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絕了,他這十年沒白過 侯勇:電影見證波瀾壯闊
1905電影網專稿 “做演員三十多年了,咱就往回看十年,伴隨着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走到21世紀的今天,我感受了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革。從40多歲到50多歲,這是一個男演員最光彩的十年,我覺得沒有白過。”
近些年,侯勇接連出演了電影《守島人》《烈火英雄》等作品。他説,如果能夠通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給觀眾帶來一份感動與收穫,那便是最好的回應。
“守島就是守國,守國就是守家。”“看完”《守島人》的張華對這句台詞印象特別深刻。看着“守島人”每天守護國旗升起的一刻,她頓覺心中暖流湧起。隨着戲裏情節的起起伏伏,她哭了又笑,笑了又哭。
張華是一位特殊的盲人影迷,失明十餘載以來,一直靠電影支撐着自己的生活。她是盲人影院裏最積極的觀眾之一。無論新片還是舊片,都是她的“心頭好”。在她看來,電影是她與外界交流的工具,更是伴隨她走過餘生的禮物。
電影,共享美好生活。電影頻道特別推出“這十年,我們的電影生活”系列紀錄報道。本期節目,我們將對話演員侯勇和視障人士張華,感受他們對光影藝術的追求與熱愛。
演員侯勇:這十年,我沒白過
跟很多熱愛電影而成為演員的同行不同,侯勇先是演員,再愛上了電影。
他原本是個話劇演員,第一次接觸電影是1988年,作為羣眾演員在《紅與白》裏負責扭秧歌。“可能肢體語言表達能力稍微強些,我被安排站在了前邊,後面還有好幾百人。”侯勇還記得,當時是在拍一個大場面,不像現在多機位拍攝,那時候就一台攝影機,他們看到攝影機時特別興奮。
正因為這種經歷,他對攝影機始終心存敬畏,以至於後來,無論演小角色還是演男主角,只要站在攝影機面前,他都有一種無比崇高,無比神聖的感覺。
在部隊服役長達27年,侯勇因此常被邀約塑造一些正向積極的角色。
《衝出亞馬遜》中的特種兵王暉、《陳賡大將》中的愛國戰將陳賡、《建黨偉業》中的政治活動家唐紹儀、《烈火英雄》中的總指揮吳晨光以及《守島人》中的人武部部長王長傑......透過光影,他給觀眾留下了大量深入人心的角色。
《守島人》將侯勇的演藝事業又一次推向了高峯。憑藉在片中飾演“王長傑”一角,侯勇獲評第3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
影片根據江蘇省灌雲縣開山島民兵哨所原所長王繼才和妻子王仕花的事蹟改編。侯勇透露,全劇組只有他真正見過王繼才。
他跟王繼才同為江蘇人。某年,連雲港道德模範頒獎,他作為頒獎嘉賓有幸認識了這位道德楷模。可惜沒隔幾年,王繼才積勞成疾離世。後來,《守島人》的劇本遞到侯勇手上,他毫不猶豫地接下了。
“王長傑和王繼才有深厚的兄弟情誼。他既有把王繼才‘忽悠’上島的內疚,也因為王繼才在島上的堅守,心裏感到很踏實。這是一個很複雜的角色。”在侯勇看來,“王長傑”不是主人公,他是輔助主人公去完成戲劇表達的角色定位,一直在給王繼才傳遞家國情懷的信念,“演起來有些難度”。角色塑造中,他更強調通過台詞、對白、造型、鏡頭去渲染和表達兩者之間的情感。
能夠憑藉《守島人》再獲嘉獎,他直言這是值得欣慰的事情。“得獎演員大部分都是幸運的,但幸運的前提是必須努力。努力的結果有可能被認可,有可能就被淹沒了。我有幸有過幾次,已經覺得很欣慰。”
近些年來,中國影視行業飛速發展。風格題材更加多樣,百花齊放。侯勇坦言,這是一個很好的時代,文藝作品都是有力量的。為了適應時代發展,他在深耕正向人物的表演之餘,也致力於嘗試不同類型的角色,爭取“跳出舒適圈”。
“能夠被觀眾叫出自己在戲裏名字,我覺得有一種榮譽感。”
侯勇尤其在意觀眾對其角色的評價。他希望自己的角色能夠給別人帶來一些積極影響。前些日子,一場朋友聚會,有個復轉軍人向他感嘆,“侯老師,當年我就是看了你的電影,才激勵了我去當兵。您的電影,我在新兵連還看了好多遍。”
那一瞬間,侯勇特別感動,感動自己的電影事業,能夠或多或少地影響觀眾。
侯勇今年55歲,他總是告誡自己,現在每拍一部戲,都是拍一部少一部。而他始終堅持的是,演好每一場戲,拍好每一部作品,希望無論是三年還是五年,甚至十年之後回想起現在,都無愧於心,無愧於自己。
盲人影迷張華:愛電影,這輩子不會改變
“我們老是説眼睛是心靈的窗户嘛,電影就是我生活當中的眼睛啊,也是我與世界對話的唯一方式。”
2007年,長期近視的張華突然徹底失明。彼時的她52歲,因為眼睛壞了,急得哭了好幾天。她覺得人生沒有了希望,一度有過放棄的念頭。直到在朋友的介紹下,她開始接觸電影,才重新找回了人生的念想。
失明後的張華一直是心目影院的忠實觀眾。據悉,心目影院專門為視障人士而設,志願者會為他們提供專業的電影講解。影院曾數次輾轉換地,但無論是最初只能在小院裏坐着小馬紮,還是現在能夠舒服地坐在沙發椅,只要不是生病住院,張華每週都會準時出現在影院,落座於前排位置,專心致志地“看電影”。
這些年來,她看過《守島人》,記住了“守島就是守國,守國就是守家”的楷模胸懷。她看過《長津湖》,真情實感地為冰天雪地裏奮勇殺敵的抗美援朝志願軍而動容。
張華笑言,年輕時,眼睛好,但她沒有時間看電影。現在眼睛看不見了,才發現自己有好多電影都沒看過。她要用後半生,把落下的好電影全部補上。
“金色大廳的輝煌,或許是無數個王彩玲的夢想。正是恰似泡影一樣的夢想,才使得他勇敢的面對一切......”
“畫面上出現一位男人,他在暴風雨中用望遠鏡望着遠方,他就是守島人王繼才。陽光下,守島人的身影消失了,他的妻子哭了......”
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在志願者繪聲繪色的演繹下,張華依然能夠想象出生動的畫面和精彩的情節。失明的這段日子,她無法再次親眼見到山川河流,但電影就好比她的一雙慧眼,帶她感受世間繁華、人性光輝。
在很多優秀的電影裏,她不僅得到了愉快的觀影體驗,還獲得了支撐人生的信條。比如有些戲裏的英雄楷模,同樣是雙目失明,但他們依然頑強生活,絕不輕言放棄。這也使張華明白,人生總有希望。
喜歡電影的十數年來,電影幾乎成了張華精神生活、娛樂生活以及其與外界交流的唯一來源。用她的話來説,電影開闊了她的眼界,增加了她的知識,改變了她的人生。
時至今日,中國電影事業發展百年。於人生暮年有幸見證中國電影屢創輝煌,張華覺得,好電影只會越看越多,她下半生的觀影速度或許也追不上中國電影的發展步伐了。但無論如何,“愛電影,這輩子不會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