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裏婚姻情感百態,如何照見當代人的內心
婚戀故事裏藴藏一個時代的社會、家庭以及人際關係,向來受影視作品關注。近日,《相逢時節》《我們的婚姻》《婚姻的兩種猜想》三部新劇幾乎同時開播。它們類型各異、氣質迥然,但劇中的情感糾葛或多或少折射着近年來人們對婚戀、對職場、對財富的觀念更迭。
人到中年,事業安穩,但情感需求與家族間的矛盾交織成了人生的一團亂麻;結婚六七年,小兒初長成,重拾的職場身份眼看着就要割裂家庭與個人的理想之境;初婚與未婚,大數據算出的登對與電光火石一見鍾情,似乎都不是主角們追求的速成的完美婚戀方案——三個不同的婚戀階段,三層不同的情感焦灼。
如果説《人世間》中光字片的眾生相收束在了中國社會轉型的21世紀最初十年,那麼幾部新劇承接的儼然是“後人世間”的婚姻百態:時代呼嘯向前,原子化社會中的都市男女已經或正在面臨各種觀念的拐點。隨之而來,人的內心秩序也在時代變遷裏悄然重建。
婚內分工的流動,越發顯見地撬動了社會認知
青年一代的異鄉打拼與老齡化進程的疊加,使得職場與家庭的平衡成為越加普遍的生活命題。誰主外誰主內,這道選擇題判斷的僅僅是一家幾口人的婚內分工嗎?《我們的婚姻》試圖用不同性別的境遇,拆解我們日常生活裏熟視無睹的“性別”分工。
《我們的婚姻》裏,沈彗星與丈夫盛江川已過了六年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其間,妻子從奶娃到教育孩子都是一把好手,還練成了能搬能扛、搞得定裝修搬家也精通水電工的一身本事;身為投行高管的丈夫承擔家庭經濟開源,事業上前景一片大好,但在子女教育和家務事上,這位甩手掌櫃也是“一問三不知”先生。大學時的夢想一朝被點燃,沈彗星決意投身職場。三口之家起了波瀾,孩子的接送與陪伴,這是顯見的時間再分配問題。而當夫妻雙方的事業機會同時降臨,該遷就誰、犧牲誰,才是真正的痛點,撼動着家庭內部關係,也撬動了社會的認知。
作為參照組,《我們的婚姻》還設置了兩對同齡夫妻。同為金融圈人,女高管董思佳與丈夫李宇文堪稱沈彗星一家的“性轉版”。全職爸爸既要面對外界異樣眼光,也因自己的職場訴求得不到妻子看重而心有鬱結,夫妻關係埋下雷區。另一位全職媽媽蔣靜是夫妻關係裏的完全被動者,“把老公當老闆”的心態,讓她幾乎沒有抵禦婚姻風險、人生意外的能力。隨着三對夫妻的“主內者”先後對個人前途有了新規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家庭結構鬆動了,就業市場的“空窗期尷尬”“性別歧視”,社會生活各層面的慣性認知也都在搖擺邊緣。比如劇中有場戲,盛江川作為學校親子運動會上唯一的爸爸被大加讚賞,可似乎所有人都忽視了,媽媽的陪伴本不存在“理所當然”。又比如李宇文惦記自己的歷史所學,重返職場的動議才剛開頭,妻子一番性價比論澆來兜頭冷水,“賺錢少就只能放棄夢想”的想當然,“社會價值被簡化成金錢”的粗暴等號,由此成為劇中引發的又一重熱門叩問。
故事更輕巧、詼諧,《婚姻的兩種猜想》試圖對話的觀眾也更為年輕。互聯網時代,大數據能用模型算出各方面背景條件適配的對象。但速配人生裏,如何慢燉愛情、親情,成了年輕一代女白領沈明寶與丈夫楊爭的人生課。突然懷孕、突然的原生家庭變故,一連串計劃外事件,終將用紮紮實實的生活考題教會小夫妻,什麼才是情感與婚姻的真諦。
時代在變,婚戀家庭劇的主題也在變。從30多年前的《渴望》到近年來的《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完美伴侶》,電視劇中觀照的中國家庭關係已從無怨無悔式的付出型主角,漸變為追求個人價值與家庭關係兩全的角色塑造。如今《我們的婚姻》更進一步,家庭與職場怎樣平衡不再僅僅是屬於女性的困境,而是在提示觀眾,我們對兩性的認知偏差,是否存於更廣泛的層面。同樣,《婚姻的兩種猜想》也用婚姻的全新想象淺淺地揭開思考:倍速時代,人生依然值得日復一日的磨合與珍惜。
温暖不燙人的戲劇設計,更能抵達共情
現實中,婚姻常與“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捆綁。這兩年,蜜月期後的倦怠、工作壓力下的掙扎、中年危機時的疲憊,凡此種種,常是婚姻情感劇的戲劇矛盾之核。相似的人生規律中,創作者們總希望寫出故事新編,於是,在複合類型上做文章以提升戲劇性的濃度,被視為講故事的新法。
《婚姻的兩種猜想》用近乎漫畫式的語態來講年輕人的婚戀事,也用健身教練與富家女的相遇開拓出姐弟戀的樣本,只是誇張的手段和橋段,都讓人難以代入。《我們的婚姻》一邊在職場和家庭的場域裏拋出一句句“懂你”的台詞,一邊則因為綁架案的畫蛇添足讓職場競爭的可信度直線下降。
《相逢時節》索性是情感與復仇的雙線交織,十餘集已過,深刻的愛與濃稠的恨意都已一觸即發。該劇改編自阿耐的同名小説,故事圍繞一樁跨越兩代人的恩怨展開,被觀眾稱為國產中年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女主角寧宥一度深陷冷暴力的夫妻關係,掙脱之後清冷依舊、內心的高傲不變。男主角簡宏成出走半生歸來已是商界大佬,早早切割了讓人窒息的婚姻,他對寧宥,並不止於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親情與愛情不兼容,曾經深愛的人還能如何穿過風雨攜手人生?
情感和復仇的懸念雙線並進,恩怨情仇大戲帶着濃濃的港劇復古風撲面而來。合成這股復古風的,有家族世仇的糾葛,有再見亦是愛人的情感羈絆,有姐弟血親反目,兼有商戰的撲朔迷離。觀眾會為這套戲碼“上頭”,因其濃烈的愛恨情仇狹路相逢。但若僅存戲劇衝突,口碑兩極勢成必然。從目前來看,濃烈的衝突性是劇本最迷人但也是最難之處,男女主角如何用愛的治癒平息幾個歇斯底里配角的滔天恨意,決定着劇的最終品質。
真切的時代觀照、強烈的人文情懷、篤厚的品格擔當,讓觀眾在一段段生動的影像故事裏,感知世間温暖與人生真諦——這是中國電視劇與生俱來的秉性,也是成就電視劇成為最貼近生活、貼近人心的密鑰所在。婚戀情感劇常寫常新,更迭的時代背景是層理由,其間承載的千百年來中國人的傳統人情,才是真正的文化磁場。
從《喬家的兒女》《完美伴侶》《小敏家》到眼下的三部新劇,都因温情與沸騰的衝突同行、人生況味與一地雞毛難分界限,留下了不同的觀眾評價。對家庭、婚姻、情感為軸的電視劇而言,情緒太滿,可能是戲劇的敵人。過分舞台化的濃烈情感需要降温,朝着生活的適宜温度靠近,才會讓大家在會心一笑中看到自己的模樣,得到對生活的感悟。
作者:王彥
編輯:孔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