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文娛對話製片人呂遊:從遠方到遠方,陪着“地球”去流浪
作者:TORA
編輯:王子之
版式:王威
兩年前,呂遊從萬達離職去了北京文化工作,擔任投資總監兼製片中心負責人。北京文化是電影《流浪地球》的主要出品方之一。雖然在萬達和北京文化這樣的大型影視公司工作了近十年時間,但呂遊依舊想更深入地參與電影的內容創作、學習更多東西,於是他加入了郭帆導演團隊,擔任製片人。
陪着“地球”去流浪
追溯與“地球”的緣起之前,呂遊職業的起點,是從武漢畢業後來到北京,進入到一家央企工作了4年時間。
“這樣的日子四平八穩,”呂遊説,“直到父親在我被派去迪拜工作的時候病逝,讓我思考了很多,決定放棄朝九晚五墨守成規的生活,去追求我的理想。我在新疆那個很遙遠的地方長大,孤身一人來到異鄉打拼,我問自己為什麼不放手去做,就算失敗了又能怎麼樣?最不濟還能去當個外賣小哥或者英語老師,我沒有什麼好怕的,到現在都有這種心態。”
希望自己的能力更多地發揮出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懷着這樣的想法,2013年2月,呂遊加入了萬達集團總部。萬達是一家優秀的企業,有成熟的管理體系和辦事邏輯,在萬達的6年時間令他大開眼界,在好萊塢與全球最頂尖的電影公司洽談合作,深度與國內外優秀電影人協同工作,這段經歷讓他對好萊塢體系有了粗略的理解。在海外的所見所聞也給他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好萊塢影視從業者的專業度之高以及對自身從事行業的熱愛和自豪感都很強烈,就連和拍攝現場的基層場務人員聊天都深刻感受到,這引發了呂遊的思考。
“好萊塢的工作體系非常精細,他們有完善的電影工業製作標準和流程,同時工會的影響力很大,從業人員普遍專業素養較高,契約精神較強。拍攝時期嚴格規定每週必須休息一天,每天工作8個小時,就和上班下班打卡一樣,超時會有高額的加班費。雖然國內有劇組開始嘗試,但多數劇組在拍攝期間是沒有休息日的,大家為了趕進度,搶演員檔期,避免超支超期,基本上都是火力全開的拍攝,有的時候沒日沒夜。”
少年階段曾經為了學業穩定而放棄的藝術夢,在以另外的一種形式重新回到呂遊的世界。
到了2016年,電影《流浪地球》在青島東方影都籌備開機,也因此他接觸到了《流浪地球》這個項目。“郭帆導演是我見過極其敬業的導演,每天收工後,他還要和剪輯去審閲素材,提出修改意見,並與各個部門負責人開會,調整第二天的拍攝計劃,基本上他每天只睡二三個小時,有時甚至沒有時間睡覺,所以導演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他真的是傾注所有做《流浪地球》,那份堅持和毅力,我當時就篤定一定會成功。”
在越來越密切的合作中,呂遊已經深深被郭帆導演身上那種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所吸引,“那些晨昏不分忙忙碌碌的日日夜夜裏,一個念頭漸漸萌芽逐漸釘在我的心裏:如果有機會和這樣的導演一起工作,是我今生的一個榮幸吧”。
不負努力,《流浪地球》票房排名位居中國影史票房排名第二,國內累計票房46.86億。同時,《流浪地球》登頂近五年中國電影北美票房冠軍。《流浪地球》讓觀眾以及呂遊自己都看到中國科幻電影崛起的希望。
而在陪着“地球”流浪的過程中,呂遊也在另一個領域用自己的腳步丈量着腳下的土地。
“如果能跑十年北馬,我將無比幸福”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裏作者説,如果能夠連續跑十年北馬,我就無比幸福。現在我還有三年就完成目標,也能成為一個很幸福的人了”,呂遊這樣説起馬拉松。電影之外,他還熱愛户外運動,尤其是馬拉松、越野跑、鐵人三項、滑雪等極限耐力型運動。他已連續7年參加北京馬拉松,並2次擔任官方領跑員,馬拉松最好成績3小時19分,世界六大滿貫馬拉松已完成紐約和柏林兩站,並以較好的成績完成了IRONMAN70.3鐵人三項比賽,即1.9公里游泳、90公里自行車、21公里跑步。
於是在2013年,他決定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一個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運動方式,於是跑步變成了他最重要的解壓方式,一開始3公里都氣喘吁吁,後來堅持了3個月後他便參加了人生中第一次馬拉松——北京國際馬拉松。能夠輕鬆駕馭馬拉松後,又繼而嘗試越野跑、鐵人三項、人車接力等運動。在運動的過程中,逐漸養成了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心智、韌性、目標感都隨之提高,人變得越來越有朝氣,“渾身充滿力量感,好似每多跑一公里,對人生的掌控又多了一分把握”。
在2018年和電影製片人加全球超馬越野賽跑者關雅荻一拍即合之後,他們共同發起了“跑出勇氣”(娛樂)接力馬拉松,希望能通過這種形式鼓勵更多影視行業從業者走出片場,呼吸户外的新鮮空氣,在運動中收穫快樂得到放鬆,傳遞出影視人健康蓬勃的朝氣和正能量。
因為疫情原因,原定為“第十屆北京電影節官方活動”的第三屆“跑出勇氣”(娛樂)接力馬拉松,調整至線上舉行,吸引了眾多文藝工作者及熱愛運動的大眾共同參與,用奔跑傳遞力量,熱愛生命,熱愛奔跑。
“電影和運動都是我決心堅守的摯愛。熱愛電影,因為電影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我可以在電影中去打開我對世界的所有想象;熱愛運動,因為運動屬於我們每一個人,奔跑時劃過面龐的陣陣和風,這時傾聽周遭,世界將大不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