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過後,天氣由涼轉寒,要養胃。
人體的胃,對温度最為敏感,最怕寒涼。
一旦受寒,胃病易復發,甚至會誘發新胃病。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
秋冬時節,又是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
所以,一定要養護好胃部,助力身體健康。
天漸寒,要養胃,堅持一蒸、二勤、三揉,脾胃和,少生病,更健康
一蒸:
——水果蒸着吃
新鮮的水果,對於身體健康來説,十分重要。
然而,很多水果性質寒涼,脾胃虛寒、體質較弱的人,要慎吃。
尤其是,天氣寒涼的時候,吃水果,不易消化吸收,甚至會產生腹瀉。
此時,不妨將水果蒸着吃,可降低寒性,對於脾胃來説,是不錯的選擇。
橘子,是秋冬常見的水果。
蒸過的橘子,既保存了本來的營養成分,又不會導致上火。
並且,橘皮中的揮發油成分,能幫助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健脾和胃。
秋冬時節,蘋果是常見的水果。
將蘋果蒸熟後再吃,口感酥軟,味道酸甜,更易消化。
將蘋果帶皮切成小片,放到小碗中,隔水蒸5分鐘即可,稍冷後即可食用。
此外,秋冬吃梨,是非常好的選擇。
但是,梨的性質比較涼,蒸梨可降低寒性。
煮熟的梨,去除了寒性,梨皮會變得略苦,但去燥潤肺之效更佳。
此外,梨籽中的木質素,在加熱後會在腸道中被溶解,將有害物質排出體外。
二勤:
一:勤食黃
飲食,對於脾胃來説,尤為重要。
黃色入胃,想要養護好胃部,多吃黃色食物。
胡蘿蔔,作為黃色食物,可養護胃部。
吃點胡蘿蔔,下氣補中,利脾膈,潤腸胃,健食,安五臟。
胡蘿蔔含有β-胡蘿蔔素,易溶於脂肪,會加速人體吸收,烹調之後會更好。
黃小米,營養豐富,煮粥有“代蔘湯”之美稱。
小米,對身體具有諸多好處,其中,更以養胃補氣血著稱。
小米,對抗瀉肚子、嘔吐、消化不良,有很好的幫助,可吃一點。
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二經,補中益氣、殺菌、止痛。
南瓜中含有豐富的果膠成分,能粘結和消除體內細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避免胃進一步受損、加速胃粘膜的修復。
二:勤飲茶
飲茶,對調理脾胃,温和持久,有着獨特的優勢。
秋季,天氣逐漸寒冷,多喝點温熱的茶水,對胃部健康有益。
用一些草藥植物,泡水代茶飲,暖胃驅寒,緩解胃部不適,大有益處。
木山藥陳皮茶,泡水代茶飲,消炎殺菌,養胃止痛,保護胃部健康。
中醫認為,木山藥,入肝、胃二經,擅長清胃熱,止胃痛,對胃部健康有益。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木山藥,還可殺滅幽門螺桿菌,減少胃潰瘍的發病幾率,對於各種類型胃脘痛,也有改善之效。
陳皮,味辛、苦,入脾肺二經,理氣健脾,調中和胃,擅長改善脾胃氣滯證。
此外,陳皮所含的揮發油,可刺激胃腸道平滑肌,促進消化,排腸道積氣,增強食慾。
二者配搭在一起,泡水代茶飲,養胃殺菌,消炎止痛,殺滅幽門螺桿菌,改善胃炎、胃潰瘍,健脾和胃,效果尤佳。
三揉:
一:早餐後,揉腿
早餐後,用手反覆摩擦膝關節,可使胃經通暢。
然後,按揉足三里穴5分鐘,生髮胃氣、燥化脾濕,有利長壽。
二:午餐後,揉腕
午飯後,半小時後,可按揉手腕上的內關穴。
經常按摩,可緩解壓力和疲勞,減緩胃部腹脹感。
時常進行雙手按摩此處,對於胃病有極大的緩解之效。
三:晚飯後,揉腹
晚飯後,半小時左右,可揉揉腹。
腹部,是胃所在的重要部位,有重要的穴位。
經常進行按摩,可增強脾胃功能,幫助消化,養胃健體。
全身放鬆,一邊按揉腹部,一邊配合着緩慢的呼吸,能很好的疏通腹部氣血流通,緩解胃部不適。
養護胃部,還要做好四件事
第一件:吃早餐
吃早餐,是養胃非常重要的一步。
不論多忙,早餐都不能省略,一定要吃。
因為,經過一夜的消化,清晨胃酸較多,若沒食物中和,易損害胃粘膜。
一定要養成吃早餐的習慣,最好吃“熱食”,以保護“胃氣”,還要營養搭配。
第二件:睡好覺
睡眠,也是養胃非常重要的一步。
保證充足的睡眠,是修復胃的一劑天然的良藥。
在睡眠的過程中,人體各個機體都會得到良好的休整。
長期睡眠不足胃部血流量會降低,會削減胃的屏障自保能力,增加潰瘍幾率。
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不熬夜,規律的作息, 對胃部來説,大有益處。
此外,在保證睡眠的同時,還要注意,不能睡的太久,也不可賴牀。
研究表明,一旦睡眠過多,也容易引發胃病。
經常賴牀會打亂胃腸功能規律,長此以往,胃腸黏膜將遭損害,易誘發胃炎、潰瘍及消化不良等疾病。
所以,保證睡眠時間,但不可睡的過多,更不要賴牀,才是養胃的最佳選擇。
第三件:戒煙酒
養護胃部,還要注意戒煙忌酒。
酒精入胃,會直接刺激胃黏膜,使其發紅充血,形成糜爛、潰瘍等加重胃黏膜損傷,誘發一些列胃部疾病。
而吸煙會強烈刺激胃黏膜,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加重對黏膜的破壞,形成潰瘍。而煙酒齊下,對於胃部的損害加倍,因此,戒煙忌酒,勢在必行。
第四件:常運動
秋冬時節,養護胃部,還要注意適當的運動。
運動能增強胃腸功能,使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
氣功、太極拳、步行、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都是不錯的運動方式。
圖片來源網絡人,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