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育兒也有“天時地利”三大黃金時刻,教育孩子“一句頂一萬句”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健康

撰稿:cici

編輯:橙子

本文約 1946字,閲讀需要3分鐘

週末和朋友們一起吃飯,聊着聊着就彼此説起了自己的童年、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教育。有一位朋友説:“其實啊,嘮叨了那麼多,能記住的真的就是那幾句。”另外一位附和道:“沒錯,我爸和我交流不多,反而最後總是想起來,就是他跟我説的那幾句話。”

在知乎上,有人問:“有哪些驚豔你的父母教育”,其中一個高贊答案來自一位男孩。他説高三時,一個頗有好感的初中女同學來找他借錢。他把一週的生活費100元錢都借給了女孩,結果女孩卻再也聯繫不上了。這事兒讓媽媽知道了,媽媽沒提早戀,沒提錢。只是重新給了他生活費,還對他説:“我怕你覺得,所有女人都是騙子,不是這樣的。”他每每遇到什麼不好的事兒,總想起媽媽這句話,也就覺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我們常説,教育孩子要“言傳身教”,兩者都非常重要。但是有的爸爸媽媽會説:“我們説了那麼多,孩子壓根就當耳旁風。”這時可能就要考慮一下“教育的時機”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教育孩子有哪些“一句頂一萬句”的黃金時刻呢?

受到挫折時帶孩子“審視自我”‍

看了那麼多網友的故事,也聽了朋友的講述,最大的感受是:讓大家記憶深刻的教育,往往出現在自己經歷挫折的時候,比如文章上面説到的“喜歡的女生借錢跑路”。或者是“第一次高考考砸。”之類。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在認知科學領域,科學家們發現:情緒是促進長期記憶的一種重要因素。我們常常認為三歲之前的孩子,無法形成長期的記憶。

然而如果仔細回想,你可能會想起一些童年時的片段,並不是某件事情,而是一些感覺,一個畫面。而這些“元素”就是來自於當時的強烈情緒。

因此,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爸爸媽媽如何做,如何教育對孩子來説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應對挫折的方式,可能會深深地植入潛意識,甚至伴隨孩子的一生。教育專家不斷強調“挫折教育”本質上並不是説,爸爸媽媽要刻意給娃“使絆子”,讓他們覺得人生不易,全靠運氣,而是要抓住“挫折”這個教育時機。

再舉個我生活裏的例子:鏘寶是個很愛磨蹭的孩子,我平時也會催促他,但是效果並不好。有一次我們要去找在外地上班的爸爸玩,我訂了10點半的火車票,但是鏘寶一直在磨蹭,吃飯磨蹭、出門磨蹭,最終真的誤了火車開車的時間,我告訴後面沒有票的時候,他傷心地哭了起來。我一邊安慰他一邊告訴他:“媽媽平時催你,也是為了讓你節省時間,我們下次要快一點,這樣才能趕上火車哦。”從那次以後,他彷彿一下子明白了什麼叫“要開始上課了”“不讓我們就趕不上車了”到底是什麼意思。

成長就在生命中的重要時刻‍

第一次上幼兒園、第一次考試、每年的生日等等,都是我們生命中的重要時刻。之前跟一位朋友討論過,為什麼我們要不厭其煩地給孩子們過這些紀念日呢?生活是不是非要有儀式感呢?答案是肯定的,重要時刻的儀式感不但對孩子來説是成長的座標,也是我們開展教育的好時機。

《小王子》中的狐狸有句名言:(儀式)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有一些話,或許在平時對娃説,他會覺得莫名其妙。但是在生日當天,或者剛剛升入小學初中時跟他説,也許孩子真的會因為這個特殊的時刻銘記終身呢。有位朋友的孩子快要入園了,但是無論他們如何做心理建設,一提到要去幼兒園,女兒還是眼圈通紅,抓住媽媽的衣角不放。我建議她,提前給女兒過生日,告訴她:每個人都會長大,有需要自己面對的事情。

於是我們跟小女孩溝通,過完生日,就要變成大姐姐去幼兒園學更多本領了。在這樣的“暗示”下,吃完艾莎公主蛋糕,拿到禮物的孩子,去上幼兒園了。一路上還不斷地鼓勵自己“我3歲了,我已經長大了!”

孩子感覺困惑時教他如何面對‍

3歲左右,孩子會化身“十萬個為什麼寶寶”,他們一邊觀察世界,一邊思考:為什麼有白天黑夜,為什麼小鳥會飛?為什麼媽媽穿裙子爸爸穿褲子。一切都能成為問題,讓爸爸媽媽非常頭疼。然而換個角度,我們可以將“為什麼”當作是教育孩子的契機。我們可以教會孩子對待“疑問”應有的態度。

有次在路上聽一對母子對話,兒子問媽媽:媽媽為什麼有的葉子會變黃,有的葉子變紅呢?

媽媽想了想:“説樹的品種不同嘛!”

兒子問:“為什麼不同?”

媽媽不耐煩的説:“就是不同啊,哪裏有那麼多為什麼?”

我在旁邊聽着很着急,多好的科學啓蒙機會,就這樣搪塞過去了。

在孩子問為什麼是,我們的態度就決定了他面對問題時的態度,是研究?是逃避?還是想當然。建議在面對自己也“無語”的疑問時,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這個問題媽媽不知道,咱們一起查查書?”

Cici有話説

掌握教育時機的父母,可能説得很少,管得也不多。但是對孩子的影響卻非常大。而如果時時刻刻都想要影響孩子,費心説出的話,或許真的只有變成“耳旁風”的結果,你説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