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詩人的作品,無法直接拿去換錢,但有時可作“代金券”。代金券的效力不但要看作品質量的好壞,也要看詩人的名氣大小、運氣好壞。運氣好時價值連城,人們爭着兑換。交了惡運的一文不值,扔到馬路邊也沒人撿。
李白在家鄉岷山讀書時,喜歡玩鳥,這個愛好後來也沒什麼改變。黃山胡公有兩隻白鷳,“以名呼之,皆就掌取食”,如把它們拿到鳥市,價錢可想而知。當時李白很想要,但無錢。胡公説:“你不必為難,寫首詩給我得了。”李白很高興的給了他一張“代金券”,便把鳥提走了。
李白曾山路夜行,無處投宿,一位姓荀的老太太讓他留宿一晚,李白同樣以詩相報。荀老太太也未與他計較,欣然收下。
杜甫陷賊時,得到大雲寺贊公的多方照顧。臨走時還贈以青絲履。杜甫愧無以報,贊公笑道:“這好辦,你送我兩首詩不就得了。”杜甫欣然命筆。
杜甫的“代金券”有時還會提前支付。建造草堂時,他的生活相當艱難,沒有一個基礎班子去給他籌劃,許多事情都得自己操心,而光是美化周圍環境,便需一筆不小的開支。雖然杜甫一文錢也沒有,但“代金券”倒是不少。他作“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向韋二要錦竹秧;“飽聞榿木三年大,與致溪邊十畝陰”向何十一要榿木秧。不但如此,有時他還直接在“代金券”中註明所需數目,如向蕭八要桃秧時説:“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這麼一讚美,別人就高興得手舞足蹈,合不攏嘴,趕快就把東西送去,算是貸款兩訖。
另外,杜甫非常疼愛孩子,想給他們弄個猢猻玩玩。想買,但兜裏掏不出錢來,那就用“代金券”試試看。別人一看到詩,也真的答應了,因為詩比小猴子值錢,誰都樂意兑換。
“代金券”只是在親友、熟人範圍內生效,不是全國通用,有時是他人索要,有時是預先支付。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東西收到了才去“結賬”,券的面額不能過大,大多限制在兑換零星物品。除此之外,也不能向官員行賄,不能買田納妾,當然也無須繳納個人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