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喜為補”多數人只理解對了一半

中醫理論中有“胃喜為補”的説法,很多人將其誤會為,只要是想吃的,就是身體缺的,這樣的食物吃進去,就是對身體的進補。這個理解最多對一半。的確,如果一種食物吃進去之後很舒服,至少在性質上是你的身體可以接受的。

舉個例子,比如温熱的粥喝了之後,胃暖暖的,而冰涼的湯喝了就胃疼,這就説明你胃需要温補,熱粥符合胃的需要。

如果一個人火很大,自然會覺得吃了梨或者藕之後清爽了很多,不再幹燥,這也是意味着你可能正處於温燥之中,梨和藕的甘潤正好幫你補了陰。

之所以説這個説法只對了一半,因為現在人自以為的“胃喜”,其實不是胃所喜而是慾望所喜。

最典型的就是面對一頓豐盛的自助餐,就算之前已經吃飽了飯,一點不餓了,但仍舊會被其中的新鮮美味誘惑,還會覺得“胃喜”,甚至因此覺得自己想吃的東西,就是身體所需的,這就是“胃喜為補”最大的錯誤。

怎麼判斷自己想吃的東西是否真的是身體所需?

最簡單的辦法是,飢餓的時候而不是吃飽的時候,你最想吃的。

一般來説,人們在飢餓的時候想吃的都是糧食類的主食,這是本能,也是真的身體所需。

因為飢餓時,人體最需要及時補充的是熱量,而熱量轉化最快的食物就是糧食,其他的比如魚肉蛋,因為含脂肪和蛋白過多,轉化速度都比糧食這種單純的碳水化合物要慢,成本要高。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有的糧食在中醫裏多是入脾經的,都有程度不同的健脾效果,而能健脾的食物才有“胃喜為補”的功效。

相反的,那些我們常説的解饞的食物, 其實很多時候並非“胃喜”,更非身體所需,而是慾望使然,所以就算是高血脂的人,也仍舊對紅燒肉情有獨鍾,但紅燒肉不僅不是他們的胃所喜,甚至可能已經需要禁忌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75 字。

轉載請註明: “胃喜為補”多數人只理解對了一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