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住在大山裏,家裏窮,是大山敞開它寬廣的胸懷給了我們無限的饋贈,讓我的童年充滿了對山的許多美好的回憶。
除了冰天雪地的冬季,其他三個季節,都有可以吃的東西。
春天,各種各樣的野菜,薇菜、蕨菜、廣東菜、猴腿、刺嫩芽、山葱、婆婆丁、莧菜……是應有盡有,花樣繁多。
夏天,山林裏、草甸裏,各種花絡繹不絕、次第開放,各種鳥兒從早到晚叫個不停,很多大小動物,一不小心就可能進入人們的視野,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景象,趕集般熱鬧。
到了秋天收穫的季節,在山裏走,走到哪都餓不着,各色的野果子,山葡萄、山梨、山丁子、狗棗子、山裏紅、五味子、榛子、橡子、核桃……遇到就是滿滿的一顆樹,可以直接吃的就吃個飽,不能直接吃的便往袋子裏面裝,保證讓你滿載而歸。
而春夏秋三個季節裏,都不會缺的,便是蘑菇了。
大山裏,從春天到秋天,蘑菇是最多的。品種各異,花樣繁多,有的能叫上來名字,青蘑、白蘑、榆黃蘑、猴頭菇、趟子蘑、榛蘑、圓蘑……有的連名字都叫不上來,但是,煮湯,或者放點自己家菜園子裏種的小辣椒清炒,那是真鮮、真香啊!
寫到這裏,忍不住流口水……
數量最多的要數榛蘑,七八月份的時候,一場雨過後,田地裏、山林間,只要有腐爛樹根的地方,就可能遇到一大堆,多的時候,一堆就能採滿一揹筐。
每次採回來這麼多的榛蘑,鮮品是吃不了多少的,更多的是鋪滿在棚子上面,幾個大太陽就曬乾了。曬乾後的榛蘑存放在袋子裏,可以吃上一整年。
幾乎家家都會去採,曬乾後,留着日後吃。
曬乾後的榛蘑,最好吃的莫過於小雞燉蘑菇了。
家裏養了幾十只雞,除了一兩隻雄赳赳氣昂昂的大公雞之外,其餘的都是母雞,為的一年四季都有雞蛋吃。每年都會淘汰一批產蛋量少的母雞,在冬天裏殺掉,小雞燉蘑菇。
或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吧,我是家裏面五個孩子中比較喜歡讓着兄弟姐妹們的一個。
吃一回小雞燉蘑菇不容易,我便拿出了自己“孔融讓梨”一樣的禮讓情懷,告訴他們,我喜歡吃蘑菇不喜歡吃雞肉,為了讓他們能多吃幾塊。
結果,兄弟姐妹們把雞肉自己吃掉,把蘑菇全都挑了出來,給我吃。我的碗裏是一大堆蘑菇,我為了發揚風格,也為了在他們面前顯示自己真的能吃,全部吃光了。
那晚,我因為傷食吐了半夜。把吃進去的食物,全吐了出來。
那一年,我只有六歲。
從此,再聞到榛蘑的味道就噁心,與蘑菇徹底絕緣。
16歲那年,我以全學年第一的成績考入了當地的重點中學,繼續演繹自己的“學霸”之路。
那時候,沒有各種繁雜的書可看,能夠接觸到的多數都是很正統的書籍,加上自己的思維也很正面,從來不去看那些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書,因此獲得的知識也都是很正面的。
記得那時候,我花0.26元買了一本《生理衞生知識常識》,比初中學的生理知識課本略微深了一些,這本書作為常識性的工具書,我整整讀了二十年,現在依然保存着,作為紀念。
沒事的時候,或者遇到自己不明白的關於人體和生理方面的問題,就看看這本書,把人體的結構、功能掌握的很全面。
也許,這就是我從18歲開始的營養學萌芽,為日後成為比較早的一批營養師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也應了那句話,“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在有價值的閲讀中,我開始對健康對食物有了更多的瞭解。明白了蘑菇作為植物性食物,作為菌藻類食物特有的營養價值,重新又接受了蘑菇,並且慢慢的改變了對它的排斥,再次喜歡上了它。
食用菌有500多個品種,屬於真菌類,常見的有蘑菇、香菇、木耳、銀耳等。
真菌類食物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蛋白質含量香菇和蘑菇最豐富,在20%以上,普遍高於其他蔬菜類。食用菌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均衡,必需氨基酸含量佔蛋白質總量的20%以上,脂肪含量低。
幹品的食用菌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蘑菇、香菇、銀耳、木耳達到50%多,鮮品較低,只有7%左右。
維生素B1 和B2 含量也比較高,還含有鐵、鋅、硒等微量元素。
除了這些基礎營養素,食用菌還含有一些生物活性物質,如高分子多糖和三萜類化合物等,有了這些成分,使食用菌更具有了一定的食療效果和藥用價值。
食用菌不單營養豐富,口感也特別的好,無論是單炒,還是做配菜、做湯都味道鮮美,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