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各朝皇帝的“風水寶地”是怎麼擇選出來的
導讀:中國有多少處帝王陵區?我查找了相關資料發現,從公元前246年嬴政即位的秦王元年選定陝西驪山陵區起,到最後一朝清朝光緒皇帝載湉葬於北京郊外的崇陵止,大概有十八處,分佈在十多個省區,其中以江蘇的南京、首都北京、陝西的西安、河南的洛陽等四個地區為最。可以查到的有名有姓帝王陵寑有200多座,這麼多帝王陵址在其所處朝代都稱是極品的“風水寶地”,每一座陵寑都有一堆秘聞。現在就順着這些帝王陵區建立時間的先後,尋找其中的幾段。
中國古代帝王陵址擇選秘聞中,最香豔的一個大概數秦始皇嬴政的秦陵了。司馬遷的《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 嬴政一承繼王位,就開始在驪山營建自己的壽宮(也叫壽陵,活時説法,死後稱陵寑),這時嬴政僅13歲。驪山附近有温泉,因在臨潼南門外,史書上過去也稱臨潼山。神話傳説中的煉石補天的女媧當年就住在這座山上,唐玄宗與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作樂之所“華清池”也在這附近。所以驪山也叫麗山,可以説是一座風流名山,嬴政當年也在此山上“風流”過。
《晉書》稱,“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不像秦始皇即位當年就選址營建壽宮。西漢有十一座帝陵,除文帝劉恆的霸陵、宣帝劉詢的杜陵建在位於都城東南的地方外,其餘均在今咸陽市渭水北,共有漢高祖劉邦的長陵、漢武帝劉徹的茂陵等九座。杜陵位於今西安市三兆鎮附近,在兩河之間。據説這裏當年是皇家休閒、狩獵區,經常到這裏放鬆的劉詢看中了這裏的自然環境,於是把自己的陵寑建在這裏,而不是與祖宗歸葬一塊。劉邦的長陵也是自己選定的,《漢書·地理志》記載,“長陵,高帝置”。據説,這地方是他的老鄉、開國功臣蕭何幫他一起擇選的,並主持陵寑的設計、施工。
西漢帝王陵區多建在渭北高原之上,面向東方,陵勢巍峨,渭水似玉帶把九座帝王陵依次相接,是龍結穴之寶地。西漢時,人們特別迷信“天人感應”,堪輿術流行,講究“風水方位”。為了求得最大的吉利,與明清帝王陵規制相對統一不同,漢帝王陵聽信風水先生的一套,依各帝王象數和陰陽五行的特徵,“量身定做”。所以,現在大家看到的西漢帝王陵的陵址、形狀各有差別,或方或長或高或低或東或西,似乎不統一。劉邦為什麼選定渭北?除了看好渭北的風水外,主要是受到了傳統的“葬者宜在國都之北”思想的影響,《禮記·檀弓下》稱,“葬於北方,北首,三代之達禮也,之幽之故也。”從老家徐州與今宿遷人、西楚霸王項羽一路磕磕碰碰,最後奪得天下,坐到長安宮殿中,劉邦很不容易的,他不敢擅改古制,給國運帶來意外,所以在都城長安(西安)位於渭水之南的情況下,皇陵區選擇在渭北是必然。這一“葬於北方”的理論不為清清帝王尊崇,如朱元璋的孝陵放在南京城東郊紫金山。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即歷史有名的光武帝,定都洛陽,東漢朝代始。劉秀死後葬於原陵,位於今河南省孟津縣附近的黃河南邊,邙山之北,當地俗稱“劉秀墳”。一般人看來,此處並非風水寶地,劉秀為何葬在風水理論中強調“避水”、土壤貧瘠的黃河邊上?這裏也有一段秘聞。傳説,劉秀在滅掉篡位的王莽後,就想到在都城洛陽東北的北邙山上營建壽宮。北邙山是歷代富貴人家歸葬的風水寶地,民間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説法。但劉秀的兒子劉莊,即後來的漢明帝不太省心,不聽話,你説東他説西,你説行他説不行,反正與劉秀對着幹。用今天的話來説是逆反心理強烈,劉秀為此很傷腦筋。有一次劉秀自嘆,就是在邙山建了壽宮,可死後誰知道兒子會不會讓自己如願葬進去啊,説不定讓他葬到黃河灘上呢,建陵一事因此一拖再拖。
臨終前,劉秀留下遺言,有意試探兒子,稱自己命中缺水,死後一定要將他葬在黃河底下,以盡孝道。劉秀這是説反話,考慮兒子老與他對着幹,估計有逆反心裏的兒子偏偏把他葬在沒有“水”的邙山上。誰知劉莊這會兒偏偏學乖聽話了,哭着向他保證,兒子以前一直不聽話,傷了父皇的心,這最一次一定滿足父皇的願望。劉秀聽罷,急得眼都直了,一口氣上不來,昇天而去。明眼人都知道劉秀臨終前心裏到底想的是什麼,可劉莊就是糊塗,真的帶着羣臣去黃河邊上給劉秀擇選陵址了。可這河裏怎麼建陵?傳説劉莊為此殺了好幾個大臣,最後是河神顯靈,河水向北改道退去,現出了一片沙灘,劉秀就葬在這地方。
這大概是帝王陵址選擇中的最搞笑的秘聞了,實際上不可能是這樣的。史書記載,原陵是劉秀生前開始營造的,秘聞不攻處破。確切地説,是他病死前六年開始營造壽宮,“(公元前51年)夏四月,初營壽宮。依孝文故事,務從省約,使迭興之後,與丘隴同體。凡帝即位,必營壽陵,具器具,漢之制也。”從當地考古工作者的發掘來看,劉秀的原陵規模現今仍有800畝,陵前的“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碑,後刻於清朝乾隆56年(公元1791年)。原陵南依邙山,北臨黃河,近水傍水,風光無限,並非如一般人眼中的不吉,實乃風水寶地。
帝王家的所謂“風水寶地”,在今天看來不過是周圍環境上佳的世外桃外之所。風水理論中的“天人合一”説法,與現代地理學強調的人類發展要與環境、氣候相和諧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有科學性,但並無多少神秘感。而且,在帝王陵址在擇選的時候有很多偶然性,其中主要與帝王本人的喜好和心情有關,有些陵址甚至是帝王騎馬遊玩時的隨口戲言。可見,那些陵址無不是萬年吉壤,可以永保江山是不可能的,不論怎麼會是秦皇漢武、李唐朱明,“風水輪流轉”呢。不少所謂的風水寶地乃是帝王身邊御用的所謂“上知天文下知理”的堪輿師附會之語,由於不少陵址並不合風水理論的格局,而又必須葬於此,於是建陵起就想法造出 “案山”、挖出“玉水”,進行大規模的環境改造,弄出人造“風水寶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