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每一個孩子都是好孩子,不過每一個家長,未必都是好家長。

由 終廷花 發佈於 健康

在生活中總是會聽到很多媽媽一直在責怪孩子,對孩子的行為和言語不滿意,認為始終達不到自己心中的標準,甚至隨便給孩子的性格和行為“下結論”!

(1)我的孩子不愛學習,給他看書他也不看,給他講故事他也不聽。

(2)我的孩子性格倔強的很,不依他他就發脾氣。

(3)我的孩子老想着玩,一點不專心,坐不住三分鐘。

(4)我的孩子比較任性,非要別人按照他的想法去做。

(5)我的孩子太膽小了,不敢和別人説話,有時候還會嚇哭。

(6)我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不合羣,不愛和小朋友玩。

(7)我的孩子做事磨蹭,幹什麼都拖拖拉拉的。

(8)我的孩子太軟弱,別人搶他的東西,他也不會保護不會還手。

(9)我的孩子有點自私和霸道,不懂得跟別人分享。 ……

類似這樣的描述,太多太多了。 表面上聽起來,“不愛學習”、“倔強”、“不專心”、“任性”、“膽小”、“不合羣”、“磨蹭”、“軟弱”、“自私霸道”……好像確實是孩子存在很大的問題,或者出現了不良行為。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些所謂的“問題”背後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孩子有孩子的成長規律。

比如,孩子剛剛建立自我意識,有“我”的概念,你就隨便給孩子扣上一個“霸道”“不會與人分享”的大帽子?

比如,孩子剛剛嚐到“佔有”的滋味,明白得與失的意思,你就隨便對孩子的性格做出“小氣”“自私”的結論?

比如,孩子有自己的主見,希望別人尊重自己的意願,你就隨便給孩子貼上一個“不聽話”“叛逆”的標籤?

第二,孩子永遠充滿好奇心,永遠都在探索。

比如,8個月的孩子喜歡扔東西,是大腦在學習“客體永存”,孩子難道會一直這樣“喜歡扔東西、不懂愛惜”嗎?

比如,孩子敲擊鍋碗瓢盆,通過聽聲音來感知世界,孩子難道是所謂的存心“搗亂”故意“淘氣”嗎?

第三,有多少“問題”是育兒方法造成的?

比如,孩子“不會説話”、“膽小”,那麼請問問自己,有沒有給孩子創造機會?有沒有引導和鼓勵?

比如,孩子“不愛學習”“不專心”,那麼請問問自己,有沒有激發孩子的興趣?孩子學的快樂嗎?

第四,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妄下結論。

比如,孩子偶爾出現了一兩次攻擊行為,就變成了“愛打人”;

比如,孩子希望媽媽聽他的想法買喜歡的東西,就變成了“倔強”;

比如,孩子一時情緒不好耽誤出門時間,就變成了“磨蹭”

在我們分析以上了原因之後,就可以靜下心來好好想想這樣做的後果。

當你為孩子貼上這些消極標籤的時候,當你為孩子扣上這些不良帽子的時候,不用懷疑,你的孩子就會如你所願,真的成為你嘴裏所説的那樣!

教育的過程中,心理暗示的力量很強大!!!

孩子從媽媽那裏接受到什麼樣的信息,就會把這個信息逐漸轉化為自己個性的一部分,在以後的人生中,這個聲音一直會影響孩子,阻礙孩子成長。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家長説成笨孩子,他是不是也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失去自信呢?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家長説成一事無成,他還會覺得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嗎?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家長説成膽小軟弱內向,他怎麼有勇氣去面對羣體和社會呢?

也許你會解釋,這樣説是為了激勵孩子,用“激將法”。我覺得“激將法”要看對什麼樣的人使用,才會有效。

一個年僅幾歲的兒童,他怎麼明白你的意圖?他更有可能的做法是,越來越貼近你所做的“暗示”: 你越説他“叛逆”,他就越“叛逆”;你越説他“任性”,他就越“任性”;你越説他“磨蹭”,他就越“磨蹭”;你越説他“膽小”,他就越“膽小”。

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善“問題孩子”的狀況? 已經習慣了給孩子下結論、貼標籤的媽媽們,我們應該怎樣調整自己的説話方式呢?

第一,用反義詞給孩子積極的鼓勵,而不是消極的評價。

當你想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不好的評價時,先想想這個詞語的反義詞是什麼,再説出口。

比如,孩子依賴性強,不要説“你怎麼啥事都不會做?”而是改成“你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小大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貪玩,不要説“你怎麼就知道玩?一點不愛學習?”而是改成“遊戲的時間到啦,現在我們看一會書吧!”孩子任性、倔強,不要説“這孩子太任性了,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而是改成“寶貝,彆着急,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孩子膽小,萎萎縮縮,不要説“你怎麼這麼膽小啊?”而是改成“勇敢一點,媽媽喜歡你勇敢的樣子!”,孩子沒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不要説“怎麼三分鐘都坐不住啊?太沒耐心了!”而是改成“再堅持一會,媽媽知道你肯定可以的!”經常使用這些積極的鼓勵的語言,你會發現孩子越來越自信,真的會朝着正面的方向前進!

第二,媽媽要相信孩子,給孩子自己成長的空間和時間。

媽媽對孩子的要求似乎很高,很完美,只要孩子有一個地方沒有達到她的要求,她就覺得孩子這方面不行。

成長,是一個過程;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待。

想一想,我們小時候,不也是這樣過來的嗎?不是也曾經“淘氣”曾經“任性”曾經“膽小”嗎?所以,彆着急,等待孩子慢慢開花!

三,如果一不小心已經傷害了孩子,要記得和孩子道歉和溝通。 有時候雖然我們知道應該怎麼做,但是往往做不到。

可能你明白了應該多用積極的語言去鼓勵孩子,不過偶爾情緒一激動,那些消極的負面的詞語還是脱口而出。怎麼辦呢?一定要及時地和孩子溝通,必要的時候應該道歉,放下家長的權威。

總結:媽媽們請不要動不動就認為孩子“有問題”,每一個孩子都是好孩子,不過每一個家長,未必都是好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