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了一位寶媽的投稿:生女兒的時候,比較忙,女兒4個月的時候,婆婆晚上就把孩子抱回自己房間。當時年輕,圖省心,也沒有想這事會有什麼影響。直到孩子5、6歲,我才逐漸意識到,這已經不是我的孩子,而是婆婆的“孩子”。女兒和我親,但和奶奶更親,現在我已經為女兒單獨準備了房間,但是女兒一到晚上就要找奶奶睡,如果我們不同意,她就哭。我開始反思自己,明白了原因後,後悔不已。當初為了圖省事就讓女兒跟着奶奶睡,雖然住在一起,但是上班早出晚歸的,根本沒多少時間和孩子相處。現在我已經意識到了,自己陪伴過少,給女兒帶來的巨大影響,現在我很愧疚自責,也在積極補救。
生活中經常會聽很多人説,生完孩子沒必要讓自己那麼辛苦,晚上讓孩子和奶奶睡,平時讓奶奶多照顧一些,自己少受累,反正以後孩子還是和自己親。但這位寶媽用自己的經歷給了很多想當然的大人一記響亮的耳光。媽媽想偷懶,孩子3歲前和誰睡,對他的性格和一生真的有大影響。
孩子與父母的親密關係主要是在6歲前建立的,尤其是前3歲
研究證明:孩子與父母的親密關係是6歲之前建立的,尤其是前3歲,錯過這個階段,父母跟孩子很難再建立親密關係了。同樣的心理學家證明,孩子的依戀關係主要是通過身體接觸,情感交流,以及對孩子的及時回應來建立的。
所以孩子3歲前由媽媽陪睡很重要。陪睡就是簡單的和孩子一起睡嗎?不是的,睡覺前的小互動,包括撫摸、擁抱,講故事,交流,還有起牀後的第一眼都是很重要的。也有可能半夜的時候媽媽都沒醒,當孩子睜開眼看到熟悉的媽媽就在旁邊躺着,然後孩子帶着心滿意足和安心在沉沉睡去。這樣的親密無間,彌足珍貴,而又稍縱即逝。
孩子是很現實的,可能大人和他説十月懷胎的辛苦他不懂,説生孩子有多痛,他也不能立馬感知,在他沒有記憶前做再多他也不知道。但是他能記住的是誰經常陪着他,照顧他,他醒來睡覺前看到的人是誰。
一個朋友剛生下來就被留在爺爺奶奶身邊,五年級的時候才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和爸媽一起生活,家裏還多了一個弟弟。朋友從小就很獨立,寒暑假經常出去打工,不願回家,對人情往來很淡薄,認識她的人都説她比較獨。朋友説,這就是從小和爸媽不親近導致的後遺症,後來雖然理解爸媽當初的無可奈何,但是無法釋懷,真的無法做到和父母交心,不夠親密,不能坐的太近,不能有親密的肢體接觸和交流,真的童年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
養孩子真的是最不能圖省心的事。想當初生完樂樂後,白天上班累的不行,晚上孩子醒好幾次,睡不好是真的。剛開始真的想放棄,想着自己幹嘛要這麼辛苦,讓孩子跟着奶奶睡得了。現在想想,真的很慶幸當初熬過來了,要不怎麼能擁有一個這麼黏我,信任我的寶貝呢。
感情是在日積月累中逐步加深的,沒有朝夕相處,哪裏來的深厚友誼,不只是孩子對父母,父母對孩子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