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太極拳 掌握身形步法事半功倍

  説到太極拳大師,大家很容易就想到張三丰,很多人對於太極拳的興趣都源於對一代大師張三丰的崇敬。今天小編想跟大家聊聊關於武氏太極拳的基本要領以及身法要求,一切以打好太極拳為目的,下面讓我們看看吧。

  武當太極拳流傳民間後,經過數代明師的吸收改進,形成了今天的趙堡太極拳、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陝西派太極拳、南派太極拳、李派太極拳、猶龍太極拳、武當張祖太極拳、武當顧式太極拳等十餘個門派。目前這些門派,除陳式拳傳人多尊陳王廷為拳祖外,其他門派均尊張三丰為拳祖。

  太極拳各門派尊張三丰為拳祖有兩個顯證:一、各門派均不同程度地流傳或傳抄有張三丰的拳論譜訣,如《張三丰太極拳論》、《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太極行功法》、《十三勢歌》、《打手歌》等十餘首譜訣,並奉為經典;二、在習練層面,各門派研習太極拳太極拳 看看人們對太極拳有哪些誤解

  武氏太極拳的基本要領:

  一、手型:武式太極拳的基本手型分為掌、拳、勾三種。

  1、掌:武式太極拳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伸展,互不靠攏,但也不要太開,以手掌寬為度,大拇指自然鬆弛,虎口自然圓開,掌心不要太凹或太張,以自然舒適為度。食指領勁,用意不用力。掌形成瓦稜狀。

  2、拳:武式太極拳的握法是四指併攏,一起向內卷屈,手指肚貼於掌心,大拇指扣住中指,腕部不可外仰或內勾。拳握的不宜緊或太鬆,應以自然握實為度。

  3、勾:武式太極拳的勾手的做法是指尖朝下,輕輕捏合在一起,手心圓空,手向內勾,腕部自然凸起,但不要用力。

  二、步型:武式太極拳的基本步型分為開立步、弓步、虛實步、側弓步、僕步、獨立步、跟步、實轉步、扣步九種。

  1、開立步:武式太極拳開立步的基本要求是:兩腳平行站立,距離與肩同寬,腳尖朝前,兩個肩井穴與兩個湧泉穴成兩條直線;百會穴與會陰穴成一條直線,兩腿微屈,不要用力。

  2、弓步武式太極拳的弓步具體要求是:先坐實一腿,另一腿向前邁出,先以腳跟着地,隨着重心向前移使全腳踏實,弓腿之膝不可超過腳尖,蹬腿的腳掌和腳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的太直。凡弓步,都要以弓腿為實,蹬腿為虛。

  3、虛實步武式太極拳虛實步的基本要求是:虛實分清,實步為全腳掌着地,全身坐實,承擔體重的70%。虛步為腳尖或腳跟着地,承擔體重的30%。拳論雲:“實非全然站煞,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虛中有實。”

  4、側弓步武式太極拳側弓步的基本要求是:先坐實一腿,另一腿向前外側邁出,先以腳跟着地,腳尖向外撇,隨着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兩腳成丁八字,前腿弓,後腿蹬,成側弓步。

  5、僕步武式太極拳僕步的基本要求是:以左僕為例:右腳外撇,重心後移,周身骨節均需鬆開,使身體重心向下坐,兩腳掌着力,左腿不要伸的太直,左腳尖不可翹起。

  6、獨立步武式太極拳獨立步的基本要求是:一腿站立,不可挺的太直,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下垂,腳尖向前。

  7、跟步武式太極拳跟步也稱隨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不管是進步還是要撤步,另一條腿或是向前跟或是向回撤,使兩腿統一如一條腿,轉換靈活。拳論雲:“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和“進退須換得靈”。

  8、實轉步武式太極拳的實轉子步是武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之一,它的基本要求是,身體旋轉時,必須以實腳跟為軸,虛腳掌輔助轉動。

  9、扣步武式太極拳的扣步也稱摜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以歷扣步為例:左腳站穩,歷腳橫扣手左腳尖前,距離一腳遠,扣步是武式太極拳在技擊中的主要步形,可左右練習。

  三、軀幹軀幹的形態也稱為身形,武式太極拳的身法在拳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身法的“身”在這裏是指人的頭、肩、胸、臀、腰五個部位。

  1、頭頭部包括眼、耳、嘴和頭部的形態。

  2、肩對肩臂的要求是:沉肩墜肘。它是指練拳的時候,肩關節要松沉靈活,不可聳起,也不可前扣或後張。肘要下墜,自然彎曲,不可僵直,結合沉肩做到肘不貼肋,肘不離肋,使手臂仍有圓轉松活之意。

  3、胸對胸部的要求是:含胸拔背。練拳時胸不可前挺,要明顯內收,而且松舒自然,拔背是脊椎有放鬆拔長之意。胸背部肌肉有自然松落之感,能含胸則能拔背,達到體態中正自然。

  4、臀武式太極拳對臀部的基本要求是:臀部要收斂。不可突出或者左右搖擺,,腰脊意向下,脊尾骨向上翻,小腹松舒自然,使尾閭保持正中。

  5、腰太極拳對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松”是為了氣沉丹田和轉動靈活;“沉”是為了氣不上浮,下肢穩定有力;“直”能使節節松舒,有上下拔長之感,使轉動時能夠保持中正安舒,同時腰脊椎骨有後撐之意。拳論雲:“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機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故松腰是練拳的關鍵要領所在。

  武氏太極拳身法:

  太極拳是一整體運動,要求“一動無有不動,二靜無有不靜”。意欲通過整體運動,達到能夠整體發力之目的。基於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極拳的創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別重視武氏太極拳。

  習拳的質量,基礎砸得磁實,才能有好的拳術質量。俗語云:“樹從根腳起,水自源處流。”武禹襄借鑑了李呈芬《射經》中有關身法要點,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頂、吊襠、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襠、護肫;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騰挪、閃戰、尾閭正中、氣沉丹田、分清虛實,成為十三條。

  (一)提頂

  頭有提攜全身之勢,頭頂百會穴與檔部會陰穴應上下一線貫串,走架打手時,將頭頸骨豎起,頭頂百會處若有一線上提,則可領起整個身體如懸空中,神態自然,脊骨拉長,伸縮自如,周身骨節得以節節貫串,圓活靈通。能提頂,頭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頭直目正,頂懸身拔,左右旋轉,輕靈如意。

  (二)吊襠

  吊襠系與提頂相對而言,頭頂百會穴與襠部會陰穴如有一線串,提頂可攜起全身,襠部首先給予配合,猶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繩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

  (三)涵胸

  胸區(胸口和兩肩窩)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後縮兩肩微向前合,鎖骨胸骨和胸肋肌肉鬆沉下降,有助於氣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説:“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氣。”如不能涵胸,氣易上湧,影響呼吸通暢,精神緊張,故要涵胸。但涵胸不是凹胸,習者應肖弄清二者之不同。

  (四)拔背

  簡言之,拔背就是將脊骨自然豎起?(肩背肌向下松沉不可緊張),在於改造人體脊柱後天形成之彎曲,以求人體後天缺乏運動部位有所動作。前能涵胸,後能拔背,周身動作才能協調一致,發放時脊柱才能如弓一樣產生彈力,才能“力由脊發”。

  (五)松肩

  肩關節要放鬆舒展,既不要“聳肩”,端起肩頭,也不可肩關節向裏過於收緊,使肩頭僵滯。肩松則臂活,力才能達於梢節。與人相觸,接觸點要沉,肩肘關節要松,才能控制對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鐵。

  (六)沉肘

  肘關節常有下沉墜落之意,不可上揚高抬。肘沉則臂縮,肩才能松;肘舒則臂長,力始達於指尖;肘裹則氣聚,身勢趨於縝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撐,撐則勁整,多用於以肘擊人。

  武氏太極拳風格與特點:

  武氏太極拳拳架既不同於陳氏太極拳大架與小架,也不同於楊氏太極拳.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分虛實,胸,腹部進退皆旋轉,身體中正,用內動的虛實來支配外形(叫內氣潛轉),左右手各管半邊,不相逾越,出手不過足尖.原來有跳躍動作,到四傳郝月如(1877--1935)改為不縱不跳。

  武氏太極拳推手步法為:進三步半,退三步半.很有特點.

  結語:武氏太極拳也算是一種武術,所以練習的時候不能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心情,必須堅持刻苦鍛鍊,當然,你辛苦的付出是有回報的,那就是健康的體魄,和身輕如燕的步法,還是越練越年輕的心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20 字。

轉載請註明: 武氏太極拳 掌握身形步法事半功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