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習女排精神”燃爆的《奪冠》告訴你答案

納蘭驚夢/文

體育題材電影向來都是熱血拼搏、堅持夢想的代名詞,體育精神背後不妥協、不認輸的昂揚普世價值,常常使得觀眾能夠感同身受,更有甚者常常能夠影響遠及一生。

為什麼要“學習女排精神”燃爆的《奪冠》告訴你答案

過往以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為內核的女排精神,不僅極大的激發中國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更是為各行各業奮鬥的億萬國人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特別是在今年的特殊背景下,由陳可辛導演的《奪冠》,便是以紮實的品質、高燃的劇情與觸及內心的精神與感情,打開了中國體育電影的全新大門,也是為所有努力付出的國人又一次精神加油。

為什麼要“學習女排精神”燃爆的《奪冠》告訴你答案

過往有種説法,説是中國拍不出高質量的體育題材電影。隨着《奪冠》的上映,這種偏見大有被打破的趨勢。從手法上來説,《奪冠》打破了成王敗寇的簡單邏輯,女排姑娘們的奪冠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既有北京奧運會在家門口的關鍵場次落敗,也有重建隊伍十四場連敗十三場的經歷,女排姑娘的自我懷疑與否定,球迷與媒體對於球隊戰術的質疑與不理解,管理高層對於成績的不滿意,《奪冠》裏都沒有迴避。

為什麼要“學習女排精神”燃爆的《奪冠》告訴你答案

實際上,導演陳可辛準確的發掘到,體育的核心與魅力是競爭,是為了勝利背後付出的血汗淚。既不是弱者受一兩句激勵就陡然神功附體勇奪冠軍,也不是天賦異稟的選手降維打擊全面碾壓。真正的體育電影,應該是充分尊重體育規律,從基礎體系建設、人才選拔、訓練競爭,乃至心理調適的全過程。

為什麼要“學習女排精神”燃爆的《奪冠》告訴你答案

《奪冠》不僅僅展示在鎂光燈下競技場捱捱的較量,更將運動員、教練員場下的真實生活充分展現,譬如郎平作為職業教練身份與中國女排情感的矛盾,朱婷對於為誰打球這個終極問題的思考,多條情感線的層層推進,最終才足夠串聯起讓人熱血沸騰的高燃場景。

為什麼要“學習女排精神”燃爆的《奪冠》告訴你答案

體育題材電影之難,也難在技術展現之上。因為拍攝體育電影對場地和設備的要求更高,既要記錄運動過程,又要結合歷史真實比賽進行還原,調度之難可想而知,常常一場幾分鐘的戲拍攝時間都要數十小時之長。有時候為了還原一分鐘的現場,更是需要耗費整整一天,細緻程度可想而知。

為什麼要“學習女排精神”燃爆的《奪冠》告訴你答案

而《奪冠》可謂是迎難而上,大篇幅高還原了1981年日本世界盃決賽中日大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中美大戰,以及2016年裏約奧運會的中巴大戰三場經典賽事。

為什麼要“學習女排精神”燃爆的《奪冠》告訴你答案

陳可辛不僅通過大量啓用了中國女排運動員解決了技術真實性的問題,同時也邀請了部分巴西、日本等國家的真人運動員。劇組從球場動作、走位到場景都力求還原,採用了遠高於現場轉播的視覺呈現,給觀眾帶來實況轉播都無法體會到的視聽感受和刺激。

為什麼要“學習女排精神”燃爆的《奪冠》告訴你答案

而對於非專業運動員出身的吳剛、彭昱暢等人來説,常常也是為了完成一個簡單動作付出了無數次的練習:吳剛將扣球動作週而復始的練了又練,還得到了前來探班的郎平親自指導;彭昱暢需要有一個“魚躍”救球的動作,也是反覆練習直至得到專業排球指導認可才算完。這些細節的打磨,都是《奪冠》充滿真實感的原因所在。

為什麼要“學習女排精神”燃爆的《奪冠》告訴你答案

對於情緒的自如調動也是《奪冠》的亮點,經典體育題材電影裏每逢關鍵場次,球員與教練的情緒波動,才是最能夠讓觀眾感知到這個角色温度的地方。

為什麼要“學習女排精神”燃爆的《奪冠》告訴你答案

吳剛飾演的教練在出徵日本前的訓話:“什麼是中國女排?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這是一個老女排人對於集體概念的高度凝練,也是對集體榮譽感的高度珍視;郎平給朱婷的短信裏鼓勵她,“你是我見過最好的球員,你不必成為我。”這又是一個老女排人對於新女排人的精神傳承與接力。中國女排能夠踏上輝煌,捱過低谷,再攀輝煌,靠的就是這股子勁。

為什麼要“學習女排精神”燃爆的《奪冠》告訴你答案

有道是女排精神,是對時代的呼應和作答。放到當下背景,國人所處的環境跟女排又何曾相似——這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奪冠》對有着輝煌過去的新女排重新出發,再登輝煌的刻畫,更是鼓勵我們任何成功,光靠敲鑼打鼓是不夠的,只有靠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精神來讓願景一一落地。行走在當下的我們,不僅需要牢記這段温暖而有力量的全民記憶,這段點燃愛國情緒的世代共鳴,更是要在這樣強烈民族情懷,幹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責任編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8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要“學習女排精神”燃爆的《奪冠》告訴你答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