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射病:不可小視的暑天“殺手”,這些防暑口訣請記住

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汪丹

大暑之後,又入中伏,京城處於高温烘烤模式中。大夏天中暑原本很常見,但近期各地重症中暑熱射病事件接連發生,引發了大家的擔憂。中暑為何竟能危及生命?不同類型的中暑都有什麼症狀?暴露在炎熱環境下的人們,應該採取哪些有效的預防措施呢?我們請中日友好醫院急診科的杜濤來説一説。

熱射病:不可小視的暑天“殺手”,這些防暑口訣請記住

(1)人為什麼會“熱”出病

人體對於温度的適應有點“厚此薄彼”,對寒冷的適應能力較好,只要體温保持在35℃以上,生理活動就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但對炎熱的耐受度較差,只能耐受使體温稍高於正常範圍的環境(體温升高4.5℃左右)。如果體温異常升高過久,便會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因此,人體為應對這個生理弊端,進化出多種散熱機制:

一是蒸發,即水從皮膚和呼吸道蒸發,這是機體最有效的多餘熱量散發機制。汗液蒸發是由液體變成氣體的過程,可帶走熱量,是人體最重要的散熱方式。但在濕度很大的環境中,蒸發散熱的效率會大大降低,因此比起乾熱環境,濕熱環境更不利於人體散熱。臨牀上應用的擦浴降温就是利用“人工汗液”蒸發的原理,促使患者散熱。

二是輻射,指散發熱輻射電磁波,這種能量傳遞無需直接接觸或空氣流動。太陽就是通過發射光波(本質上是電磁波的一種)來釋放熱量。熱的人體也會釋放電磁波,熱成像儀正是基於這一原理製造的,只不過這種熱輻射沒有光波的能量那麼高。

三是對流,指將熱量傳遞給在身體表面流動的空氣或液體。熱傳遞需要温度低於體温的氣體或液體。在悶熱的屋子裏開窗通風后,窗外涼爽的空氣和屋內悶熱的空氣會交換,從而實現對流,使室温降低。人站在陰涼通風處,空氣流動可以帶走多餘熱量,也能使體表温度降低。

四是傳導,指直接將熱量傳遞給温度更低的相鄰物體。在夏季,游泳、沖涼都是可供選擇的消暑方式。根據這個原理,醫生可以用冰水浴、冰帽、冰袋、冰毯等降低高熱患者的體温。

當環境温度高於身體核心温度時,除了蒸發這種方式之外,人體無法通過輻射、對流、傳導這3種方式調節體温。而環境條件也會影響蒸發降温,如果環境濕度過大,汗液無法蒸發,便不能有效散熱;如果環境温度過高,會加劇身體排汗,水分得不到及時補充,便會導致脱水,進一步降低血漿容量和體温調節能力,使生理過程發生障礙。

這就是人會“熱”出病的原因。

(2)8類人羣夏天易中招兒

從臨牀經驗來看,下面3種環境條件跟中暑關係密切:高温高濕環境,特別是連日高温;強烈的太陽輻射;居住環境條件差,通風不足,不使用空調、電扇等。

熱射病:不可小視的暑天“殺手”,這些防暑口訣請記住

除了環境條件之外,人體自身的身體狀況、生活方式、行為習慣,以及一些基礎疾病,也是中暑的誘因。據此分析,8類人羣為中暑的高危人羣:

1.高強度體能訓練或勞作且存在潛在急性疾病者,或體能與訓練強度不匹配,或訓練前睡眠不足、睡眠質量差,或休息不足、補水不足者;

2.超重或肥胖者;

3.缺乏熱習服訓練者(熱習服是指通過反覆熱刺激,使人體出現生理、心理、行為、形態方面的適應性反應,從而提高機體對熱的耐受能力,即主動熱適應);

4.作業時間選擇在每天較熱時間段,或已出現先兆中暑症狀未重視者;

5.患有基礎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少汗症、嚴重皮膚疾病者;

6.老年人、嬰幼兒、孕產婦、卧牀不能自理者;

7.防暑意識不強者,如為了節電不開空調或泡温泉、蒸桑拿時間過長;

8.服用某些影響體温調節的藥物,如抗膽鹼類藥物、抗組胺類藥物、抗精神病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等。

(3)謹防先兆中暑發展為熱射病

當人們發生中暑時,熱損傷因素已經作用於機體,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變化,表現為由輕及重的連續過程,如果不加以重視和干預,就可能惡化。

中暑根據病情程度分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統稱為熱致疾病。

先兆中暑在高温環境下工作一段時間後,出現頭昏、頭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症狀,體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應急措施:發生先兆中暑後,應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利用空氣對流散熱)和休息(減少活動產熱和減少接受陽光輻射熱量),補充水和鹽分,短時間內即可恢復正常。

輕症中暑在先兆中暑的基礎上症狀加重,體温升至38℃以上,出現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等表現;或出現面色蒼白、皮膚四肢濕冷、血壓下降、脈率增快等虛脱表現。

應急措施:可通過冷水擦浴降温、冰塊冷敷、冰袋冷敷等方式使皮膚散熱,同時到陰涼處休息,適當補充水和鹽分,通常可於數小時內恢復正常。

下面重點説説重症中暑,它分為3種情況: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

1.熱痙攣是指人體發生肌肉劇烈疼痛和痙攣,這主要與人在高熱環境下大量排汗造成鹽分流失和脱水有關,也與活動前的肌肉疲勞有關。

【病例】

隋師傅是個42歲的建築工人,高温環境下作業出現大汗淋漓、小腿抽筋症狀,未及時休息,繼續工作一段時間後感到疲乏、無力、頭痛、心悸,繼而出現呼吸困難、神志不清等症狀。隨後被送到醫院,醫生診斷其已經由熱痙攣發展為熱射病,緊急搶救後轉危為安。

2.熱衰竭是熱痙攣和熱射病的中間過程,如不治療可發展為熱射病,常發生於老年人、兒童、慢性疾病患者,以及一時未能適應高温氣候及環境者,為遭遇嚴重熱應激時,由於體液和鈉鹽流失過多引起循環血容量不足所致。患者具體症狀表現為頭痛、頭暈、噁心,繼而口渴、胸悶、臉色蒼白、冷汗淋漓、脈搏細弱或緩慢、血壓偏低,可發生暈厥、手足抽搐。

【病例】

小愛是一名大學生,週日在一個演練場地當羣演,當時户外温度近40℃。她在户外呆了4個小時後感到頭痛惡心、渾身乏力、口渴。隨隊保健醫務人員發現她心率稍快,血壓尚可,體温38℃,初步診斷為中暑,有熱衰竭相關症狀。小愛飲用2瓶礦泉水,並沖服補液鹽,採取温水擦浴、風扇吹拂降温等措施,半小時後症狀未能緩解。隨後,她被送往醫院接受輸液治療,第二天症狀消失。

3.熱射病熱射病是最嚴重的熱致疾病類型,典型表現為高熱(>41℃)和意識障礙,可發生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肝衰竭、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或MODS(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徵),具有很高的死亡率。

【病例】

張先生被急救車送醫時已出現意識障礙。據工友描述,他3小時前在工地上吐下瀉,之後不省人事,當時已在工地幹活長達10小時。進入搶救室時,他的體温41℃,心率極快,醫生初判其為重症中暑熱射病,隨即採取冰毯、冰帽、冰袋、擦浴降温和藥物降温等多種措施,配合補液治療,患者最終轉危為安。

從上面提到的病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在過熱的環境中待太久”是導致中暑的主要原因,有效的應對措施就是“迅速降温、有效補液”。平日裏一些普通中暑患者只表現為頭暈、乏力、精神不振、口乾口渴等輕症,一般來説,休息、乘涼、促進散熱和適當補水即可緩解。但如果降温不足以散熱、飲水不足以補水,就需要及時到醫院診治,否則病情延誤,可能發展為重症中暑。

(4)“快速有效地降温”是急救第一原則

顯而易見,前文所介紹的重症中暑3種情況中,熱射病最為棘手,且危害最大。那麼,一旦發生了熱射病,應該如何施救呢?

大家一定要牢記,“快速有效的降温”是熱射病救治的第一原則,同時也適用於所有中暑情形。具體來説,救治身邊疑似熱射病的患者,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在發現異常的第一時間讓患者脱離熱環境,轉移至通風陰涼處,解開其衣領釦、腰帶,脱去其外衣,以利於呼吸和散熱,有條件的可送至有電風扇或空調的室內。

其次,採取快速、有效的降温措施,如採用水浴或冰水擦浴,有條件的可以使用能調節體温的電子冰毯、冰帽。

第三,做好氣道保護。患者昏迷時應使其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通暢,避免氣道異物侵入,同時禁止喂水,以免嗆咳。

第四,儘快將患者轉運至有條件收治的醫療機構,由醫務人員為其進行體温管理、液體復甦(臨牀補液的一種方式,基本要點是短時間內大量補液)和器官支持。

概括來説,對於熱射病患者的施救應把握“先降温後轉運,護送途中持續降温”的原則。當降温與轉運存在衝突時,則應遵循“降温第一,轉運第二”的原則。

總之,從醫學角度看待大家關心的中暑問題,關鍵在於兩點:對於健康人來説,重在預防中暑;對於已發生中暑的人羣來説,重在預防輕症發展為重症。如果我們有中暑預防和保健常識的儲備,就知道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措施,可以有效避免輕症發展為重症,儘早讓患者脱離中暑帶來的身體損傷和生命危險。

所以醫生總是強調,中暑的預防非常重要。最後需要提醒的是,倘若意識到自己發生疑似中暑的症狀,一定不要忽視和逞強,需立即到陰涼處休息、適當補水,靜待症狀減輕或消失。如果休息、降温、補水等措施都不能起效,應立即就醫,自己無法就醫的可尋求他人幫助或撥打急救電話。

【防暑口訣】

環境過熱莫久待,濕度過大要小心;

重度勞作老弱小,基礎病者最易發;

先兆中暑勿慌張,乘涼休息快補水;

輕症中暑要警惕,轉為重症性命危;

異常注意早察覺,治療干預需及時;

冰袋擦浴空調扇,迅速降温很重要;

做好準備戰炎夏,自覺不適要休息;

大眾科普多傳播,預防中暑保健康。

(供圖:視覺中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15 字。

轉載請註明: 熱射病:不可小視的暑天“殺手”,這些防暑口訣請記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