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還在工作的科大大突然接到了老母親的電話。
我問咋了,她説以後別給孩子吃荔枝了。
我納悶,問為啥?
她説,你還沒看新聞嗎?有個8歲的女孩吃荔枝中毒了。
然後給我發了一則這樣的新聞——
看完之後科大大對老母親的大驚小怪哭笑不得。
荔枝吃多確實可能引起“荔枝病”,但倒也不必聞之色變
天天説“荔枝病”,到底還能不能愉快地吃荔枝了?小孩還能炫不?
要想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先了解荔枝病的發病原理。
荔枝病是一種低血糖症,患者發病時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由什麼引起呢?目前尚無定論。
最初的説法是,荔枝的果糖含量太高。
短時間內進食過多荔枝,相當於攝入過量果糖,人體會有2個反應:
看到這麼多的果糖,肝臟裏的轉化酶會一窩蜂跑出來,想跟果糖纏綿一場,並試圖孕育出新的葡萄糖;但果糖多轉化酶少,新葡萄糖的製造沒那麼順利。
胰島β細胞就不一樣了,看到這麼多果糖便發瘋似地分泌胰島素,想幹掉果糖,但奈何干不掉,反倒是把體內原有的葡萄糖幹掉了。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一邊是果糖來不及轉化成葡萄糖,一邊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被大量消耗,人體此刻就像你看到了自己光出不進的銀行卡一樣,頓感血糖供應不足、天旋地轉低血糖了。
but,如果這個説法成立,隔壁西瓜就該問了: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目前更可信的説法來自2017年《柳葉刀》上的一篇論文。
文章認為荔枝病的發生是因為荔枝含有次甘氨酸 A和甲環丙基甘氨酸2種毒素。
它們會阻礙糖質新生和脂質分解,引發“低血糖”症狀,甚至會誘發兒童低血糖性的腦部疾病。
次甘氨酸 A和甲環丙基甘氨酸在生荔枝中的含量遠高於熟荔枝。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最開始荔枝病引起重視,是因為印度有很多孩子吃了荔枝出現癲癇樣腦部症狀、昏迷甚至死亡。
調查發現,這些孩子多數是窮人家孩子,他們跑進夏季的荔枝園,食用了大量荔枝(包括生荔枝)後,就不再吃晚餐了。
多數孩子都是在凌晨或早上出現低血糖症,科學研究指出,“荔枝病”跟空腹進食也有關:不吃飯進一步減少了葡萄糖的供給。
孩子體內的血糖不足,糖質新生和脂質分解此刻也被毒素抑制,就容易出現“荔枝病”。
根據上述研究,目前認為安全吃荔枝需要做到“三不”:
吃荔枝“三不”原則
①不空腹吃;
②不吃未熟透的荔枝;
③不過量吃,成人推薦一天300g,孩子一天大概5個。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另外,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羣,也建議不吃或少吃荔枝。
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一旦吃完荔枝後出現低血糖症狀,比如有飢餓感、頭暈、無力等,可以給他們衝兑糖水或服用葡萄糖,休息一段時間一般能恢復。
話説到這兒,兩廣的朋友估計已經非常不服氣了:
“你不要亂講了啦,
我小時候都是坐在樹上吃,
吃飽了才下來,
荔枝當飯,啥事沒有。”
蘇軾的棺材板可能也壓不住了:
“胡説,我日啖荔枝三百顆。”
科大大小聲提一嘴,
有網友覺得是蘇軾聽錯了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荔枝病的科普從未停止過,
兩廣人從未被説服過。
但科大大還是想説,“荔枝病”雖不必妖魔化,但吃荔枝時還是應儘量遵循“三不”原則。
特別是孩子更應剋制,人和人體質不一樣,孩子的免疫力也不能跟成年人比。
畢竟,兩廣地區每年都會出現荔枝病病例,不是麼?
好啦,今天的科普就到這兒了。
沒(liang)被(guang)説(di)服(qu)的朋友,評論區拔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