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僅需要加法,更需要減法!
人體需要營養物質維持,不斷地飲食為身體提供能量以及養分,是必須的。但適當地捱餓,給身體做做減法,也是應該的。所謂過猶不及,捱餓也是遵循這一法則,古人對“餓”也非常認同,自古就有“餓治百病”,“飽食過度,百病由生”的説法。
科技的發展也認同了這一點,日本人在研究中發現,一個人在感到餓意後的半小時內,如果不吃任何食物,會促進“長壽基因”的生成,能夠修復細胞,對身體也有裨益。在對比研究中,也發現懂得捱餓的人,要比每餐都吃的很飽的人,更為長壽。
日本作為長壽國家,一直以來也奉行着“飢餓主義”,每餐的飲食皆以小碗搭配,從來不追求單一食物的量,更偏向於食物的種類。除了日本之外,關於飢餓有益長壽的説法,也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認同,也有更多地研究證實了飽餐和脾胃、感冒等都有直接關係。
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在感冒時,不能吃太多食物,一方面是由於感冒影響到了胃口吃不飽,一方面也是由於吃多了東西,營養補充過多,感冒的表現會變得更加嚴重,難以恢復。不管是生活經驗,還是科學研究,毫無疑問都證明了飽食無益健康,而適當捱餓則能收穫到不少好處。
在捱餓時,體內堆積的脂肪開始被消耗,轉化成能量以維持機體運轉,減肥就是最明顯的好處。隨着體重減輕,和肥胖相關的心血管問題的風險也會明顯下降,對多數由於飽餐過度而帶來的腸胃問題,也有預防效果。
適當地捱餓能帶給人愉悦的情緒,緩解焦慮和緊張的負面情緒。在捱餓時,身體的代謝速度也會得到調整,變得旺盛起來,整體的氣血運轉就會快於正常時候,對各處都有滋潤和調理之功,情緒好的同時,機體也會更加健康。
捱餓也是對脾氣的收斂,人在過度飲食時,脾的運化能力會不斷受到挑戰,長時間下去,脾容易虛。脾虛又是“百病之源”,也有脾虛,人就廢了一半的説法。適當地捱餓就能解放脾臟,讓脾氣維持充足狀態,人就不易生病。
捱餓不等於完全意義上的“辟穀”,也不等同於禁食,在古人眼裏,捱餓就是七分飽,每餐吃到七分飽,拿走食物後不再想吃,就算吃到位了,最原始的捱餓就是如此。發展到現在,西方人也提倡“輕斷食”的説法,或是隔天食量降到25%到50%之間,或是採用五二斷食法(週六週日把食量降到25%)。不管是哪一種方法,效果都是用的,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如果工作量大,可追求七分飽,工作量少可採取輕斷食。
能量的攝入和損耗維持在均衡狀態,是自然界的法則,也是養生的法則。適當地做做減法,就是在維持體內能量的均衡,是有益無害的,但不能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