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之後,夏季開始真正意義上向秋季過度
氣候逐漸乾燥,氣温波動較大,晝夜温差加大
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腸胃炎、感冒等疾病
此時節切忌“亂穿衣”
應根據氣温變化適當增減衣服
小圈這就給大家介紹這個時節
應該如何吃,怎麼養生~
出伏如何養生
1
防肺燥 飲食潤一點
出伏之後,夏季開始真正意義上向秋季過度,氣候逐漸乾燥,人體的肺氣相對旺盛,與此同時“秋老虎”還在發威,可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冬瓜、蘿蔔、藕、洋葱、海帶、蘑菇、木耳、芹菜、香蕉、蘋果,蜂蜜等,這些種食物除了滋陰潤燥,還有穩定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中醫認為酸能斂陰,建議在飲食中配合一些酸性製品,比如山楂、烏梅、石榴、葡萄、獼猴桃等。
民間有句俗語叫“秋瓜壞肚”,瓜類多屬陰寒之品,吃多了會損傷脾胃,要適可而止。果類可以多吃,如梨、蘋果等。
2
護好血管記住這5點
秋天後面就是冬天,冬天是中風的高發季節,心腦血管疾病發作是老年人最擔心的事,秋天就開始注意保養好血管,就可能減少冬天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幾率。
1.喝好兩杯水
①睡前喝半杯:晚上睡覺時,血流速度減慢,如果血液黏稠度增高,極易形成血栓性疾病。飲用適量温開水,能稀釋血液,防止血栓發生。
②晨起喝一杯:早晨起牀後,身體開始分泌腎上腺素等激素,導致血壓上升,再加上整晚沒喝水,血液比較濃稠,容易發生栓塞。起牀後可以小口喝杯温水,也可防止血栓發生。
2.適量吃香油
香油中富含維生素E,有利於維持細胞膜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減少體內脂質的積累,具有促進細胞分裂、軟化血管和保持血管彈性的效果,從而保護心腦血管。
3.每天兩瓣蒜
大蒜所含有的大蒜素有血管的“清道夫”之稱。每天食用兩瓣蒜,都有輔助降壓、擴張血管、降糖甚至抵抗腫瘤的作用。
4.喝碗雜糧粥
每天喝碗雜糧粥有助保護血管。表皮紅色、紫色、黑色的雜糧是花青素的好來源,大麥和燕麥中含有豐富的β葡聚糖。這些物質有利於預防冠心病,幫助控制血膽固醇,保護血管。
5.快走6000步
進入秋季,氣温降低,陽氣開始收藏。適當運動可以振奮陽氣,走路是最經濟的運動,每天堅持走路鍛鍊,能夠維持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完整,防止動脈硬化,延緩血管衰老和降低血脂。
3
防病防燥按揉這2個穴位多一點
1.太溪穴,太溪穴位於內踝間和肌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為腎經原穴,屬水,可治療咽中幹,口中熱,唾如膠等秋燥的臨牀症狀。
按揉方法:拇指屈曲放於穴位,按揉2分鐘~3分鐘,間隔5分鐘再行按揉,一共按揉5分鐘~10分鐘,感覺發酸、發脹、發熱為標準,一般每天可以按揉2次,以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較好。
2.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於耳垂平齊。該穴主治大風、中風等疾病,為祛風要穴。
秋天早晚温差大,容易造成血壓差不穩,按揉頭頸部,可以減緩血壓突增。當血壓升高頭暈時,除服藥物外,還可以點揉或者按壓風池穴大概5分鐘~15分鐘,可以增加藥物的降壓效果,緩解症狀。
4
防秋乏睡得早一點
出伏以後人體陽氣開始收斂,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此時如果不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秋乏”更容易出現。同時,出伏後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現血壓不穩,引發心血管疾病。
晚上11點到凌晨1點,為子時,是陽氣生長的開始,同時是保養陽氣的關鍵時段,也是人體的最佳睡眠時間,錯過這個時間段,睡眠質量就會大打折扣。一般最好10點半就上牀睡覺,特別是一定要在凌晨1點前入睡,否則會影響第二天的陽氣的生成,不利於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對身體會有比較大的損傷。
5
防温差穿得暖一點
雖然我們常説“春捂秋凍”,但對於中老年人,特別是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長袖“薄衣”。這樣温差對於身體的刺激要小一點,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小一點!
同時,早晚穿衣也有技巧,一定護好脖子、後背、腳部,這些都是血管較豐富的地方,特別是頸部,秋涼的刺激會促使血管收縮,有可能增加心腦血管的風險。
6
出伏吃2樣
1.蓮藕,“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夏末初秋是鮮藕上市的季節。蓮藕新鮮白嫩,含水量足、含糖量低而含鐵量高,味道微甜鮮美。鮮藕生吃可消瘀涼血、清煩熱、止嘔渴,熟吃能夠養血補虛、開胃健脾。
最常見的做法:蓮藕燉排骨湯,或涼拌、素炒皆可。對老年人來説,藕更是補養脾胃的好食材。此外,蓮藕也是高血壓、肝病、食慾缺乏、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者的保健食物。
2.鴨肉,鴨肉“主大補虛勞,最消毒熱”性寒、味甘、鹹,歸脾、胃、肺、腎經;可大補虛勞、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止咳、養胃生津;鴨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維生素E及微量元素,可治身體虛弱、病後體虛、營養不良性水腫。
做法:煮鴨肉粥、清燉鴨肉等,都能起到很好的滋補效果。
(CCTV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