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杲從“飲食勞倦”論治脾胃養生

李杲(讀“gǎo”),字明之,出生於河北正定的名門望族,從小家境富庶,教育環境優越,再加上他自幼天資聰慧、勤奮好學,長大後成了當地很有名的儒生。在他20歲時,母親王氏患重病,遍尋當地名醫,也未能挽回母親的生命。這件事對李杲造成了莫大的衝擊,他下定決心學醫。隨後跟師張元素學習數年,盡得真傳。

看李杲從“飲食勞倦”論治脾胃養生

李杲是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醫“脾胃學説”的創始人,他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因此他的學説也被稱作“補土派”。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是後人對李杲學術觀點的總結。也就是説,脾胃內傷是引起很多內科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治療的角度來看,很多疾病的調治要從脾胃入手或從脾胃收功。脾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是一身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脾胃的這些生理作用決定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這一學術觀點在臨牀的廣泛應用。

關於損傷脾胃的原因,李杲將其概括為飲食損傷、勞逸損傷、七情損傷、寒熱損傷四大類。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討論一下李杲關於“論飲食勞倦”的思想。

以飲食勞倦傷為病因

李杲説:“遍觀《內經》中所説,變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過度,飲食失節,寒温不適,勞役所傷而然。”又進一步説:“推其百病之源,皆因飲食勞倦,而胃氣元氣解散,不能滋榮百脈,灌溉臟腑,衞護周身之所致也。”不僅肯定了內傷脾胃的病因主要是飲食不節、勞役過度兩大方面,還指出導致“營衞失守,諸病生”是由於損傷胃氣所致,為脾胃病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具體的論述上,飲食損傷是由過飽、過飢引起的損傷。在李杲所處時代,飲食過飽和過飢都很常見。對於現在來説,飲食過盛更常見,這與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直接關係。

看李杲從“飲食勞倦”論治脾胃養生

勞逸損傷是由過勞、過逸引起的損傷。在李杲時代勞逸傷很常見,在現代也不少見。正常的情況應該是勞逸結合,但把握不好節奏和度,勞累過度或者過於安逸,都會損傷脾胃。

看李杲從“飲食勞倦”論治脾胃養生

李杲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所悟出的飲食與勞倦病因,對現行脾胃病的治療仍具有指導作用。

辨飲食勞倦傷重胃氣

李杲認為元氣是決定人體健康與否的關鍵,而胃氣又是決定元氣虛實的根本,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產生各種疾病。所以,胃氣是對脾胃機能的高度概括及其有關方面的綜合反映。故李杲提出了“人以脾胃元氣為本”和“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脾胃學名言。治療上李杲針對飲食勞倦傷之脾胃氣虛、中氣不足、飲食不運的病機,提出以補中益氣和消積導滯的兩大治療措施。對於飲食勞倦損傷的脾胃不足損害到肺、腎等髒的患者,也特別注重扶助胃氣為治則,並提出了各種加減變通的具體辨治方法,組成了完整的飲食勞倦診治體系。

治飲食勞倦傷分標本

李杲治療內傷脾胃疾病,主要是根據“飲食傷胃”、“勞倦傷脾”的病機,分別提出補益脾胃與消積導滯的原則,並時時顧護胃氣為要,突出標本緩急分治。

(一)補脾胃貴在扶胃氣治本

治病求本是辨證論治的一個基本原則。李杲認為治病之本,脾胃是唯一之本。指出凡脾胃不足後又飲食勞倦所傷,或先由飲食勞倦傷後損及脾胃氣虛,其治療均以補益脾胃、扶助胃氣為根本。胃強則飲食能進,飲食進則氣血生。這種補胃以實脾,培元氣之基,扶正以祛邪,充分反映出李杲補脾胃明主次的辨治思想。

(二)傷飲食重在消導治標

水谷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水谷消化吸收的過程,是由胃氣來完成的,因此,通過對飲食的瞭解,便能得知胃氣盛衰。李杲憑藉胃氣與水谷的相互關係,明辨傷飲食所致的脾胃疾患。傷飲食作為胃腑疾患的主要病因,臨牀表現有兩種情況:一是飲食過多過猛,損傷腸胃。症狀可見吃得下去但是難以消化,導致食滯停積,氣機阻塞,為脹為痛;胃氣上逆,為噫為嘔。二則是由於脾胃本就虛弱,胃不受納,脾不消化,導致傳導消化的功能失去正常,清濁不分,雜而下泄。前者則需用消導之品,治傷飲食當務之急,直接相助胃腑消化功能,減輕胃腑負擔。但消導之中又不要忘護胃氣。後者則要區別於一般傷食之證,強調不能過用峻猛利下的藥,以增強人的胃氣為主,補胃氣之中兼顧消導,才能相得益彰。

我是堅持為大家科普醫學知識的於春泉醫生,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幫忙關注或點贊,也可以轉發給您的家人或朋友觀看此文,謝謝了!

看李杲從“飲食勞倦”論治脾胃養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21 字。

轉載請註明: 看李杲從“飲食勞倦”論治脾胃養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