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老師劉燁龍給孩子們帶去了音樂。圖片/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圈》欄目截圖
拾光者計劃樂隊——這個由6位彝族少年組成的原創樂隊,如今已經頗有名氣。
他們是今年《中國彝歌會》的冠軍,在網上擁有幾十萬粉絲。而他們的背後,是個堪比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圈》欄目為我們展示了他們的故事。6位彝族少年來自大山深處的美姑縣民生銀行紅絲帶愛心學校,這所學校的孩子都來自單親甚至父母雙亡的家庭。他們的成長環境本是不難料想的“貧瘠”,然而卻在一位支教老師到來後改變了。
2011 年 7 月,畢業於211大學的劉燁龍來到這所學校,本來計劃只待兩年。但在這個過程裏,劉燁龍和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於是一待就是十年,直到今天。
劉燁龍的到來,不只是多了一位任課老師這麼簡單,他其實是給孩子們打開了另一個世界。他帶他們郊遊,給他們講城裏的故事,給他們放新潮的電影,當然更重要的,是教他們唱歌。
到2013年,劉燁龍有了組合唱團的想法,教小朋友樂理知識,讓他們唱彝族民歌。從此,孩子們的世界裏有了音樂,大山裏的生活談不上富足,但音樂卻增添了色彩。也正因為這個契機,後來才有了拾光者計劃樂隊:6個孩子決定追夢音樂。
電影是虛構的,但這個樂隊的故事卻是現實發生的。
大山裏的孩子,處境其實是不利的,他們的人生,用他們自己的話説“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去讀個技校,之後可能就去結婚了,只能想象到這了”。
但是,他們潛力又是巨大的,只需要一點點光亮,就能把人生點亮。
正如樂隊的名字“拾光者”,他們捕捉那一點點希望,抓住那一次次機會,讓自己人生軌跡逐漸發生了轉折。如今他們的表演,既高亢也渾厚,既淳樸也自信,那種動人的光彩來自於藝術表現,也來自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力量。
支教老師劉燁龍為孩子們付出巨大。圖片/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圈》欄目截圖
無可否認,劉燁龍的付出是巨大的。他幾乎24小時與孩子們待在一起,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的生活,更是他們音樂道路上的引路人。十年間,劉燁龍放棄了家庭為他規劃的“考公務員”,甚至一度鬧到要斷絕關係的地步。
但是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改變了許許多多的孩子,人生的充實感與成就感,相信他自己最能體會,他也值得我們致以真誠的敬意。
更難能可貴的是,劉燁龍始終在維繫一種三觀——學習是第一位的。
直播、當網紅都可以賺錢,但劉燁龍卻一定要孩子們把書讀好,這體現了一種清醒與遠見。顯然,劉燁龍的這個認識,意義不限於他的學生,對很多人來説都是值得聽一聽的。
這些孩子把自己定義成“拾光者”,但他們同樣也是“閃光者”。他們並不只是單向的接受,他們同樣在給予。
是他們,把彝歌這種地域性、民族性的藝術,帶向了更廣闊的舞台。劉燁龍給他們拍攝的第一條短視頻,在沒有粉絲的情況下就獲得了25 萬播放,足見觀眾對他們的認可。在五光十色的網絡世界,他們帶來了一種不加雕飾、沁人心脾的聲音。
音樂給予了拾光者計劃樂隊成員們許多的力量。圖片/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圈》欄目截圖
彝歌無疑需要這樣的舞台,我們也需要這樣的表達。這些孩子們,豐富了我們對偏遠山區、小眾藝術的感知,讓我們領略了另一種美好。換個角度來説,我們也在被他們治癒。
而在更大的層面,他們也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起到了一種示範,證明了“教育值得”,讓全社會更加篤信教育的意義。
他們的故事,讓我們堅信教育終有回報,也能感召更多的人像劉燁龍一樣,選擇類似的人生道路,做一位燃燈者。當然,相信也會有無數的孩子被他們激勵,成為一個個自強不息的少年。
這個樂隊裏成員們的年齡都還不大,相信未來他們還能寫出很多精彩的篇章;劉燁龍現在也在忙着科創教育項目,期望給大涼山的孩子帶去編程、工程創新教育。他們都在默默地努力着,努力地改變命運、改變環境。
願他們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也願社會有更多的追隨者,給有需要的人們帶去光亮,為人生的夢想綻放光芒。
特約撰稿人 | 夏研(媒體人)
編輯 | 丁慧
實習生 | 黎志棟
校對 |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