般社會對於弱勢者的玩弄和輕蔑,第二,高級權力的可怕力量——可以直接致人於死地,只要他們願意。
如果説還有第三件事情,那就是説,高級權力的草菅人命對於一般囚犯看來是稀鬆平常的一件事情——搞死了又怎麼樣?
安迪這個時候問了一句話:死去的囚犯叫什麼名字。
這説明,安迪對於不對的事情,並沒有像死去的胖子一樣精神崩潰,即使他是冤枉的,也沒有像大家麻木不仁,而是冷靜而隱晦的提出自己的主張,並且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清算此事——哪怕是一丁點的希望。
安迪第一次展現出他不同之處,瑞德也感覺到這個人和其他的囚犯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換句話説,對於不公平,伺機要進行改正但又沒有不自量力,通過善良公正的人性本身去努力改變,這是很大的閃光點。
監獄裏其他犯人也有很多善良的人,在胖子死了之後,説了句:我擦!(FUCK),表現了自身對這樣事情的唾棄和對胖子的同情,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因為他們所想、他們所做的就只有這樣了。
正如很多的社會人。
第三章:你的穩固資源
有人説,安迪認識瑞德,是友情的開始。
這個我不否認,安迪認識瑞德,在我看來,是其整合資源的開始。
這個資源包括幾個方面:
1.初期,想要一個鑿石頭的工具,只有瑞德可以搞到。
2.自身的關係需要,在這麼險惡和不公平的環境中,需要有可信賴的朋友。
3.第三,通過朋友的朋友之間的認同獲取自身的小圈子。
這裏要強調的是,安迪並沒有主動整合資源的意思,換句話説,安迪沒有對瑞德説:我們做好朋友吧?怎麼樣。僅僅是希望瑞德能夠幫他的忙,而這個忙也是基於平等的交換。
這與儘可能拉關係,拓展圈子的意思不太一樣。或者説,安迪觀察瑞德、瑞德觀察安迪很久,才互相主動開始了基於平等交易為核心朋友關係。
這個關係持續了一生。那就是基於平等、互利、欣賞、信任的關係。
如果你有一些關係,是非常優秀的人之間基於以上要素形成的網絡,那麼,獲得天台清掃工作的時機可能也會馬上到來。
於是,安迪不僅僅可以雕刻石頭,他忽然可以”外出“了,和瑞德以及他的朋友們一起。
於是,獄中的第一次機會就到來了。
而這時,其實安迪根本就不知道。
機會來臨的時候,不會讓你前一天有所準備的。
53評論
慕琰L 06-08 11:39
4贊
踩
一:《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很好的做到了人物的寫實,讓其形象具體明確,男主角安迪讓我想起了《瘋狂原始人》中的蓋,代表着希望,好像永遠充滿着無限的力量。而他的朋友瑞德更像是一朵向日葵,在黑暗中他低着頭,不願意相信有希望的出現,而太陽一旦升起,他便會仰起頭去尋覓陽光。老布是一個悲劇的存在,像瑞德説的,他被體制化了,導演安排這樣的幾個人物一定有他的用意,“充滿希望你才會活下去”
二《阿甘正傳》
如果説肖申克的救贖震顫了我的靈魂,那麼在《阿甘正傳》照亮了我的生命。每次需要充電的時候,阿甘總會給我力量,我已經看了很多次,前後加起來都有二十多遍了,裏面每一句對白我都記得下一句是什麼,每一個令人感動的瞬間和笑點都歷久彌新,感謝這部電影陪伴我長大!
評論
快遞當日送達 02-07 18:09
7贊
踩
兩個加起來看了四十多遍吧,先回答你下面那句怎麼理解作品想表達的意思。應該先看一遍片子,再看一下作者的介紹,看一下導演的介紹,再看一遍片子,因為影片脱離不了編劇和導演想要表達的內容。不過理解不理解意義不大。
然後回答你問題,兩部片子想表達什麼。這個問題特別像上學的時候閲讀題裏的一個常規問提,作者想表達什麼。不瞭解大時代背景環境和作者本人,真的是想象不出這個問題怎麼能回答。即便回答也不一定是作者所想吧。
所以總的來説我覺得看電影,感受和道理,都只對觀影的個體而言。如果想知道對一個羣體而言有什麼通用道理的話,那麼根本沒必要看片子,看影評就好了啊。
你自己有自己的角度,問別人這些就沒意思了。自己找道理吧。
最後兩個片子對於我來説我得到什麼道理呢,就是看片多看幾遍,不同時間不同經歷下看起來感覺不同。
2評論
彩虹歸來 05-18 04:39
2贊
踩
兩部電影都同時表達了堅持不懈這個概念。不同的是,《肖申克的救贖》講的是一個高智商的人如何運用知識和智慧,逃脱困境,懲罰惡行,重獲新生的故事。《阿甘正傳》講的是一個低智商的人如何專心致志,孝順忠誠,信守承諾,最終獲得物質與精神雙豐收的故事。
《肖申克的救贖》表達的是人類的終極嚮往,對自由的追尋。並且深層次展現了被體制化的人,一旦失去規則,反而陷入恐懼,無法享受自由。
《阿甘正傳》更接地氣,表達的是平常人的人生真諦。親情、愛情、友情、事業,這些元素構成了人生。追尋本心,不忘初衷。就算時代變幻,時事紛雜,也不會迷失自我。
評論
丨小人物 02-01 02:04
9贊
踩
肖申克的救贖我只看過一半,不好評述,阿甘正傳我看過的三遍,帶給我的都是滿滿感動。親情,友情,愛情,忠誠,守信,可以説要什麼有什麼。有一次我上網搜了一下關於阿甘正傳的影評,有一篇深深地吸引了我。大致內容如下:阿甘正傳是一部向珍妮和丹中尉道歉的影片,丹妮吸毒墮落,玩嬉皮士,放縱最後患上艾滋病;丹中尉在越戰中失去雙腿,回國後酗酒,自暴自棄,一心想為軍人的榮譽而死,這部影片好像在張他們述説:是社會不好,讓你們受了那麼大的委屈,讓你們變壞,對不起,回來吧,是社會事我們不對。讀到此處,淚如雨下。喲現在找不到那個影評了,一直再找,麻煩好心人找到了回覆一下。
評論
星雲80706958 01-22 21:37
50贊
踩
肖申克的救贖是我最喜歡的故事之一。我看了一遍書籍兩遍電影。不論多少次看,什麼時候看,在電影最後,安迪與雷德在海邊緊緊的擁抱,我又不受控制地濕了眼眶。我現在還能想起雷德的獨白,我希望安迪在那裏,我希望我能成功跨越美墨邊境,我希望能見到我的朋友,和他握握手。我希望太平洋就和我夢中一樣藍。我希望。。。。這份希望讓人感動,很少有電影題材是關於希望。我想,能把這本書翻拍的這麼好,也真是我們的幸運。當初正是看了電影才去買書的。
我買的書是人民文學出版社,不知道是不是唯一的版本。它的封面是一個緊閉的門,用色是全黑的,而在這個門上面,輕輕的站着一隻向外眺望的鳥兒。我想這就足夠了,對自由的渴望,永遠懷抱希望的堅定信念,全都表現在裏面了,而正是安迪身上執着懷抱的希望,深深打動了我。因為這是除了張藝謀的1942外讓我唯一流淚的電影。
當然,這個故事裏的一個名詞,體制化,也是讓人深思的,討論起來又要長篇大段了,就暫且放過它。畢竟我的感動不是來源於這個。
阿甘正傳我不知道有沒有討論的資格,畢竟我沒有看完它。草草了事。依稀記得裏邊的情節,只覺得阿甘的生活簡直太戲劇化了,而且記得裏邊一句話是被反覆強調的,即做正確的事。其實我們做事的對與錯自己心裏全明白,但是當然行動上不敢永遠的保證。比如我。也不知道自己偏題了沒有,只當聊兩句好啦,阿甘的精彩生活是不是令人羨慕呢?或者當一個白痴很不幸呢?但是無論我們怎麼想,我想阿甘自己應該是幸福的。
而且他自己是真的幸福。這讓人疑問,難道我們連一個白痴都不如嗎?當我們不幸福時。我們的不幸福很可能歸罪於不幸。當然阿甘有時會幸運有時卻非常的不幸。但是不幸就是我們抱怨的理由嗎?何況不幸福的原因,對生活不滿意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還都是人為因素。這就很值得我們思考了。
我的拙見太過淺薄,這個知名的故事或許還有其他很深一層的含義?我也不知道,或許我連評論的資格都沒有。
到這裏就結束吧,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26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