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暑濕燥寒是自然界五種常態,但是太過就被稱之為“五邪”,自身的不足也可以產生“五邪”,也是風熱濕燥寒,其中又以寒氣尤為常見。中醫文化應對寒氣的方法很多,比如有一種樹皮入藥就是一味散內外寒氣的中藥,可以温通內外,温經通脈,祛上肢臂膀風寒濕,散血中寒氣,温通心腎。
這味中藥就是桂枝,是肉桂樹的乾燥嫩枝,瞭解中醫文化的朋友或許知道#中藥#桂枝是散表寒之物,其實它散裏寒之力也深受重視,並且在經典典籍中多有記載。
中藥桂枝
桂枝與肉桂同源,桂枝是嫩枝,而肉桂是老皮,肉桂引火歸元的用途無可替代,而桂枝也有類似的温通之用,《藥品化義》中提到“專行上部肩臂,能領藥至痛處,以除肢節間痰凝血滯”。
《本草再新》又補充“温中行血”的功用;而《金匱要略淺談注》中更是説“桂枝於陰陽內外無所不通,尤妙”。典籍中關於桂枝的論述太多,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了解。
一、桂枝發散外寒。
桂枝特點是“散風寒,逐表邪,發邪汗”,它的發散之力較麻黃緩和,但不論表寒、表虛都可使用桂枝。感受風寒而正氣足的人,不出汗、頭身痛,可用桂枝配合麻黃。
桂枝與肉桂同源
感受風寒而自身平素虛弱的人,用麻黃則發汗之力過強,可以改為桂枝於白芍的配伍方式;平素就氣虛易感之人,外感風寒不僅要發散風寒,還要益氣固表,可用桂枝與人蔘、黃芪同用。
二、桂枝祛臂膀風寒濕。
桂枝既能發散在外的風寒,還能温裏而散內寒,並且可以温經散寒,尤其是上肢臂膀的風寒濕更適合用之,一般來説通俗説的“風濕”是由風、寒、濕三種因素,偶爾也見熱的因素,然而多數是其中一種表現更為明顯。
偏於風者,以痛處不固定、遊走為特點,用桂枝與羌活、獨活、麻黃較為適宜;偏於寒者,多以痛為主要特點,常用方法是桂枝與附子、細辛同用,但是兩味中藥都是劇毒之物,非專業人士不好掌控;偏於濕者,多以重着為特點,以桂枝配伍蒼朮、薏苡仁為宜。
感受風寒可用桂枝解表散寒
三、桂枝温通血脈。
桂枝是温通血脈之要藥,且有類似於肉桂“宣導百藥”之能,多在除寒的基礎上配合活血之物同用。尤其適合於女子受寒而表現出的經期亞健康。
女子衝任虛寒,瘀血阻滯而經期延後、量少,甚至是痛,可用桂枝與桃仁、川芎,這就是《金匱要略》中大名鼎鼎的“温經湯”;每每經前有痛屬於寒凝瘀滯者,可用桂枝配合桃仁、芍藥、生地。
四、桂枝温經散寒。
桂枝温經祛寒,並且“領藥至痛處”,因此寒邪困於經絡,中醫文化前輩稱之為“寒傷營血,亦不可少”。因此對寒邪在經絡,氣血不通的手足厥寒,或腰腿、足、肩臂有痛,口不渴之表現,《傷寒論》中有個知名方法叫做“當歸四逆”,就是桂枝、當歸、芍藥、細辛。
桂枝
五、桂枝温脾胃,除寒氣。
桂枝散裏寒還善於散脾胃中的寒氣,適合於脾胃受寒的亞健康,寒邪直中脾胃,從而有痛、吐、泄的表現,可用桂枝、陳皮、生薑,既温脾胃又理氣疏導寒氣。
脾虛且有寒濕,從而吐瀉、肚子脹,可用桂枝散寒、白朮健脾、藿香除濕、木香理氣;脾胃虛寒而痛,可用桂枝、芍藥、飴糖、生薑;脾胃寒凝伴有氣滯,可用桂枝、厚朴、枳殼、蘇葉。
張仲景的《傷寒論》記載很多桂枝的用法
六、桂枝振奮心陽。
中醫前輩形容桂枝的此類功最經典的語句是“桂枝振心陽,如離照當空,則陰霾全消,而天日復明也”。《傷寒論》中用桂枝、人蔘、阿膠、麥冬的組合,適合氣血不足較甚而不足以養心、心陽不足者。
現代常用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以桂枝、茯苓、白朮的組合,適合於心陽不足而水腫、心悸者;以桂枝為主,配合黃芪、黨蔘、川芎,適合於心脾氣虛的心悸、心陽不足。
接連説了這麼多桂枝的用途,也得讓大家瞭解下它的弊端,那就是桂枝因為助熱、温熱才能散寒,也正是因此所以不論內外有熱邪者不可用;桂枝温通血脈,所以有活血之功,因此有出血、血熱妄行、經水過多之人以及寶寶在肚子裏的準媽媽不可用桂枝。
體質不同適用的中藥也有不同
再者桂枝如果用多了也會因為發散而有頭中暈眩、眼睛感覺乾澀、咳嗽、口渴、小便灼熱的表現,因此就一般情況下根據寒的多少以及體質用3至10克足矣。
桂枝是肉桂樹的嫩枝,卻可以發散風、暑、濕、燥、寒中的風寒,尤其是內外之寒,這一發現歸功於古代學者的智慧,我們也該傳承這種精神,精益求精。