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我是你們的小可愛。
位於貴州東部的凱里,又被稱為“苗嶺明珠”,是一座環境優美的濱江城市。
話説很久以前是沒有“凱里”這個地名的。由於當時少數民族同胞經常反抗剝削和壓迫,官府就要向朝廷報告。可是沒有地名,怎麼辦?就問當地的苗族。由於木佬人(今仫佬族)稱為“kal”(音譯為“凱”),而其首領姓黎,苗族就叫“凱黎”。
官府記事時就把人名記為地名“凱黎”。因此,史書上第一次把今灣溪一帶稱為“凱黎”。以後逐步演變成了“凱離”,最後稱為“凱里”(“凱里”名稱最早出現在明洪武五年(1372))。
凱里市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美麗的山水,豐富的食材,多民族文化的彙集,使凱里成為黔東南美食匯聚的中心。凱里美食的第一個基本特點是偏好酸味,無論是天下聞名的酸湯魚還是酸湯系列的各種菜系,都是酸字當頭。
西南地區都吃得辣,但貴州人則好酸辣(糟辣)。所以黔菜除了辣之外的另一類特色就是酸。尤其是黔東南凱里地區,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的説法。
雞稀飯
苗族的一個習俗。有客人來時,將雞的內臟取出後洗淨,放入鍋中,撒入適量大米,待米煮成粥狀,把雞撈出,再將雞血及其內臟入鍋煮熟。這種稀飯,味鮮可口,營養豐富。
酸湯菜
酸湯菜是用適量酸湯與青菜、蓮花白、瓜豆等合煮而成。如放少許精米煮,配以大蒜、木姜子等佐料,味道更佳。這道看起來清湯寡水、其貌不揚的菜,但在凱里的每頓飯桌上,是必不可少的佳餚。
荷葉捆雞
荷葉捆雞是侗族一大特色菜餚。其製作方法是將拔毛洗淨後的仔雞去掉內臟,將佐料放入雞肚內,用荷葉包好捆好在炭火中慢慢燒烤。燒熟後的雞肉滿屋飄香,味美無比。
土碗肉末粉
土碗肉末粉的湯由十三種中草藥調湯,肉末是來自黔東南黑毛豬的豬肉製成,還有特色的水果牛肉,你可以任意組成雙哨粉,可以説是凱里最有特色的肉末粉。
烤香豬
烤香豬是侗族菜系中的重要菜餚,其製作方法為:將刮毛洗淨去除內臟後的整豬(一般為5~10公斤,飼養至少需3至5個月),在其表面塗刷香佐料後在炭火中慢慢燒烤,直到烤熟。食用時用手掰開撕成細塊。其味既鮮美又麻辣,過後回味無窮……
凱里酸湯砂鍋粉
酸湯砂鍋粉酸爽開胃,純正鮮美的酸湯,細嫩軟糯的粉絲,葱香肉丸、鵪鶉蛋、香菜、火腿腸片、豬肝、蓮花白,再來一小碗辣椒蘸水,怎麼吃都覺得不夠。當地人甚至常用砂鍋粉來替代正餐。
酸湯
酸湯在凱里無處不在,甚至可以説是“無孔不入”。在凱里,隨便找一個小酒樓,就能喝上正宗的酸湯。坐在臨窗的位置,窗外空氣清新,車水馬龍,霓虹閃爍,店內蘆笙陣陣,悠揚的情歌以及熱氣騰騰的酸湯火鍋……一碗碗的酸湯,一聲聲的蘆笙曲;苗家姑娘小夥一首首的情歌和一張張綻開的笑臉上,寫滿幸福與富足。
來到凱里,在經歷了一系列酸湯菜餚(酸湯雞、酸湯羊肉、酸湯牛雜、酸湯魚、酸湯豬腳……)的洗禮後,在大呼酸爽的同時,還會讓人不斷回味這裏的酸湯,並從此在心中佔據特殊的位置。
凱里除了酸食美味,這裏的苗族村寨也是當地的一大特色。它們依山傍水,建築多是一種通風良好的木樓,風格獨特,稱為“吊腳樓”。
吊腳樓講究風水朝向,一般是四排三間為一幢,除正屋外,還有一兩個偏廈,用柱子支撐起來,一排有九根木柱,每幢木樓分為上中下三層,每層的功能不同,相互之間有樓梯相連,並且在二層還有懸空的走廊,安裝有獨特靠椅,因為姑娘們常在這裏刺繡,又被稱為“美人靠”,非常獨特。除此之外,凱里還有世界上最長最寬的風雨橋和世界上最大的苗寨,景觀文化可謂是精彩紛呈!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好了,喜歡的關注我不迷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