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不聽話時,下策是責罵,中策是講道理,上策鮮有人用

由 務高林 發佈於 健康

作者 | 芊和

不管哪個年齡段的孩子,父母遇到最普遍的問題就是溝通問題。

有些父母抱怨自己説什麼孩子都不聽;

有些父母頭疼孩子什麼都不和自己説;

更有一些孩子到了青春期,甚至拒絕和家長交流……

很多父母不明白,自己明明是從心裏對孩子好,可是你一開口他就嫌煩;明明真誠地詢問孩子的想法,可他跟你的每一句話都是ending。

知乎親子版塊有一個“常青”話題:成長過程中是什麼導致了孩子不願再跟家長溝通?

近8千條回答中,幾乎全是孩子的“控訴”,令人觸目驚心。

發自於“愛“,卻止於”言“,是什麼造成了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困境?

著名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在《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説》一書中,總結了父母在溝通中常犯的兩個致命錯誤——

忽略感受和陷入評判

而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用接納感受、描述事實和尋求合作的方法與孩子溝通。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説“和”聽“不止需要真心,更需要一些技巧和鍛鍊。

如果你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溝通問題,不妨試試下面3句神奇的話,可能讓你得到不一樣的驚喜。

“我知道”

假如有一天,孩子哭哭啼啼地回家告訴你:“我的小兔子搞砸了。”

你會怎麼説?

以下兩種做法可能會讓孩子更加難過:

否定孩子的感受

忽略感受去解決問題

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説:

當孩子不開心的感受遭到否認或者忽略時,通常會變得更加難過。

不管是努力安慰孩子讓他停止哭泣,還是想方設法幫他解決問題,他可能一點兒也聽不進去。

因為溝通中,孩子的感性思考遠大於理性思考。

研究表明,人類大腦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區域:杏仁核和新皮層。

杏仁核的主要功能是處理我們的情緒和情感,又稱“情緒腦”;新皮質掌管着分析、計算、推理、決策等高級神經活動,又稱“理性腦”

對孩子而言,出生時就已基本長好的杏仁核佔絕對優勢,而發育緩慢的新皮層要經過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奪回主導權。

所以,當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安撫時,他們聽不進去任何話,所有溝通都是無效的。

這時你要做的,是用共情的方法告訴孩子你理解他的感受,你可以試試對孩子説“我知道…”

《不可思議的媽媽》中,胡可就熟練地運用這句話和兒子小魚兒達到了共情。

小魚兒在水堡因害怕而哭泣,胡可説:

“我知道你有點害怕,但是你表現很好、很勇敢,你堅持下來了對不對。”

當小魚兒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納時,就慢慢止住了哭泣。

即使需要限制孩子的行為,你也可以用“我知道“這句話。

就像小魚兒因無法帶走心愛的玩具發脾氣時,胡可説:

“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現在拿不回家你心裏有點難過,但是這是規則……”

於是,小魚兒聽話地放下了玩具。

只有我們尊重並接納孩子的感受,才會對他們有所幫助。除了“我知道”,下面四種方法也可以表達對孩子的理解:

安靜地用心傾聽

用“嗯,哦”簡單回應

幫孩子説出感受

用幻想的方式彌補

“我看見”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説:“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而陷入評判則是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最大災難。

如果你看到孩子的房間很亂,你會怎麼説?

你總是把東西亂扔!

你太懶了!

你怎麼這麼邋遢!

這可能是我們的第一反應。

但是,這些話根本無法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什麼,反而會立刻激發他們的負面情緒。

國際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説:“指責、侮辱、貼標籤、批評、比較、分析都是評判的形式。”

這些語言會讓對方感覺到不滿和敵意,但每當我們在溝通中説出評判式語言,總能起到使氣氛陷入緊張、矛盾立刻升級的作用。

而用描述事實的方式溝通會避免很多問題,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説:

“我看到地上有很多廢紙,為了讓家裏保持整潔,請把它撿起來。”

或者你只需要説:

“我看到香蕉皮扔在地上”,

就會讓孩子得到提示,發現自己的問題,避免一場爭吵。

其實,即使在表揚孩子時,評價式詞語也會讓人不舒服。

《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説》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爸爸表揚正在畫畫的女兒“聰明,有天賦”,女兒卻不理他;

他對正在投籃的兒子歡呼“真棒,你太有才了”,兒子就不投了。

為什麼孩子不喜歡我們的讚賞?

因為評價式詞語更多地表達了我們對天賦和結果的讚賞,而描述性語言更多的是對孩子努力的過程進行誇讚。

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做過一個實驗,通過對一些學生進行智力拼圖測試。

他發現,對天賦和結果的讚賞容易讓孩子形成僵固型思維,而對努力過程的誇讚會激發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當我們誇“聰明、厲害、真棒”時孩子會想,我已經很好了為什麼還要努力嘗試,萬一搞砸了呢?除此之外,評價式讚賞還會讓孩子感到敷衍。

反之,描述性語言會讓孩子感到父母的用心和真誠,擁有持續努力的勇氣和動力。

你可以試試這樣説:

“我看見你一直專注地研究那個問題,所以這麼快就解決了。”

“我看見你每天都堅持背單詞,這叫有毅力。“

用“我看見”的方式描述事實,會避免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陷入評判,充滿真誠與善意。

“我們一起想辦法”

前陣子,姐姐和9歲的小外甥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爭吵,原因是小外甥在課堂上搗亂被老師叫了家長,而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我上次怎麼跟你説的?為什麼不好好聽講?是不是想捱揍!“

姐姐生氣地對小外甥怒吼。

可我知道,姐姐越這樣,小外甥越不會改。

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説:父母“指責,辱罵,威脅,命令的時候,孩子們通常很難合作。

當我們情不自禁對孩子説出難聽的話時,想想我們到底是為了發泄情緒還是為了解決問題。

還有很多父母會用懲罰的方式糾正孩子的行為,但是孩子對於懲罰的反應卻是這樣的:

父母如何尋求與孩子的合作,除了傾聽並回應孩子的感受,弄清事實之外,最好的辦法是鼓勵孩子和你一起解決問題。

你可以對孩子説“我們一起想想辦法”。

《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説》一書中,針對一個上課搗亂的孩子做出了示範對話。

首先,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方案:

然後,寫下所有的想法並且不做任何評論,這裏最好讓孩子先説想法:

最後,和孩子一起討論並從中選出合適的想法去執行:

邀請孩子一起想辦法不但充分表達了父母的理解和尊重,也能鍛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總是喜歡根據自由意志進行判斷及反省,天生討厭“命令式”的指正與建議。

相比父母強塞給孩子的辦法,孩子顯然更容易接受自己想出的解決方案。

所以,當孩子發生問題時,我們不妨和孩子“一起想想辦法”~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説:

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對於父母來説更是如此,我們對孩子的愛雖然發自肺腑,卻常常因為不恰當的語言造成孩子的痛苦,引發親子矛盾。

其實,每一份真心的愛都需要用心地練習。

從今天起,我們一起減少評判,用愛和理解走進孩子的內心,實現與孩子的高質量溝通!

—— End ——

作者:芊和,熱情的生活家,冷靜的思考者。體驗人生,記錄生活,分享感悟。和你一起,讀懂自己,讀懂人生。圖片來自《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説》書籍插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